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新华日报》发展之艰难历程
2020-12-06刘维荣
刘维荣
《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1938 年1 月11 日一1947 年2 月28 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它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第一张且是唯一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同时它也是中共在国统区的喉舌。《新华日报》在揭露日寇暴行,报道抗战事迹,宣传抗战言论,宣传组织国统区的工人及青年运动,以及反击国民党方面组织的三次反共高潮等诸多方面功勋卓著。
一、《新华日报》的筹备与创刊
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当天,周恩来飞抵上海,准备在国民党统治区办一张党报。紧接着,周恩来约见刚出狱的潘梓年,让他着手在国统区筹办党报。
抗战爆发后,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8 月,蒋介石密邀周恩来赴南京谈判。在蒋介石的首肯下,国民党政府同意共产党在南京公开出版发行《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
1937 年9 月23 日,蒋介石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正式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与此同时,中共的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开始在南京积极筹备创办。
1937 年冬,周恩来和朱德在南京拜访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邵力子,商讨中共在国统区办报事宜,邵力子签署文件,正式批准中共在南京筹办《新华日报》。随后,周恩来又拜访了国民党元老、时任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临辞别之际,周恩来谈起创办《新华日报》的事宜,盛赞于右任是中国最早鼓吹革命的报人,约请于右任这位当时著名书法家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于右任慨然应允。第二天,潘梓年送来了宣纸,于右任一连书写了19 幅之多,交潘梓年带回。到《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办时,所用报头就是于右任在南京书写的。
12 月21 日晚,周恩来、王明、博古与蒋介石会谈时,再次提到《新华日报》出版问题,蒋表态“完全支持”。
1937 年12 月23 日拟定的《新华日报馆章程》中对办报宗旨的规定十分明确:“本报以报道新闻,发扬文化,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宗旨。”
1938 年元月上旬,《新华日报》举行隆重的创刊大会,汉口市长吴国桢应邀赴会。报社还在《大公报》《武汉日报》显要位置刊登广告,宣称《新华日报》是“非常时期人人必读的报纸”。
但是因为顽固派阻挠及日军逼近,报社被迫迁至武汉成忠街53 号。延至1938 年1 月11日,《新华日报》作为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报正式在武汉创刊。报社迁至汉口大陆里。发行部则设大陆里临街的平房内。
《新华日报》的新闻实践和社会活动以服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宗旨。《新华日报》在《发刊词》中明确地阐明了其办报宗旨:“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为完成这个神圣使命,本报愿为前方将士在浴血的苦斗中,一切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史迹之忠实的报道者,记载者;本报愿为受残暴的寇贼蹂躏践踏的同胞之痛苦的呼吁者,描述者;本报愿为一切为后方民众支持抗战之鼓动者,倡导者。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
整个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作由社长潘梓年负责,历任总编辑有华岗(华西园)、吴克坚、章汉夫等。编辑人员主要有夏衍、熊复、胡绳、乔冠华、许涤新、张友渔。总经理为熊瑾玎。长江局和南方局时期的《新华日报》社长都是潘梓年,历任总编辑为:华岗、吴克坚、章汉夫、夏衍(代)、张友渔(代)、熊复。栏目名称具有浓厚的抗战特色:“前线战况”、“前线战报”、“敌寇暴行”、“救亡消息”、“最后消息”、“沿江战况”、“华北战况”、“晋绥战况”、“晋鲁豫战况”、“豫东战况”、“江南战场”、“世界援华运动”等栏。
