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文博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2020-12-06

东南文化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博文物博物馆

张 昱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上海 200235)

内容提要:我国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创新实践人才。但是,目前文博人才缺口巨大,专业化水平较低,应用型、技术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培养成为文博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高校是该项工作的重镇和根基。当前国内已有九十余所高校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阶段开设考古文博专业,另有三十余所高校在美术史、科学技术史、建筑学等专业中设相关培养方向。尽管如此,高校文博教育仍面临专业数量少、学科地位低下和理论研究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质量社会实践薄弱、校外导师聘用困难、经费不足、跨学科融合有待强化、职业培训服务有限等问题,导致学校教育与职业需求脱节。高校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文物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7万处,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文物保护与修复压力巨大。同时,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5535家博物馆[1],近几年保持年均二百座左右的速度递增。这些变化表明我国文博事业繁荣发展,但也面临保护和利用好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延续和传承国家和民族精神血脉的重大使命与挑战,因而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但是,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博物馆领域相关人才缺口巨大。从总量上看,文物从业人员总量约16万人,其中博物馆从业人员9万余人,与美国仅博物馆从业人员就有超过四十万的总量存在显著差距[2]。尽管这与美国博物馆总数远超我国这一情况相关,但也意味着我国若要对标文博事业较发达的国家,未来所需的人才增量将是当前人才总量的数倍。从专业化水平来看,文物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仅占30%。另外,高级职称人数比重在5%左右,中级职称人数比重在10%左右[3],而国际上公认的高、中、初级人才的理想占比为10%、30%和60%。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仍以历史学、考古学为主,专业的多样性较弱,尤其缺乏具有自然科学背景的专门人才。同时,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如根据调查,陕西省文博系统在编人员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约占总数的40%[4];又如另一项针对北京区(县)博物馆的调查显示,在职人员中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总数的2.4%[5]。而美国接受过高校教育的博物馆从业人员的比重在70%左右[6]。此外,应用型、技术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匮乏。总体而言,我国文博人才队伍建设仍然面临质量与增量的双重困境。

人才培养成为文博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高校是该项工作的重镇和根基[7]。据笔者统计,当前我国有近一百三十所高校在本科或研究生培养阶段设立了考古文博相关专业或培养方向,其中有超过60%是在2000年后设立的。高校文博教育在经历了1949年以前的萌芽阶段、20世纪40—70年代的起始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的规模发展阶段、21世纪之后的繁荣和传统转型阶段后,逐步走向了相对成熟的快速发展时期。尽管如此,高校文博教育仍面临专业数量少、学科地位低下和理论研究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质量社会实践薄弱、校外导师聘用困难、经费不足、跨学科融合有待强化以及职业培训服务有限等问题,导致教育与职业需求脱节,职业技术人才成长渠道不畅。其原因一方面与高校体制内部的学科建制、考评体系、资源分配、培养方式不适应文博事业发展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外部对文博职业类型、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不明确相关。

一、高校文博教育的现状成果

根据笔者的调查与核实,目前我国共有九十余所高校在本科或研究生培养阶段开设了考古文博专业,具体培养方向包括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鉴定等。另有三十余所高校在美术史、科学技术史、建筑学等专业中设立美术考古、科技考古和古建筑保护等相关培养方向,以及若干音乐考古文物研究、戏剧文物研究、纺织文物保护与修复等特色方向。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高校文博教育的现状成果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趋势逐步显现。2000年后,随着我国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文博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每年都会有新的高校增设相关专业。尤其是2010年后,在目前的一百三十余所高校中有近40%是在这一时期设立考古文博相关专业[8]。院校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基本均衡,除青海、宁夏尚未有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涉及,中东部地区院校相对更集中[9]。同时,办学高校中“985”“211”工程院校占30%左右,近几年新设考古文博相关专业的院校更多地向地方院校和职业院校倾斜。

