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砖艺术的植入对中国动画电影的美学意蕴
2020-12-06王瑾
王瑾
(枣庄学院 传媒学院,山东 枣庄,277160)
“动画”在词典中注释为“赋予生命”,它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在银幕上创造性地呈现出感性直观的视觉影像。纵观中国动画电影史,很多动画作品的创作内核都十分注重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借鉴,曾经享誉世界的“中国学派”动画作品更是交融着浓烈的民族审美。汉画像砖,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其画面构造的“艺术律动”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它以二维符号化的造型语言以及神奇瑰丽的神话想象描绘出天地自然、人间万物,塑造了中国传统图式表达的独有元素。虽然汉画像砖艺术与动画艺术相隔近两千年的历史,但汉画像砖艺术在动画电影中的植入却有据可考,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奇妙联系,例如在《大闹天宫》《火童》《南郭先生》《女娲补天》等一批经典动画电影中皆可找到汉画像砖艺术元素。也正是由于汉画像砖艺术与动画艺术在图形符号表达、审美意境上的相似性与互通性,才能在动画创作中借鉴与传承艺术美的同时,充分展现出传统汉画像砖艺术的融入为当代动画电影创作带来的独特美学意蕴。
一、二维平面化视觉符号的影像建构
动画是视觉性与听觉性、运动性与造型性的统一,它综合了美术、音乐、戏剧、舞蹈、摄影等各艺术类别的多种元素,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二维的平面化符号是动画艺术本体语言的根基,抽象、细致的平面化语言也是表达动画影片内涵的视觉载体。20世纪60年代,中国动画的民族化探索融入了传统美学思维,使动画电影流露出诗一般的意境美。如《大闹天宫》对传统图形的借鉴,《小蝌蚪找妈妈》点、线、面的视觉意境,《金色的海螺》的多点构图布局,都给予了动画二维平面化语言的生命气质。而剪纸、年画、脸谱、皮影、汉画像等传统平面化视觉艺术符号应用于动画创作当中,使中国动画电影蕴含着浓郁的民族神韵。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曾说过,汉画就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1]亦被美术家称为“中国绘画之宗”。汉画像砖属于传统民间艺术,是我国古代陵墓建筑中塑造浅浮雕的砖刻装饰艺术品。每一块独立砖体上所刻画的图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传达出汉代先人的内心情感。在《后汉书》中,“画像”一词释为“图画其形象”,即采用图像来传达出物象的造型和状态。由于砖体本身的平面化构造,汉画像砖属于二维空间艺术,采用了模印、绘画、雕刻于一体的造型艺术方式来表达出二维平面“画”的视觉效果。汉画像砖以独特的简约美和古朴美,对中国美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的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了珍贵的艺术元素。
20世纪末(1979—1989年)是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掀起了动画创作的第二次热潮。动画创作从传统民族风格的探索上升为对传统艺术题材的进一步挖掘,“中国学派”日渐成熟。此时期的各类型动画片种硕果累累,全国共生产出动画电影219部。[2]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剪纸动画电影《南郭先生》在1981年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这部影片根据《韩非子·南储说上》的寓言《滥竽充数》改编而成,导演钱家骍、王柏荣运用汉画像砖的传统艺术元素,以剪纸工艺与丝网印刷为角色造型和背景设计的表现手段,使得平面剪纸中透露出浅浮雕的视觉效果。作为“中国学派”的经典动画作品,画面古朴浑厚、形象饱满,充满着浓郁的民族味道。例如南郭先生青云直上的梦境图案借鉴了汉画像砖的车骑出行图,齐宣王与大臣在宫殿中观赏吹竽的动画场景借鉴了汉画像砖中常见的宴乐杂技图。在构图编排上,《南郭先生》运用了汉画像砖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多点构图法则,无焦点平面构图将场景与角色的空间关系由上至下排开,虚实结合,营造出二维平面的装饰美。由于汉画像砖的图案在排列上十分注重连续性,将图案划分为几组,并沿着水平直线不间断排列,强调画面的稳定性与层次性,这在影片中也有所运用。再如众人在宫殿内集体吹竽大合奏的景象,人物重复、均匀地进行排列,画面物象动静结合,构图形式有条有理,充满着平衡和谐之美,使得汉画像砖传统平面化的视觉表达符号在一定的空间内传达出无限的视觉味道,极具意蕴美。《南郭先生》的创作运用了蒙太奇、构图、色彩、景别等电影表现手法,使得汉画像砖艺术的平面化元素更加趋于丰富,深化了画面的观赏性和表意效果。
二、线条造型符号“形”与“神”的视觉表达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过:“东晋顾恺之的画全从汉画脱胎,以线流动之美(如春蚕吐丝)组织人物衣褶,构成全幅生动画面。”[3]在中国绘画孕育初期,汉画像已创造出丰富形象的艺术线条,线条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开创了人类的视觉审美意识。汉画像砖艺术与动画艺术同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而线条是两者创作的灵魂。动画是从线条中找寻灵感而诞生的视觉艺术,它对于线条的运用不只是所谓描绘动作、刻画轮廓的工具,更多的是赋予动画造型内涵和艺术神韵,使得中国动画电影具有独到的风格与意味。