《新华日报》正式创刊时,王明(陈绍禹)担任该报董事会董事长。《新华日报》设有“党报委员会”,隶属中共长江局,委员会由周恩来、秦邦宪(博古)、王明等人构成;另设有“董事会”,王明、邓颖超、吴玉章、董必武、凯丰等6 人为董事会成员。武汉时期,王明任董事长,董必武主管,潘梓年任社长,华岗任总编辑,熊瑾玎任总经理。
为了增加销路,《新华日报》从1938 年2 月到8 月先后设立了山西、广州、重庆和西安四处分馆,同时在黄陂、宜昌、郑州、洛阳、许昌、南昌、潼关等地设立代销处来加大宣传营销。同年10月分别在25 日、21 日从汉口和广州迁入重庆和桂林。
1938 年5 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7 月初,中共中央致电长江局,要求在《新华日报》上刊登《论持久战》,但王明借口文章太长,予以坚决抵制。随后,中共中央再次致电长江局,要求在《新华日报》上分期刊登,王明仍不同意。
1938 年8 月1 日新华日报社迁至汉口府东五路150 号办公。10 月,武汉日军兵临城下,但《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仍同国民党军报《扫荡报》一道出版了最后一期报纸,10 月24 日晚周恩来亲自口述了题为《告别武汉父老》的社论。在武汉时期,《新华日报》自创刊号至1938 年10 月24 日报馆撤离武汉,共出版287 期。
1938 年10 月25 日,武汉沦陷,《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最后一期第287 期。同日,同一期号、不同内容的《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
1938 年9 月29 日至11 月6 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在会上撤消了王明的中共长江局书记职务,同时中共设立南方局取代长江局,任命周恩来为南方局书记,兼《新华日报》董事长。以后《新华日报》就在南方局的领导下办报,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等直接领导,具体负责人先后为潘梓年、华岗、吴克坚、章汉夫和夏衍。《新华日报》也有步骤地纠正了某些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宣传。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人在国民政府或参政会任职,都曾拿出工资来捐给报社。
《新华日报》迁到战时陪都重庆后,遂即在四川梁山的屏锦镇办了纸厂。由于造出的纸张是鲜明醒目的绿色纸,所以《新华日报》用这种纸张印成报纸后很富有个性特色,并曾在重庆各大报的印刷竞赛中,赢得过排字、浇版和上版“三项第一”。在发行销售上,《新华日报》专用报丁、报童来发行。
1938 年12 月19 日,《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宣告成立,何云任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21 日,何云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任务有三:一是立足华北,坚持敌后抗战,鼓励、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及进步;二是创造、巩固和扩大华北抗日根据地;三是团结华北文化战士,开展敌后文化运动与敌苦斗到底。”这是全国各大报在敌后发行地方版的创举,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非凡意义。
1939 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终于在山西沁县创刊,在战火中诞生了,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当彻夜未眠守在印刷房中的何云看到第一张报纸印出来时,激动不已,十分欣慰。他决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来哺育它,使它茁壮成长,成为华北地区强有力的新闻舆论阵地。
1939 年冬,太行山上寒风凛冽、白雪飘飞,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蚕食”“扫荡”不断。害怕人民抗日力量壮大的蒋介石,背弃承诺,断绝供给八路军武器、被服和粮饷,并致使顽固派军队大搞反共摩擦。英勇不屈的八路军,身着单衣,脚穿草鞋,吃着黑豆煮野菜,仍然斗志昂扬,鏖战在冰天雪地中。在这种背景下,朱德写了一首《寄语蜀中父老》,同时也是写给全国人民的诗: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朱德的这首诗于1940 年12 月15 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后,国内各界人士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表现出极大愤慨,对英勇善战的八路军将士无不拍手称赞,纷纷募捐衣物,支援前方。