2.培养方向不断细化,跨学科趋势日益显著。一方面,部分学科逐渐细化出新的分支学科,如文化遗产学细分出民族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产业经营等。同时,培养方向的细分也体现出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例如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吉林省自然博物馆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自然博物馆高层次人才;北京科技大学突出“科技”特色,强化在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治学特长;浙江大学开设科普教育方向等。另一方面,依靠跨院系、跨院校、跨机构合作,实现跨学科专业教育与研究的拓展。例如,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与生命科学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所、古籍保护研究院等院系机构积极开展多主体教学和科研项目。又如,目前国内高校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依托历史系、考古文博系、建筑系、艺术系等不同院系办学,显现对于研究对象注重保护技术、结构修缮和艺术解读等不同面向的拓展。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为强调实践训练。根据“双一流”建设的要求,高校必须坚持职业导向的专业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0]。根据我国文博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强调依托校内外研究实践基地和国际交流等手段,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实践课程的学分和具体要求。相关高校中几乎全部都与校外各类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主要模式包括:合作办学与联合培养、建立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和行业培训基地、校企合作等。这些高校有50%左右拥有博物馆、美术馆、文物标本室或文献资料室等,其中绝大部分依托文博相关专业而设立。另外,近40%拥有考古、文物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研究等学科方向的实验室和科研中心等。其中不乏与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联合创立的研究平台,如北京大学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联合成立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国际中心”等。部分院校还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站等网络平台,达到创新师生互动模式、分享研究与实践成果、校际或馆校互动、服务社会公众等目的,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源流运动”、西南民族大学的“博人工作坊”等微信公众号。此外,自2011年起至今,已有近五十所高校设立了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既旨在鼓励在职人员修读研究生、提升专业素养,又致力于强化职业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探索“双导师”“双证书”制度以及高校教育与职业需求的衔接途径。

4.承担更多校外人才培训任务。作为应用性极强且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文化交流等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息息相关的学科,高校需要承担更多文博人才培养和行业服务任务。许多高校与国家文物局、地方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文博机构合作举办各类在职人员培训班,如复旦大学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先后举办了包括17届全国文博干部专修班、1届省级文物局局长班、3届省级博物馆馆长班、1届国家一级博物馆馆长班、1届文物出口出境鉴定站站长班、1届国际博物馆馆长班等培训班[11]。高校的一些职业培训项目已经作为部分文博单位在录用和晋升相关人员时的必要条件之一,成为国家和行业认可的职业能力凭证。不少高校教师也担任了文博机构的顾问专家,或文博机构相关人员的职业导师,承担了大量的博物馆展览策划、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管理等课题与项目。

二、高校文博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文博教育获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尚存在不少问题。总体而言,高校教育水平仍然滞后于我国文博事业发展的现状,职业导向不充分。

1.所设的相关专业总量仍然不足,毕业生流失情况严重,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储备和培养后劲的需求。第一,文博专业的总体数量较少。我们目前开设文博专业的高校有一百三十余所,而日本仅开设学艺员养成课程的大学就有三百所,其中四年制大学有291所、短期大学有9所,学校性质包括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12]。另外,目前全美仅博物馆学的研究生项目就有155个[13]。第二,就生源而言,本科生培养阶段,部分文博专业在高考招生时只招收文科生,缺失了理科背景的生源;研究生培养阶段,高校面临希望报考学生有一定的跨专业背景、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又缺失文博专业知识的尴尬境地。此外,2010年教育部设立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旨在为在职人员提升专业素养而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但目前生源依然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在职人员不足生源总数的20%。第三,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一些高校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国内继续深造和出国留学的分别约占总数的1/3,30%直接就业的学生中还有不少跨行择业的情况。研究生培养阶段,一般有60%~70%的毕业生选择去文物机构、高校或文博文化企业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每年高校实际为文物行业输送的毕业生约为3000人,但是我国文物机构的总数目前已超过万个,这意味着平均每年向行业输送毕业生数与文物机构数之比仅约为1︰3。