汉画像砖造型是形与神的统一,其构造的图案古朴简练、生动浑厚,具有写意性与夸张性。此外,剪影式图案也是汉画像砖艺术的重要特征,大块面与质朴线条的结合,使得物象造型准确而富有律动美。剪纸动画电影《火童》是一部传承与再现哈尼族非物质文化艺术的佳作,影片的背景设计和角色设计都体现在传统民族风格的基础上所提炼出的装饰美和意境美。影片的角色造型汲取了汉画像砖的线条艺术,在少年明扎(哈尼语“火”的读法)、天女妹妹、老妖魔等动画角色的创作中,采用了汉画像砖古朴的线条与角色体块相分离的表现手法,在角色体块的轮廓当中加之以明显而突出的线条,表达出自身的情感语言。从细微层面上看,《火童》造型中的每一个线条都经过细致的裁剪,但从整体上看,万般线条交织穿插在一起,错落有致、紧密相连,犹如交响乐曲顿挫分明的听觉效果。动画场景汲取了敦煌壁画、彩陶和青铜器等装饰艺术,呈现出亦幻、亦真、亦仙的视觉格调,孕育出了极大的民族艺术感染力。《大闹天宫》的出现,使中国动画电影在传统民族风格的探索中获得了巨大成功。1983年动画影片《大闹天宫》在巴黎上映,法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报》评论道:“《大闹天宫》不但具有美国迪士尼动画的艺术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动画所达不到的,它完美生动地表达了中国传统艺术特色。”[4]在造型手法上,影片以“古朴”和“奇幻”制胜,它不但是动画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而且吸纳了古老技艺的精髓之处。在细节的处理上,角色造型借鉴了装饰画的线条设计,片中七仙女柔和奔放的流动形态,太白金星、托塔李天王、灌口二郎神等天将随风飘逸的袍纹,充满着“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视觉感受,这都是源自汉画像砖造型线条、敦煌壁画、民间年画等传统图案的精髓。《大闹天宫》在动画造型线条上具有迪士尼动画作品的流畅感,但不拘于他们的固有形式和限制,而是根据自身的民族图案美学特点,形成独特的动画艺术气质。汉画像砖线条造型符号的借鉴与运用,给予了动画形象以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建构起中国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的审美面向,表达出独有的民族风格。
三、传统神话符号的影像表意
神话传说最早记载着远古人类对世界起源以及自然、社会的原始理解,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其美学特性在于通过奇幻的想象来创作出艺术形象的怪诞美。“汉代画像及其墓室建筑是汉代人宇宙观与生死观的体现。”[5]汉代先人走出了夏、商、周时期对于神灵的胆怯与恐惧,反而希望通过神仙的力量过上美好的生活。他们挣脱了对于生命和死亡的困惑,开始渴望长生不老,膜拜神仙、道教的“升仙”观念。于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成为他们所推崇与追求的东西。而汉画像砖所描绘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展现出汉代先人对宇宙万物真挚、纯朴、美满的想象,有着抽象性和象征性的特征,充满着独特奇幻的艺术魅力。这一时期中国的上古神话极度繁荣,为后世艺术提供着肥沃土壤。
马克思认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或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6]神话是中国浪漫主义的源流,其烂漫天真、神奇生动的想象是它的美学精髓。而动画艺术的特性更是对大千世界的夸张化构思以及天马行空的艺术幻想来创造艺术意境,与其他艺术的区别之一在于它具有高度的假定性,能够使玄幻多彩的神话故事通过动画的表现形式美妙呈现。动画艺术不仅能够体现出现实、直观的事物,而且还能将动画创作者所梦幻的事物具象化。与此同时,动画艺术也能运用夸张、虚构、强调、突出等表现手法来创作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艺术想象。这使得动画艺术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之间有着高度的相通性。
20世纪50年代,中国动画人意识到植根于“传统民族风格”才是中国动画创作的根基,这使得我国动画创作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大闹天宫》取材于传统民间故事《西游记》,《哪吒闹海》故事取材于传统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宝莲灯》则是根据古代神话传说“劈山救母”改编等。而汉画像砖所描绘的天界人物造型,多见于西王母、嫦娥奔月、伏羲女娲、牛郎织女等神话形象,构建出汉代先人心中的美好仙界,表达出对生命永久的渴望。最早记载有关伏羲女娲的文献出现战国时期,而《玄中记》提到的“伏羲龙身,女娲蛇躯”所记载的女娲造型符号都在汉画像砖上得以展现。在《伏羲女娲》拓片中,伏羲左手执规,右手举起一个圆轮,圆轮中有一象征着“日”的金乌;女娲右手执规,左手举着圆轮,圆轮中有象征着“月”的桂树和蟾蜍;两者的尾部造型自然卷曲而又对称,呈现出传统阴阳平衡的美学特征,带来强烈的装饰感。动画电影《女娲补天》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5年创作的展现华夏民族祖先女娲的作品,它以传承和发扬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风格为内核,故事取材于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女娲补天的内容。在动画场景设计风格方面,吸收借鉴了古代建筑、壁画等传统民族艺术,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创作者对天地万物的想象力,使动画场景不仅具有强烈的装饰美,与角色的造型相得益彰,同时还恰到好处地营造出天地之间的神话世界。影片中的角色造型设计借鉴了古代岩画以及汉画像砖中的女娲图案,人物的动作设计迎合了神话形象的浪漫、自由、原始的风格。该片于1986年获得法国圣罗马国际儿童电影节特别奖。在中国动画史上,以上古神话故事为背景搬上银幕,《女娲补天》可谓是开山之作,将汉画像砖中的奇幻神话传说和造型艺术融入到以想象为思想内核的动画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生动、夸张、怪诞的画面感,呈现出浓郁的物境、情境、意境的美学特征。
四、结语
汉画像砖中的美学元素所注入的文化“营养”,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带来传统艺术的形式美、造型美、意境美。与此同时,通过惟妙惟肖的动态视觉让观众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汉画像砖独特的美学符号及艺术特色,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植根传统”,是动画创作的根基,只有植根于传统才能让当代中国动画电影摆脱所面临的困难与桎梏,重塑“中国学派”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