二、周恩来指示:《新华日报》要做大后方人民的喉舌
周恩来作为当时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和《新华日报》董事长,长期直接领导《新华日报》。他还亲主笔政,为《新华日报》撰写108 篇共计24 万字的稿件,亲自参与《新华日报》的办报实践。
周恩来对于《新华日报》的创立和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他的直接领导下,《新华日报》为团结人民、揭露和孤立反动派、争取广大同盟者,为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曾赞扬说:《新华日报》是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
周恩来在1938 年1 月9 日专为即将出版的《新华日报》题词:“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新华日报是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一面旗帜……要敢于说出真理,也要善于说出真理。”从此,《新华日报》成为在国民党统治政治中心公开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鼓舞全国人民抗日斗志的全国性报纸。
1938 年10 月7 日至9 日,周恩来为党报撰写了连载三天的长篇社论,题为《论目前抗战形势》,详细阐述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等问题的观点,指出只有坚持长期抗战,才能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这篇文章发表后,许多人从惶惑中看清前途,坚定了持久抗战的信念。
周恩来对《新华日报》的领导是全面的。从办报思想、宣传方针到采访、编辑、出版、发行,从人员骨干的遴选、培养到物质条件、生活的保障,从反封锁破坏到亲自出面向国民党政府当局的交涉,从开展各方面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到重大新闻、言论、社论稿件的亲自撰写,这些均倾注着他的心血。
随着日军逼近武汉,10 月24 日晚,周恩来在报社口述了《新华日报》在武汉的最后一篇社论《告别武汉父老兄弟》: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我们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的手中。在日军占领武汉数小时前,这期战火中的报纸传到了武汉读者的手中。
1938 年12 月,周恩来到达重庆,直接领导《新华日报》的具体工作,他指出《新华日报》是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一面旗帜。《新华日报》要充当“大后方”人民的喉舌。他不管怎样忙,总要抽出一定时间接见报社的工作人员,亲自审阅报纸的社论、专论和重要文章,还常一丝不苟地帮助修改稿件。
《新华日报》社得到“皖南事变”的消息是在1941 年1 月11 日,当时周恩来、叶剑英等南方局领导正在报社与报馆工作人员共同庆祝《新华日报》创刊三周年,周恩来当即发表了讲话。12日,《新华日报》引述周恩来的讲话时向读者透露了“皖南事变”的消息。
1941 年1 月18 日,《新华日报》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审查,刊出了周恩来1 月17 日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诗上首赫然入目地写着另九个狂草大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当时为了绕过新闻审查,报社最后决定印两个版面,一个用来应付新闻检察官,另一个刊有诗的版面大量刊印。结果,第二天一大早,载有周恩来题词的《新华日报》到达读者手中,并出现在重庆大街小巷的阅报墙上。报纸销量从平时的1000 份猛增到5000 份。令国民党高层大为震惊,在国统区各界人士和民众中产生巨大反响。事后,毛泽东曾从延安致电周恩来赞扬这次行动,“收到来示,欣慰之至,报纸题字亦看到,为之神旺。”
与此同时,为了表达对国民党顽固派最强烈的抗议,周恩来要求时任《新华日报》社长的潘梓年立即到重庆多家影响很大的民间报馆去,揭露国民党歪曲皖南事变真相、封锁《新华日报》来达到妄图遮掩天下人耳目的险恶用心。潘梓年走访了《新蜀报》《新民报》《商务日报》等报馆,赢得了众多爱国报馆在舆论上的同情和慰问。