2.高校教育总体仍倾向于综合性教育,不能满足多学科、专门化、应用型培养新趋势。第一,目前在文博学科建制中独立建院的仅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河北保定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院、河北东方学院文物与艺术学院、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等。更多的相关专业(培养方向)虽然有隶属于人文学院、社会学院、民族学院、人类学院、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和纺织学院等不同情况,但近70%开设在历史学院(系)下,历史学导向依然明显。第二,专业课程多以历史学、文物学、考古学为主干,缺乏针对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管理、文物保护与修复等培养方向的完整课程体系。以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以下简称“文博专硕”)为例,目前开设高校的培养方案显示,不少院校的课程是从必修的文物学基础、博物馆学基础、考古学基础出发,到专业选修的各时期各类型考古、各类文物研究等。从开设的课程总量来看,考古学相关课程、文物学相关课程、文物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博物馆学相关课程、文物鉴定相关课程数量比约为2.5︰3︰1︰1︰1[14]。博物馆学明显薄弱,文化遗产管理的课程则涵盖在文物学和文物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之中,且学位所要求的学分数也占22~63分。另外,在课程结构上与学术硕士有很大相似性,虽综合性强,但尚未通过课程内容的创新来凸显对专硕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三,除部分院校已形成明显的办学特长外,许多院校的综合性教育很大程度上导致培养聚焦不足,尤其就跨学科而言尚未开拓更有效的培养方向。

3.高校文博的实践实训教育仍待强化,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实际需求。目前高校文博相关专业的实践实训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培养方案中专设“专业实践”学分,要求时长从3个月到6个月不等。(2)在相关课程中安排实践课时,如文物修复、文物摄影、展览策划等课程。(3)借助项目和课题平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如参与重大考古发掘、博物馆建设、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利用社会实践项目、科研资助课题等让学生自主设计和研究;举办学生学术报告会等。但是,第一类形式的主要问题在于院系所设的校外实践基地总量与类型不足,并有“只挂名不出资源”的现象,学生难以找到心仪的、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专业实践的质量难以保证。第二类形式的主要问题在于大部分设立文博相关专业的院系普遍存在经费不足、实验设备老旧、教学标本有限等情况,课堂所能提供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更多情况下,授课教师会同校外机构沟通,举办课程讲座、合作课程实践作业等。但是,实践课程仍然十分有限,且实践成果的实务性转化较弱。而国外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博物馆学系的展览设计课与史密森尼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各大博物馆合作,优秀的课程作业能为博物馆提供有趣的小型展览,并直接在博物馆展厅中展示。第三类形式的主要问题在于重大课题与项目的资源极大地依赖于院系和相关教师,从而导致不同院校的资源差异巨大。而学生自主申请的项目由于学术积累有限,需要依靠专业教师和其他校内外资源的共同支持与辅导。

