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莆田沟边傩舞的高校传承研究

2020-12-06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傩舞面具舞蹈

□赵 彦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沟边傩舞的表现形式

沟边傩舞是傩仪式中的纯舞部分。在舞蹈中,舞者以人扮神,神人合一,神降人身,构想鬼神的形神,模仿传神的表现手段,组成各种驱鬼缉拿的动态。艺术上,舞姿粗粝淳朴,动作节奏感强,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表现人神合一的境界,这是沟边傩舞独特的艺术特点[1]。舞蹈内容是根据神话传说改编而成的,主要人物是“六丁六甲”(道教文化中的十二位守护神)。

整体舞蹈分为以下五个小分队。

第一小队:三人舞。白无常个高,左手拿着扇子,右手握着长长的烟枪,眉画八字、口条外伸、吐烟雾、表情夸张、面容狰狞;黑无常个矮,背着竹子做的套架,手里拿着“正堂令牌”,做一些巡查流动的动作,黑无常的看点在于丰富的步伐。安奶(白无常的夫人)左手执扇,右手拿着手绢,她并无特别的动作,常以“圆场”穿插于黑白无常之间,起到两者逗趣的作用。

第二小队:三人舞。“不孝子”是幽怨的人物形象,穿着囚服,后面背着“不孝子”的浅色布条,垂头丧气,上身律动前后摇晃。表演节奏剧烈而快速,尤其上身常常是大开大合的动作,非常具有感染力。前有一名“六甲”手持铁链带着走,后有一个“六丁”用武器推着向前,从而表现出“不孝子”的落魄画面。

第三小队:群舞。“六丁六甲”16人,双足系有铃铛,踩着节奏“叮叮”作响,左手秉着一面铁扇,右手拿着令牌“见恶便拿”,执行巡查任务。该段群舞以圆场、蹉步、拖步、花绑步等丰富的步态,营造出一种群魔幽魂的画面,十分精彩。

第四小队:群舞。由“六丁六甲”组成,根据演出规模,通常有20到40人不等,该舞段一领多群,有点有面,表现了驱逐五方鬼的画面。其中领舞为刽子手,左手拿大刀,一手提人头,以云手、摇臂等上身动作为主,节奏浓烈沉厚,而群舞小鬼则不停地变换队形,把领舞围绕其中,这段舞段的编排十分具有现代感。

第五小队:组舞。白无常3~5人,做一些祭拜、下跪等动作,表现无常为人们祈求安康,天神保佑。这段舞段仪式感较强,舞蹈动作不多。

这五个舞段各有各的情节,各有为情节服务的节奏、动律、动作、风格等。其中,第一、二小队是戏剧化比较浓厚的自由表演。第三、四、五小队有着整齐划一的动作、活灵活现的人物、变化多端的技法,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舞蹈性更强。

二、沟边傩舞的面具与服饰

(一)面具

沟边傩舞的面具十分讲究,以一整块实木精雕而成,尤其是突出的眼部和口部的刻画,怒目睁圆,獠牙如剑,粗粝质朴,栩栩如生。第一,面具的制作工序简约而不简单,非常考验雕工的水平,就实木的挑选来说,厚薄一定要恰到好处,这样精雕细琢出来的面具才能最终成型。第二,面具上的涂色也有门道,要求颜色沉暗,不能太夺目,要均匀分明,层层递进,戴上面具,能够不怒而威。第三,面具往往和藤质的高帽相连,帽子选自生长半年左右的幼竹制作,韧度适中,帽子上插满了彩色布条作为装饰,整套面具与帽子的制作十分考验工匠的水平。

(二)服饰

沟边傩舞的服饰非常丰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黑白无常”。黑无常身穿黑色长袍,领口绣以正红色,下身穿正红长裤,小腿绑有斜条纹的护腿;白无常身穿白袍,其他装扮与黑无常一致,但是整体的衣服更长,因此舞动起来更加灵动飘逸。两者的鞋子都为简单的草鞋,干练简洁,整个服饰衬托出了舞者彪悍凶猛、英气十足。两者手持的道具叫作锁魂令,长约50厘米,上色全红或者半红,也是选优质滕竹制作,削薄要恰到好处,太重舞者起舞不便,太轻则没有张力,执具而舞是沟边傩舞最具代表性的特色。

狰狞的面具、简单的道具、简洁的服饰很好地诠释了沟边傩舞干净利落、古朴粗犷的风格。它以极具特色的服装、面具、道具,并配以浑厚的节奏与狰狞的舞姿,丰富和完善了莆田地区的舞蹈形式,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沟边傩舞在发展传承中存在的危机

