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小二胡与京胡的比较研究
2020-12-06赵媛媛红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 赵媛媛 (红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艺术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我国庞大的少数民族中,彝族的音乐是少数民族音乐中的瑰宝。京胡则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到了今天学习拉弦乐器的人也在不断增加。这两种乐器在不同程度代表着不同领域不同民族音乐发展的状态及风格特色。
本文对彝族小二胡和京胡进行比较研究,一是彝族小二胡与京胡虽同为中国弓弦乐器之林中的一员,但二者的发展确是完全不同。京胡名称的确定是在上世纪60年代确立的,在此之前被笼统的称其为“胡琴”,由于胡琴的种类众多,为将其进行详细的区分,也由于京二胡在京剧艺术中被广泛的使用,才定性为此种性质的二胡为京胡,自此京胡才有了专门的名称,代表了其主要为京剧伴奏的地位。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受到不同曲调与表演方法的影响,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京剧。而彝族小二胡,仍沿袭着彝族地方特色,有着独特的演奏技艺,一是受到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影响,少数民族音乐开始展现出与汉族音乐迥然不同的音乐特征,带有了鲜明的少数民族音乐生活、劳作艺术特点,是最原生态的音乐旋律的象征。二是对于演奏、形制、定弦等方面,红河州彝族小二胡与京胡有相似之处,但是所演奏出的风格确是极为不同,京胡作为京剧中弦乐的领导者,在烘托气氛,舞台调度方面都至关重要。而红河州彝族小二胡作为舞蹈的伴奏乐器,是协助管乐器,加强伴奏音乐的柔和度,起到辅助作用。这点从演奏分工方面又体现出了差异性。
一、彝族小二胡与京胡的起源
彝族的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彝族人民十分热爱歌舞音乐,在音乐的海洋里,拥有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例如:吉非里(巴乌)、龙头四弦琴、勒胡(三胡)、二合亚莫(大三弦)、奔墨黑的里(四孔小闷笛)、小二胡(滇胡)等。本文主要介绍滇胡也就是彝族小二胡。彝族小二胡的形制与京胡形制基本相似,如果不听声音,会认为彝族民间艺人演奏的是京胡。彝族小二胡在彝族的歌舞音乐中是主要的歌舞伴奏乐器之一。总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大家庭,少数民族各具特色,又因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上有所不同,所以在演奏技法和演奏风格上,彝族小二胡别具特色,更能代表彝族音乐的地方特点,凸显出彝族人们热情好客的民族特色。
京胡,原称“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京剧中文场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京胡,因京剧伴奏而得名。早期的京胡的琴杆较短小,琴的发音筒也小,用软毛弓进行拉奏,又可称其为软弓京胡。京胡随着京剧曲牌的需求不断发展,京胡也从软弓变为硬弓来拉奏,从小琴杆及琴筒变为大的,京胡也随着京剧在全国各地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学习。
二、彝族小二胡与京胡的构造比较
彝族小二胡是一种多流行于西南彝族地区,外形酷似京胡的拉弦乐器,又名为滇胡,在彝剧的音乐中为主奏乐器,在红河州乐作舞中属于重要的伴奏乐器。从构成方面来看,彝族小二胡由琴杆、琴筒、琴轴、千斤钩、琴码、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构成,形制相对单一。
京胡是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京剧中文场的主要伴奏乐器。京胡的构造与彝族小二胡一样。琴杆和琴筒都是用竹子制作的,琴杆上安有千斤钩,琴筒口蒙蛇皮,用马尾弓演奏[1]。
三、彝族小二胡与京胡的形状与材质差异
从形状与材质上来看,彝族小二胡的琴筒周长约为19cm~21cm,琴筒直径约为6cm~7cm;琴杆长度约为51cm~60cm。琴杆多为玉竹(红河州称之为金竹)。琴筒部分为楠竹,使用一截两端通透的楠竹制作。彝族小二胡多为就地取材,琴筒的前面蒙蟒蛇皮或香樟木片(厚1mm)也有的用楠竹片(厚1mm)。因为木制的琴面可以使音色更柔和,在彝剧音乐中逐渐成为主奏乐器。
从京胡的材质上来看,京胡的琴弓是江苇竹制,上面安装的是马尾,长74cm。两根琴弦,琴杆上安装千斤。琴杆的材质多用紫竹、白竹等制成,琴杆的竹节也是有一定数量的要求,标准的为五节。琴杆插在琴筒里的一部分也有要求。要开一个长方形前后对应的通风口,这样才能起到共鸣作用。琴筒的周长为11.4cm,直径为4.3cm,制作用料要求用毛竹,琴筒的前面通常蒙蛇皮。京胡的音响共鸣部分主要靠琴筒。
由于材质与形制的不同,造就与产生了音乐技法与音色的显著差异。京胡的音色更加尖薄,明亮通透,又因为其伴随京剧艺术的百年发展,使其发展形态更具系统性,曲牌与曲目演奏品种上也更为丰富,音准方面也更优于彝族小二胡。
四、彝族小二胡与京胡的定弦
从律学方面来看,彝族小二胡,内外弦相差纯五度,采用Sol、re定弦,音域跨二到三个八度。
京胡,里外弦定弦为纯五度,有时需要根据唱腔及曲牌的不同,定弦也需要调整。例如:反二簧的定弦和二黄定弦就有区别,反二簧的里弦和二黄的里弦相差五度,西皮定弦和反西皮定弦里弦又相差四度。音域约为两个八度。单纯从音域来看,彝族小二胡音域比京胡更广。