在实际工作中,周恩来要求《新华日报》紧紧围绕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题,展开广泛宣传和报道,1941 年7 月7 日正逢“七七事变”四周年之际,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题为《“七七”四年》的代论,对此精辟地分析道:“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本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但敌人既已侵入我们国土,杀戮我们人民,我们只有起来自卫,起来应战……四年抗战,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永远征服不了的民族。长期抗战,已不仅是可能,而且成为活生生的事实,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唯一的胜利的解放道路。”
据不完全统计,周恩来前后为《新华日报》撰写文章58 篇,题词11 次。《新华日报》在发表他的文章时总是用他亲自书写的标题和签名,以增强报纸的公信力。如从1941 年5 月25 日至7月20 日,《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周恩来写的评论就有5 篇,分别是《论目前战局》《论时局中的暗流》《论苏德战争及反法西斯的斗争》《“七七”四年》《团结起来打敌人》。在他的领导下,身处国统区的共产党人以此为平台,宣传党的抗日主张,领导国统区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尤其是《新华日报》在皖南事变期间发表的重大社论、代论、声明、谈话、大都出自周恩来之手。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
1、明确办报中心主题:作为一份战斗在国民政府执政当局统治心脏地带的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从其创刊开始,就高举团结抗日的大旗,坚持“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斗争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新华日报》经常发表中共主要领导人毛泽东的讲话、著作。
1938 年12 月7 日、12 月10 日,《新华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社论《论全面抗战与游击战争》,并连续四天刊登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发表的《论新阶段》重要报告。
此外还有董必武、叶剑英、博古、王若飞、吴玉章、邓颖超、陆定一、何凯丰等人,请他们撰写稿件宣传中共的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政治纲领和主张。
与此同时,《新华日报》还刊登了许多中共军事领导人的有关研讨文章,如1938 年5 月21 日刊登了徐向前《开展河北的游击战争》,5 月23日,刊登了彭德怀的文章《第二期抗战与我们的任务》。
大力宣传抗战,弘扬民族士气:如对1940 年9 月在枣宜战役南瓜店战斗中光荣殉国的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1942 年6 月在山西辽县麻田反扫荡作战中壮烈殉国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1942 年9 月率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不幸殉国的国军200 师师长戴安澜等都作过重点报道。
《新华日报》提出了“编得好,出得早,销得多”的原则,坚持通俗化、大众化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方针。
2、牢固树立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宗旨,广交朋友,普结人缘:如争取国民党中拥护中共抗日主张的元老、左派领袖、爱国民主人士撰稿发表,如争取宋庆龄、何香凝、邵力子、沈钧儒、李公仆、黄炎培、张申府、史良、李济深、冯玉祥、陈铭枢、谭平山、柳亚子、朱蕴山、王昆仑等人撰稿发表,这些人士也经常在重大纪念日及《新华日报》周年报庆之时撰稿、题词,扩大了中共在大后方群众中的政治影响。