(一)生存空间不断恶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莆田地区的各行各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慢节奏的传统民俗活动“格格不入”,而沟边傩舞来源于各种传统活动,窘困的现实环境大大削弱了沟边傩舞的生长土壤。虽然,国家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扶持传统艺术特别是民俗艺术的若干举措,保护与传承传统艺术已经被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大环境的变化似乎很难立刻逆转,传统民俗艺术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这些艺术形式的诸多“功能性”已经不复存在。总之,现代化的进程无意间恶化了沟边傩舞的生存空间,使它的发展遇到了非常大的阻碍。

(二)沟边傩舞传承人数量不断减少

沟边傩舞主要是通过民间艺人口传身授,而且多为家族继承制,由长辈授予晚辈。如今,老艺人已为数不多,具有娴熟表演技艺的传承者相继去世,而子嗣对家传也已不感兴趣,这门艺术的传承面临着主体的断层。另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已经没有了对傩舞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学习热情,大多数学徒把傩舞学习当作业余爱好,这很不利于沟边傩舞艺术建立系统的传承制度。传承人数萎缩、传承方法守旧,导致一系列的努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沟边傩舞等传统艺术形式的消亡,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这一颓势。

四、沟边傩舞的高校传承路径

(一)对学生作为传承人进行系统性培养

首先,应当鼓励省内有资源的高校系统地开发沟边傩舞课程,一开始可以以选修课作为切入口,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再作为舞蹈专业的必修课。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在舞蹈专业的学习者中发掘传承人,让新时代传承人得到很好的成长,避免出现文化传承断层的悲剧。沟边傩舞的学习者是该舞种得以完整保护和传承的核心,舞蹈专业的学生是系统的舞蹈学习者,通过对沟边傩舞的学习,他们往往有着更加专业的技能和更加透彻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民俗艺术传承人,才能促进民俗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其次,当这些专门的沟边傩舞学习者学有所成,走向社会后,社会大环境要积极为他们创造与该舞种相关的职业,把就业这条路打通,让更多从业者把传承沟边傩舞作为毕生的事业,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沟边傩舞的中坚力量,在面临各种冲击和诱惑的时候保持初心,做一名真正的民俗艺术大师。

(二)发挥高校教师在传承沟边傩舞中的主导作用

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关键,通过教育才能让许多风格多元、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得以保存到现在,高等艺术教育对沟边傩舞的传承非常重要。而高等学校的教师,特别是舞蹈专业的教师在传承传统艺术文化的过程中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沟边傩舞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发现和发掘有较大潜力的沟边傩舞接班人,并对其进行专业的培养,使其成为传统舞蹈传承的核心力量。其次,教师对沟边傩舞系统的理论研究,可以总结该舞种的艺术规律和文化属性,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使沟边傩舞更成体系,成为一门新的舞蹈种类。最后,沟边傩舞的动作总结、风格提炼、节目创作,都需要高校舞蹈教师的参与,他们对传承沟边傩舞所起的主导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三)加大沟边傩舞课程的开发

沟边傩舞有着非常独特的舞蹈风格,其鲜明的动律动态、铿锵的节奏节拍、传神的动作技术、精彩的人物故事,都是值得总结和提炼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开发上,通过前期的调研,笔者发现,动作元素的解构法可能更加适合沟边傩舞的课程创建。首先,我们可以在前期把有特点的傩舞动作解构出来,元素化、细分化,把动律相近或相似的元素动作进行归类、提炼,做成若干动作元素组合。其次,我们可以把一些表现力强、感染力强的动作分解出来,串联与创作出一些综合表演性组合,开发学生的综合表现力。最后,整段有舞台价值、有故事情节的沟边傩舞,我们也可以原封不动地拿出来,作为一些小舞蹈片段、小节目的训练。

舞台化的剧目创作也十分重要,课程的开发最终都是要走向舞台这块试金石的,艺术化的节目加工,现代化的技法重建,可以使沟边傩舞在保留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以更加舞台化的姿态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而精练化的节目可以赋予古老的傩舞以新的灵魂和生命,这是与时俱进的关键一步。

结 语

舞蹈有着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必须不断地学习、传播、发展、继承,才能完成活态性的保护,高校舞蹈教育应当承担起教育功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履行保护传承舞蹈文化遗产的重大责任。另外,沟边傩舞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地区傩舞的动作、形态、动律、风格,为我们的舞蹈教学、舞蹈创作提供教材与素材,反哺我们的教学工作与艺术创作。因此,对沟边傩舞在高校传承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猜你喜欢

傩舞面具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面具
万载傩文化旅游资源对游客的艺术教育研究
面具中的鱼
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浅谈桂林市秀峰区张家村傩舞的音乐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