《黄帝内经》关刺结合手法治疗髂胫束综合征临床观察∗
2020-12-06蔡焕昭苏维维颜智权老锦雄
蔡焕昭 苏维维 颜智权 老锦雄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髂胫束综合征(ITBS)又称“髂胫束摩擦综合征”,在1975年由Rennel首次报道[1],是指由于错误训练过度、长短腿、膝内翻、膝外翻、扁平足、弓形足、髋外展肌群薄弱等各种原因造成髂胫束(ITB)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充血水肿、无菌性炎症引发的临床综合征[2]。症见膝外侧局限性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膝关节屈曲30°时疼痛最为剧烈,临床根据特征性病史及体格检查即可确诊。本病俗称“跑步膝”,好发于跑步爱好者、骑手等膝关节反复快速屈曲伸展,导致ITB在股骨外侧髁部位反复摩擦的群体,该疾病占所有跑步相关损伤的1.6%~12%,在常见运动损伤中高居第二[3]。目前关于本病的诊治缺乏统一标准,临床研究较少,为探索《黄帝内经》关刺结合手法治疗ITBS的疗效,并为临床诊治ITBS提供行之有效的疗法以及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采用《黄帝内经》关刺结合手法治疗ITBS。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有明确长期跑步、骑行、上下深蹲的体力劳动者等劳累史;股骨外侧髁局限性疼痛,屈膝30°疼痛最为剧烈;体格检查见股骨外侧髁压痛(+),Noble压迫试验(+),Ober′s试验(+);髂胫束、阔筋膜张肌沿线压痛,触诊见条索样硬节[4-5]。2)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年龄18~65周岁;近1周未采取其他措施治疗;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除外髌骨软化症、外侧副韧带损伤、外侧半月板损伤、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者;治疗局部皮肤溃疡、感染者;对安尔碘、药物等相关物品过敏或对乙酰氨基酚片禁忌证者;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4)剔除标准: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其他病情变化,无法继续完成试验者;未能完成疗程,或中途要求退出试验者;依从性差,未按要求严格执行治疗方案、填写资料的试验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骨伤科及针灸科门诊确诊ITBS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3.21±8.61)岁;平均病程(47.67±9.32)d。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5.12±6.63)岁;平均病程(52.09±11.61)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片(国药集团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3356,规格0.5 g)口服,每次0.5 g,每日2次,5 d为1疗程;嘱患者适当休息,停止跑步、骑行等剧烈运动。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帝内经》关刺结合手法治疗。(1)取穴:“病在筋,调之筋”,以痛为腧,取阿是穴或“经筋结点”为主。(2)定位:参照《中国经筋学》[6],用指腹对患膝外侧髂胫束、阔筋膜张肌沿线进行按压、滑推触诊探查,明确经筋走行、分布、层次、张力,找出阿是穴及条索状、圆形、梭形、硬结等“经筋结点”,每次取4~6处疼痛最剧烈的阿是穴及“经筋结点”。(3)操作:嘱患者排空小便,健侧卧位,双膝间垫枕,下肢自然伸直,暴露患膝皮肤,常规局部消毒,选用0.30 mm×40 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针下沉紧得气后退至浅层,向上、下、左、右斜刺提插,患者产生酸胀感后留针20 min。(4)理筋手法[7]治疗:患者仰卧,膝下垫枕,医者立于患侧,沿肌肉纤维自上而下施以柔和渗透的按揉拿捏,放松髂胫束、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理顺周围组织,持续5~10 min;医者一手抓握踝关节,另一手扶握膝关节,拇指按压股骨外侧髁的阿是穴或“经筋结点”,调整方向及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嘱患者放松患肢,拇指保持按压力度不变,被动屈髋屈膝运动,重复5次。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膝关节评分(KSS)[8]:对患者膝关节的疼痛、肿胀、下蹲、爬楼梯、跛行、稳定性、支撑、交锁8项功能指标进行评分,各指标分值相加得到总评分,满分100分,总评分越高,膝关节功能越好。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9]:用0~10共11个数字表示疼痛程度,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烈疼痛,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情况挑选1个数字代表疼痛程度。