1942 年1 月11 日,《新华日报》创刊四周年,北京大学教授、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张申府专为纪念特刊撰写了一篇贺信:《新华,新华,我看着你生长、长大》,饱含深情地称赞《新华日报》是“抗战的一个有力精神武器。…每一提起‘新华’,我总是联想到新中国。实在,‘新华’就是新中国的象征。”并对《新华日报》的未来发展提出希望:成为“天下一切反法西斯人的报。”张申府对党满腔热情的文章不仅受到南方局的关注,更受到了延安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同年的3 月9 日《解放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毛泽东阅后非常赞赏。3 月14 日专门致电周恩来:“他对于把党报变为容许一切反法西斯的人说话的地方这一点是很对的,新华、解放都应实行。”
柳亚子因在皖南事变后为新四军鸣不平而被国民党开除党籍,赋闲在家的柳亚子在新华副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文。1945 年抗战胜利前夕,他还曾与著名画家尹瘦石联合举办《柳、尹画联展》,毛泽东亲自题字,为此《新华日报》专门为此发了一期特刊,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新华日报》的影响力。
1940 年陪都文艺界举行纪念鲁迅六十诞辰会,《新华日报》发表《我们怎样纪念鲁迅先生》社论:“要继承他创作的光荣传统和他一生所把的为民族、为人民和要求进步而斗争的精神,要学习他坚强不妥协和坚持抗战到底的精神。”社长潘梓年专门撰文《中国文化革命伟人》,并配发了特写《陪都文化界纪念鲁迅六十诞辰》:“这是六十年前一颗伟大的文星诞生时候,从那时起中国睁开了苦难的眼睛,中国有了一张呐喊的嘴。在这以后几十年,通过这个巨人的笔尖,中国正视了世界而且向人类喊出自由的心曲。”
郭沫若是《新华日报》最主要的撰稿人之一,先后在该报上发表各类文稿302 篇。1944 年3月,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的《新华副刊》上连载四天,通过明朝覆灭的事实,告诫一党专政的国民党如果专制独裁下去,其下场必会与即将覆灭的德意日一样。这篇文章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其后,毛泽东让《解放日报》转载并写了按语称“发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帮助同志们整风”。
1942 年9 月,乔冠华(笔名于怀)被周恩来指派为《新华日报》编委,主编《国际述评》专栏和《群众》周刊。乔冠华为《新华日报》写了60 多篇国际述评。此外,王炳南、夏衍、戈宝权、龚澎等一大批精通外语的编辑,也纷纷为《国际述评》写稿。廖沫沙在《新华日报》工作的三年时间里(1942—1945),不仅主编国内外新闻,还撰写了大量的社论、短评,并经常配发有欧美通讯员及时提供的重大新闻稿件。
《新华日报》在陪都文化界广交朋友,为新华副刊投稿的名流众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者队伍。如文艺界的茅盾、夏衍、阳翰笙、何其芳、林默涵、徐迟、周立波、艾青、丁玲等;史学界的翦伯赞、邓初民、吴晗、侯外庐等;教育界的陶行知等,都是新华副刊的热情撰稿者。
新华副刊吸引了一批著名进步作家的加盟。郭沫若、茅盾、陶行知、叶圣陶、老舍、臧克家、艾青、丁玲、侯外庐、邓初民、徐迟、何其芳、夏衍等都是新华副刊的固定撰稿人。
3、以宣传抗战、服务抗战为己任,及时、准确地报道中共军队的抗战业绩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情况:《新华日报》从创刊到抗战胜利的七年半时间里,所刊发的文章直接反映抗日的内容始终占据大部分的版面,全面报道抗战战场动态及业绩。1938 年6 月10—18 日,《新华日报》在敌寇暴行栏目中,连续9 天报道日寇敌机多次对广州、桂林及粤汉铁路进行狂轰滥炸的情况,运用血的事实和确凿的证据争得了国际舆论的同情与支持。
《新华日报》报道八路军、新四军的作战新闻,大都用本报专电,也多标明了这两支共军的番号。《新华日报》的这一大特色,对于广大关心抗战前途和同情共产党的读者具有鲜明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1939 年1 月8 日,《新华日报》以一版半的篇幅刊登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的一篇讲话,题目是《华北抗战概况与今后形势估计》,专门介绍了八路军在晋东南区、晋察冀边区及津浦线一带收复了五十多个县的国土。同年的《新华日报》对新四军在苏南和皖南的抗战斗争作了连续报道,并接连两天刊登了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元旦时在新四军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新四军一年来抗战的经验与教训》。