五、彝族小二胡与京胡的演奏姿势差异对比
彝族小二胡演奏姿势对比:
第一,彝族小二胡的坐姿是两腿放平或左腿搭在右腿上,在将琴筒放在左边大腿的根部与左小腹之间;
第二,彝族小二胡的站姿是最常用的。小二胡多用于彝族人民跳舞的时候演奏,音乐一响起来,就会吸引全村的老老少少前来观看参与。村里里面的艺人听到音乐想起了,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站姿的演奏姿势要求,小二胡与表演者的身体角度几乎成九十度,琴筒的位置为了保持演奏的稳定置于腹部。有的演奏者为了在跳舞的时候使演奏更稳定,会在琴杆头和琴杆底部系一条红绸挂在颈部,在有舞蹈动作的时候,是演奏更加稳定。这种边跳边唱边演奏的热烈欢快场面突出地反映了彝族人们的生活情趣。
京胡演奏姿势:
京胡的演奏姿势为坐姿,演奏者将京胡置于左边大腿的正中央,琴身微微向左倾斜,左右手相互配合,一手持琴按弦,一手拿琴弓在两根琴弦间演奏。
在演奏姿势上,彝族小二胡更具有民族特色,根据演奏曲目、场景及需求进行变换演奏姿势,这点是跟京胡不同的。
六、彝族小二胡与京胡的制作工艺差异对比
从演奏工艺方面进行对比,京胡的制作工艺复杂,对选材要求较高。虽然选择的竹子是在山里自然生长的,但由于自然生长的竹子从外形看不符合制作乐器的要求。制琴师在从中选出制作材料,就必须对所选择的材料上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在达到制作京胡要求时,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制作。京胡的制作工艺要比彝族小二胡复杂。
彝族小二胡的制作选材方面,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崇敬自然、爱护自然的美德,也充分展现了彝族先民的聪明智慧,制作用料就地取材,使用大自然中可以直接获取到的材料,如:竹子、木材、丝弦等。制作出来的小二胡声音如林中鸟儿歌唱,为伴奏的舞者如林中鸟儿翩翩起舞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七、彝族小二胡与京胡的演奏把位对比
彝族小二胡的把位在一把位,几乎不换把位,高音统统翻为低音来演奏,与京胡早期演奏把位基本相似。早期演奏京胡是不换把,但随着京胡演奏技巧及曲牌的不断更新变化,换把已经是京胡演奏者在演奏中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暂且不说京胡独奏曲及协奏曲需要高超的技巧,就单是唱腔伴奏中也是需要换把的。但由于京胡自身制作工艺轻巧,琴杆有竹节等因素,换把要比其它传统弓弦乐器难一些。
八、彝族小二胡与京胡的音色、曲调差异
彝族小二胡由于制作的材料跟京胡不同,音色上相对明亮、柔和,更适用于彝族民间小调的伴奏以及舞蹈的伴奏上。而京胡的声音明亮清脆,演奏技法独特,是京剧曲牌中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现在的京胡经过制琴师与演奏者的长期实践和探索中,根据京剧曲牌的不同特点,又不断研制出多种规格的乐器,并创制了西皮、二黄、娃娃调等。京胡是不断创新改良,而彝族小二胡是保留着纯洁、朴实的演奏风格。从原始歌舞伴奏发展到今天,在演奏中加入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使演奏提升到视听的双重效果,使彝族小二胡达到了演和奏的结合。
九、彝族小二胡与京胡的音乐差异
彝族音乐“偏音”在小二胡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彝族各个支系民族众多,但是西南地方地广人稀,造就了彝族音乐性,彝族人的性格较为彪悍又都能歌善舞,同样也就造就了彝族音乐中“偏音”的诞生与发展。“偏音”就代表了“不是正式组成部分的音”。“偏音”一般起到点缀作用,它的存在更能体现出彝族乐器演奏的朴素性的特点。彝族人民有边歌边舞的习惯,“偏音”在演奏、演唱中并不单调也不尴尬,在关键时候还可以起到点缀和强调作用,音色、节奏变化的时候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因而“偏音”具有双重作用的特点[2]。
中国传统弓弦乐器京胡在演奏旋律则不同,它要求演奏者要有正确的音乐感觉和视唱练耳水平,京胡没有固定音高和指板,尤其涉及到换把的乐曲,这就要求演奏者要有一定的基本功。演奏者要靠按弦得到音高,音准很难把握。这里京胡就与彝族小二胡不同,他没有“偏音”,对音符的要求是不同的。
结 语
本文通过对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小二胡与京胡的比较研究,从中看出两件弓弦乐器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特色。民族乐器的发展溯源与其独立的历史环境条件背景,地域条件与时代人文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乐器的发展史,饱含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与审美特征。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历史时期的审美取向与心理定势。少数民族地区因其地域与民族差别,气候差别与劳动方式差别,与汉族音乐相对比彰显出了不同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乐器与音乐日渐式微,但作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保持文化多样性,维护民族音乐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挖掘与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即任重而道远,又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