1.5 疗效评定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进行疗效评定。痊愈:股骨外侧髁、屈伸膝关节疼痛消失,Noble压迫试验(-),Ober′s试验(-)。有效:股骨外侧髁、屈伸膝关节疼痛缓解,Noble压迫试验(+/-),Ober′s试验(+/-)。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KSS、VAS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KS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而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KSS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KSS评分及VA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KSS评分及VAS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时 间KSS评分VAS评分观察组(n=33)对照组(n=33)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65.85±3.98 84.61±6.69*△63.91±5.36 79.94±6.80*6.24±1.12 1.18±0.58*△5.88±1.22 2.94±1.50*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现代解剖学证实,ITB由坚韧而致密的厚带状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起自髂前上棘外侧缘,分内外两层,内层较厚,纤维纵行排列,外层较薄,纤维环形排列,两层逐渐汇合成上宽下窄的腱性结构,其间包裹阔筋膜张肌,二者紧密结合,难以分离,沿大腿外侧向远端延伸,跨越股骨外侧髁,行至髌骨上缘时,ITB纤维呈鸦爪束带状抵于髌骨、髌韧带、胫骨外侧结节,最终止于胫骨外侧髁、腓骨头、膝关节囊。各束紧密附着于骨膜上,具有强大的固定与抗拉力作用,在维持膝关节外侧动力与静力稳定、限制胫骨过度内旋、伸膝、髋关节外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1-12]。
ITBS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摩擦与压力理论属较为经典的假说。摩擦理论学者认为,膝关节过度屈伸运动,ITB在隆起的股骨外侧髁表面反复滑动摩擦,引发局部炎症;压力理论学者Fairclough等则提出了ITB侧向压缩机制,认为ITB与股骨外侧髁之间的脂肪组织富含血管及帕氏小体,膝关节屈曲30°时,脂肪组织受压缺血,诱发疼痛与炎症反应[13]。除了摩擦与压力等外因,Noehren等研究发现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过度后足外翻、膝内旋、髋内收及部分踝、膝、髋关节活动情况使下肢生物力线改变,ITB受力增加,诱发损伤疼痛[14]。本病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目前多以疼痛管理为前提,通过药物、物理、康复、训练等保守方案减轻疼痛,促进恢复,保守治疗失败的顽固性ITBS患者,才考虑关节镜、ITB松解术等手术方式。
ITBS属中医学“筋痹”“筋伤”等经筋病范畴,多因诸伤劳作、跌扑损伤导致经筋受损,气血瘀阻,不通则痛。大量临床研究表明[7,15],针刺及理筋手法乃本病的有效疗法。本研究在西医疼痛管理的基础上,采用《黄帝内经》关刺结合手法进行治疗,关刺乃《黄帝内经》五刺法之一,根据经筋理论“病在筋,调之筋”的指导,专门用于“筋痹”的治疗,“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所谓解结也”,关刺属复式针刺手法,选取粘连、挛缩等局部筋伤、炎症、结节最严重的“经筋结点”[16],以“直刺左右,尽筋上”的操作手法重点进行“解结”,与提插捻转等常规针刺手法相比,更注重进针得气后一针多向刺,增强针刺范围与强度,更为有效地舒缓局部筋脉拘挛,恢复经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的正常生理功能[17]。现代研究表明,肌筋膜富含痛觉感受器,针刺信号与痛觉传入神经相同时,针刺可降低神经兴奋性及动作电位幅度,延长不应期,使神经传导减慢,甚至出现传导阻滞,发挥针刺镇痛作用[18]。理筋手法是传统外治法之一,以痛为腧,以通为用,《黄帝内经》关刺后合用理筋手法综合治疗本病,可舒筋通络,理顺筋脉,松解髂胫束周围肌肉组织粘连,推动气血运行,促进炎症吸收,使“筋归其槽”,以减轻疼痛,缓解症状[19]。
本研究采用《黄帝内经》关刺结合手法综合治疗ITBS患者疗效显著,减轻了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促进了膝关节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