1939 年2 月起,《新华日报》对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新四军作了系统深入的连续报道,诸如《陈毅将军访问记》等通讯,将新四军英勇杀敌的事迹在国统区广为传播。1940 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新华日报》的相关报道超过了100 篇,内容涉及包括直接战果、国际反映等诸多方面,极大增强了八路军的抗战影响力。
从1940 年8 月20 日至1941 年2 月初的《新华日报》以最快的时效、最好的版面、广角度、大篇幅、多形式的深度报道,来对中共主导的“百团大战”进行了全方位、浓墨重彩的报道,如1940 年8 月26 日,八路军袭击正太铁路取得胜利消息传到重庆,当天的《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社论《以胜利回答敌寇暴行》:“只有抗战,才是生路,只有团结抗战,才能获得最后胜利。”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自始至终坚持“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正确方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宣传抗日为己任,进行了积极主动、广泛深入、强有力的舆论引导。
以新华副刊展示中共团结形象,《新华日报》副刊是建国前中共所办报纸中发表作品最多、规模最大、涵盖面最广的文艺阵地。《团结》《友声》《边鉴》《日本研究》《青年生活》《妇女之路》等这些结合了文艺性与新闻性的副刊专栏吸引了大量读者。
积极拓展国际新闻渠道,获取更多的抗战信息:《新华日报》除了采用苏联塔斯社的电讯,还直接订购纽约、巴黎、伦敦等地的国际报刊,以确保自身拥有独家的国际消息来源,并由章汉夫、朱世伦、戈宝权、吴敏等人及时翻译并刊发,以便给国人提供观察中共抗战的国际视角。如1940年8 月30 日,《新华日报》专门转载苏联《红星报》的报道,高度赞誉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
四、国民党执政当局对《新华日报》严控与封锁
《新华日报》就像尖刀一样插在了国统区的心脏地带,它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重重压迫和百般阻挠。
《新华日报》在办报过程中,一直受到国民党当局严格的新闻审查。针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新华日报》便利用不引人注意的广告栏目来刊登各种声明、启事,来同国民党当局作斗争。
战时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也是政治斗争的中心,自然也成为各党派报纸群集之所在。其时重庆除有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新华日报》外,还有国民党党报且是全国性的大报《中央日报》和《扫荡报》以及代表地方势力的《时事新报》《新蜀报》《新民日报》《新民晚报》和《国民公报》等,另外还有原政学系张季鸾主办的民营报纸《大公报》。这些报纸各具不同立场,每遇重大问题亦各抒己见。国民政府对这种很难形成舆论统一的局面一直耿耿于怀。
1939 年9 月1 日的《新华日报》刊登了毛泽东的《关于国际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采用的是记者与毛泽东一问一答的形式。毛泽东提出了:“中国的前途有两个:一个是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前途,这就是复兴的前途。一个是实行妥协、实行分裂、实行倒退的前途,这就是亡国的前途。”毛泽东的回答使当时纷繁的抗战路线变得明晰起来,很好地引导了当时的舆论,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修正新闻检查标准》《修正战时新闻禁载标准》《战时新闻违惩罚办法》等法令,规定所有报纸于出版付印前,其内容都必须经新闻检查机关审查、通过。国民政府迁都到重庆后,《新华日报》就成了让审查机关最头疼的报纸。
1941 年1 月6 日的《新华日报》拟刊登社论《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但稿件在送审时被以“系军事论文”为借口强令删去。《新华日报》决定改登另一篇社论《起来,扑灭汉奸》,然而,这篇社论又未通过审查。为了抵制国民党当局的刁难,《新华日报》毅然在头版社论栏第一次“开天窗”的斗争手段以示抗议,成为首次抗议新闻审查的激烈斗争。当日的《新华日报》在原社论栏的位置仅刊印了八个大字:“抗日第一!胜利第一!”旁附注两行小字,对“开天窗”缘由予以说明,并告知读者这两篇社论被新闻检查机构扣留。“本日两次社论:一、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代论);二、起来,扑灭汉奸!均奉令免登,来不及写第三次稿,故本日无社论。尚希望读者原谅是幸!”
