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法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

2020-12-06邓冰锋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道德传统

邓冰锋

一、道法课程与传统文化

道法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人的一生都产生着重要影响。道法课程是为了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获得提升,使其社会性得到发展,以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在道法课程中,学生要学会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如何高效地与人交流、遇到困难和问题应该怎么办,要培养善良、真诚、勇敢、爱国等美好的精神品质。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无价的瑰宝,当代青少年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为了使学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心,需要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渗透在教育之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当精心组织教学设计,将传统文化和道法课程有机结合,达到传播文化、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目的。

二、道法课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选择合适题材,精心组织教学

要在道法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衔接方法,不能生硬地把二者绑在一起。教师首先要钻研透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择能够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进行适当的过渡。除此之外还要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不光是听教师讲有哪些传统文化,还要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这样才能引起更大的共鸣,由此使学生在道德水平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上获得全方位的提升。

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家人的爱》一课,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生活在家庭中,家人很爱自己,自己也应该爱家人。通过让学生回想家人都在用怎样的方式爱自己,认识到自己也要付出实际行动爱家人。教师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加入“孝顺父母”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介绍一些从古至今体现亲子之爱的故事,或者介绍一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词,让学生领会到从古至今爱父母、孝顺父母一直都是一种美德,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孝敬父母。为了加深这一印象,可以以“做一件使父母开心的事”为课后作业,加深学生对这一传统美德的理解与体会。

(二)结合传统节日、校园活动

中华民族的很多传统文化体现在传统的节日中,学校举办的很多活动也都会以传统美德为主题。教师应当积极利用起来这些教育资源,结合这些节日或者活动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对课本上的内容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比如,临近春节,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年兽”的故事,展示一些过年贴春联、吃团圆饭的传统习俗,让学生对传统的春节有更深刻的认识。到清明节,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为了国家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珍视和对烈士的崇敬,培养爱国之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而到了端午节,就可以向学生介绍屈原的故事,介绍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校园举办书法展示,学生可以领略书法文化的美;学校举行诗词大赛,可以借机让学生体会传统诗词文化的美。总之,与传统节日和校园活动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感悟生活、参与活动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通过亲身感受参与获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三)将教育拓展至课外,家校联合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只是一方面,想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家庭教育的辅助。因此,教师需要将道法课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家校能够在进一步的沟通交流中形成良好的合作促进的关系,进而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效果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可以多多开展家校互联的活动,让家长对校内道法课程有更多的了解,能够在家庭教育中渗透道法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若是在道法课程中渗透了传统文化,还可以让家长进行进一步教育或者通过一些家庭活动来进行检验,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

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干点家务活》,教师就可以在其中渗透“勤劳”“孝顺”的美德。课上让学生有了多做家务活为父母分担辛苦的意识,要想让这种意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并转化为行为,还需要家长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地付出了行动,从而真正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语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道法课程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为了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性格,教师需要重视这一课程的实施。而且在当今世界,文化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迫切需要传承与发扬。小学教师要注重道法课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为文化传播和弘扬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道德传统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助人为乐的小牛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做人美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