当时,国民党的舆论机关想出了很多办法,对《新华日报》进行限制。“不许《新华日报》刊登中共的决议、文件和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文章;不许报纸使用‘边区’、‘边区政府’和‘八路军’、‘新四军’等字样;禁止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等等”。同时颁布《新华日报违检案件处理步骤方案》,规定“《新华日报》违检严重警告三次即予以一至七日之定期停刊处分,复刊后可循环使用,至必要时可做永久停刊处分呈准执行。”
1941 年2 月5 日,《新华日报》三次“开天窗”只留下标题,头版右下侧只有“法纪何在!本报横遭压迫,报差四人竟被捕殴,报纸亦遭无理没收”的标题,文字内容全部被铲去,连铲痕也很是明显。对此社长潘梓年连续向重庆市卫戍司令部发出抗议信件,卫戍司令刘峙只得批复“分令宪警查究”、“对该报予以保护”。2 月10 日,《新华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重庆卫戍司令部批示:分令宪警保护本报》全文刊发批复内容,还特别用花边加框。紧接着又于11、12 连续两天在报眼位置上再次刊载,从而令国民党执政当局处境极为尴尬。
1941 年7 月20 日,《新华日报》拟发表《关于十八集团军行动真相》,被国民党当局扣检。当日,再次开天窗,而这篇文章则被印成小册子秘密散发。
针对这种不利的情况,自1942 年开始《新华日报》专门开辟了《边鉴》专栏,广泛介绍了中共开展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并展开翔实报道“中共领导的敌后军民已经建立了15 个根据地,即:晋绥、晋察冀、冀鲁豫、苏北、苏中、淮北、淮海、苏南、皖中、鄂豫皖、浙东、东江、琼崖等,这支军队在日伪和国民党军夹击下成长,枪支来源主要靠从敌人手中缴获。”(《新华日报》1944 年8 月1 日)
此外,《新华日报》还经常在广告栏通过声明、启事、招生、商品广告等多种间接方式,隐晦透露出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延安动态,给国统区民众打开了一扇了解解放区真实情况的窗口。至于组织群众进行抗战募捐、支援八路军新四军的募捐、赈灾募捐的活动更是经常在《新华日报》版面上出现,这也成为联系和组织国统区民众的一条重要渠道。
从1944 年开始,《新华日报》采取登载“编辑部启示”的办法,对扣检行径进行公布,或是用“略事铲划”、“以示遵检”等字样来代替,以此种方式来进行控诉。
在与重庆的国民党方面相处时,《新华日报》坚持中共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报纸的宣传方针上坚持中共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主张。《新华日报》的副刊曾办有《工人园地》《青年生活》《妇女之路》等专刊,辟有“社会服务”、“团结”、“友声”等专栏。
五、《新华日报》的重要影响力延伸
《新华日报》正确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努力把马列主义的真理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在抗日战争时期宣传全面抗战和持久战的路线;反对片面抗战和投降倒退。宣传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反对国民党当局的独裁专制和特务统治,支持苏联以及英美等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则全面宣传中共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方针。揭露并反对国民党独裁的反动政策,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这些真实、正确的宣传报导,教育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新华日报》在宣传报导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光明磊落的态度。积极报导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英勇抗击日军的战绩,同时也如实反映了国民党爱国将士在正面战场的抗战事迹(台儿庄战役、徐州战役、武汉外围战);经常为《新华日报》撰稿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若飞、邓颖超、吴玉章、博古、董必武、陆定一等;对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高级领导人的抗日言论,也以热情欢迎的态度予以登载。
《新华日报》始终面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提出“为人民讲话,让人民自己讲话,讲人民自己的话”的宣传方针;开辟“读者园地”、“青年生活”、“妇女之路”等专栏,反映劳动群众和下层公教人员的悲惨境遇和他们反抗压迫的正义斗争。
在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爱国民主统一战线方面,《新华日报》也做了大量工作。用大量版面,为民主党派和各界知名人士提供一个比较自由的讲坛。冯玉祥将军和郭沫若、茅盾、柳亚子、沈钧儒、黄炎培、邓初民、陶行知、张西曼、胡厥文、胡子昂等学者、教授和社会活动家,经常为此报撰稿。马寅初曾在“友声”专栏发表文章,痛斥国民党的腐败,呼吁“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它的副刊是进步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团结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艺术和文化工作者。它的国际报导也很有特色。1942 年底,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开设了“国际述评”专栏,由乔冠华主笔。这个专栏的文章以资料翔实、分析透彻、富于哲理和文采而受到读者欢迎,经常为外国通讯社所转载。
1942 年中国共产党整风期间,《新华日报》按照“增强党性,反映群众”的方针,在广泛征求读者意见的基础上,于同年9 月实行改版。从此进入成熟发展的阶段,并加强了办报思想的建设。1947 年1 月,在创刊9 周年的时候,发表编辑部文章《检讨与勉励》,全面阐述“人民的报纸”的思想,丰富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内容。
1943 年10 月1 日,《新华日报》出太行版,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机关报。
1945 年9 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在上海设总馆,在南京、重庆设分馆。其中,重庆分馆改为四川省委机关报。后因国民党当局阻挠,上海、南京两版的出版计划未能实现。重庆分版先后由傅钟、张友渔任社长,熊复任总编辑,于刚任经理。抗日战争时期,还出版过《新华日报》华北版,为中共北方局机关报;后改为太行版,为中共太行分局机关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版过《新华日报》华中版,为中共华中分局机关报。
1945 年9 月上旬,新四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攻克了苏北地区的枢纽淮阴城,新四军各师也改为野战部队,同时成立了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范长江从淮阴解放的第二天,就带领一批中共干部重组了新华社华中总分社,并着手筹备创办《新华日报》(华中版)。华中新华社利用四部电台先出版了一份八开的《新华电讯》。
1945 年12 月9 日,《新华日报》(华中版)在苏皖边区的首府淮阴创刊,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机关报。为了加强对报纸的领导,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成立了以邓子恢为书记,李一氓为副书记的党报委员会,成员还有张鼎丞、曾山、刘瑞龙、冯定、范长江。社长为范长江,副社长包之静。该报的编辑委员会以范长江为总编辑,成员有恽逸群、楼适夷等。此外,范长江还出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
1946 年5 月18 日,恽逸群接替范长江出任华中《新华日报》社长。到苏中“七战七捷”之后,报社随即迁到淮安。到1946 年12 月,华中《新华日报》与《大众日报》合并,由匡亚明任社长,由此,《新华日报》就结束了它前期刊行。到1948 年1 月由在苏中、苏北的华中工委恢复出版了《新华日报》(华中后期版)。
1946 年5 月以后,重庆《新华日报》改为中共四川省机关报。负责人为傅钟、张友渔、熊复等。一直出版至1947 年2 月28 日被国民党勒令停刊。《新华日报》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领了舆论制高点,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新华日报》从1938 年1 月11 日创刊,到1947 年2 月28 日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历时9 年1 月18 天,成为抗战时期先进文化的集中代表。在此期间,国民党执政当局对《新华日报》检扣和处分148 次,阻挠与破坏出版105 次,下达监视与盯梢的指令75 次,调查与迫害读者15 起,查禁与检扣营业部的书刊16 次。即便如此,《新华日报》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华民族的抗战报业宣传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刊于激烈抗战年代的《新华日报》是中共从成立以后到取得全国政权以前,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的和出版时间最长的全国性党报,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忠实报道者、历史见证者和真实记录者。《新华日报》办报宗旨就是要宣传抗战,服务抗战,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鼓动全民抗战。在当时国统区尖锐复杂的恶劣斗争环境下,《新华日报》经受住了种种严峻的考验。所有这些都使得它在中共创办的报纸中别具一格,从而在中共的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1948 年元旦,《新华日报》华中版发行,为中共中央华中工委机关报。1949 年8 月停刊。
1949 年4 月23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周恩来在北京招待将赴沪、宁工作的新闻文化界人士时宣布:中央决定在原国民党首都出版《新华日报》。4 月30 日,《新华日报》在南京复刊,成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石西民任社长兼总编辑。1952 年,中央人民政务委员会决定将南京市(当时为直辖市)、苏北及苏南两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11 月1 日,《新华日报》《苏北日报》和《苏南日报》合并出版,《新华日报》这一具有光荣传统的党报改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毛泽东还曾于1949 年9 月、1953 年2 月23 日两次为《新华日报》写过报头。
另外,1949 年12 月10 日在重庆创刊的《新华日报》,是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出版至1954 年8 月31 日因西南大行政区撤销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