4.专业教师缺口大,人才引进困难,无法满足多学科维度、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教学需要。一方面,文博相关专业的专职教师总量偏少,近50%院校的相关专职教师数在十人以下,有些院校虽然开设了文博相关培养方向,但相配的专职教师仅一人或若干兼职教师。而更突出的问题是专职教师专业背景单一,以历史学、考古学出身为多,而博物馆学、文物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管理等学科方向的专职教师紧缺,如部分院校文物学教师需另开设博物馆学课程,以补充博物馆学培养方向师资和课程不足的问题;部分院校由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与修复等培养方向仅一名教师,其需承担该方向所有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同时,不少教师是直接从高校毕业走向教职岗位的,自身也缺乏文博领域的实践经历。另一方面,校外导师聘用困难。高校往往要求校外导师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和副研究员及以上职称,许多行业专家无法达到高校的聘用标准,让院系非常为难。此外,院系经费有限,难以满足扩大校外导师聘用规模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已聘用的校外导师也未能充分发挥辅导学生的作用。由于校外导师有自身的专职工作,工作地点也不在院校,不少院校尚未建立校外导师的管理规制,如参与学生辅导的时长、具体的学生辅导工作范畴等标准。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其一是与考古学相比,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仍处于弱势地位,基础理论及与实践结合研究较弱,尚未形成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理论体系。目前,博物馆学虽为考古学的二级学科,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又将博物馆学归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下。而文化遗产学能否称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尚有诸多争议,文化遗产学专业也是在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申报该专业成功后才被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而法国、韩国等国早已有专门的文化遗产大学[15]。由此,直接导致许多院校的经费、课题等资源薄弱,招生规模也难以扩大。其二,教学标准未明,跨学科合作机制尚未广泛建立。目前,各个高校以自身办学资源为基础设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同时,文博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以人文社科类为主,自然科学背景的教师仍较为匮乏。在高校内部建立跨专业合作的模式尚不普遍,学科群的探索亟待强化。其三,行业未明确人才核心能力框架,缺失高校教育引导机制。行业内对文博人才的职业类型、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路径并未形成公认的标准体系,在高校培养寻求职业对标时存在困境。其四,文博专业得到政府和高校投入较少,相应的教师队伍编制也少,人才引进难。专业教师不易申请研究课题,行业核心学术期刊整体数量与历史类、文学类相比偏少,影响教师职称晋升。其五,文博专业对口就业岗位的薪酬、职业发展前景难以满足毕业生要求,且往往休假为周日、周一甚至日期不固定,难免有工作与家庭生活衔接的矛盾。与此同时,文博机构也存在招不到优秀人才的困扰,毕业生职业能力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高校文博教育的发展对策

在新时代,文博事业将实现功能进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础与保障、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推力。高校应当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配合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四个自信”的根本认同,培养适应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化人才,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文博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鼓励更多高校设立文博专业(培养方向),强调办学特色。高校专业的增减往往受外部行业发展需求的影响,当下文物行业发展态势和高校教育仍处于“外热内冷”的状态,专业设置空间依然较大。各高校应依托不同院系,依据办学条件,开办具有自身特色的相关专业,并进一步细化分支学科,如博物馆学可细分为博物馆管理、博物馆教育等。同时,针对目前文博专业(学科)鲜有各级别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或精品课程的情况,要根据“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对已开办文博专业(培养方向)的高校强化内部绩效管理,加速推进校级、省市级、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建设,充分整合资源,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逐步争取多层级的人力、物力和政策的倾斜。

2.适应跨学科转变,推进学科群建设。跨学科发展已成为文博领域新的学科生长点,为强化学科竞争优势,建立符合行业需求的知识体系,可积极探索文博学科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群往往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构成,突出学科特色[16]。依照学科群结合的紧密程度,其组织形式可包括实体型、紧密型和松散型[17]。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文博教育的情况,学科群建设可从松散型起步,即依托重大科研课题研究而组织学科群,群内学科可依据课题内容涉及文博各个学科,还可包括化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历史学、地质学、建筑学、环境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另外,高校层面可以强调专业设置的动态性和自主性,通过在不同的隶属关系下开设博物馆学,实现跨学科融合和确立办学特色的目的。例如,美国部分高校的博物馆学专业开设在文学院、科技学院、视觉艺术学院等之下,以借学院之力获得不同的资源优势。

3.健全研究型与应用型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首先,研究型与应用型并重是高校文博教育的基本任务。美国早在20世纪就已形成了以福格艺术博物馆(Fogg Art Museum)保尔·约瑟夫·萨克斯(Paul Joseph Saehs)创立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博物馆课程为代表的高校训练和以纽瓦克博物馆(Newark Museum)约翰·科顿·丹纳(John Cotton Dana)开办的学徒制课程为代表的在职实践训练两种模式,两者拥有完全不同的培养路径[18]。其次,增加职业生涯课程,融合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尽早认识和认同文物行业各岗位工作,以帮助他们择业。再次,提升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课程比重,推进高校与国家文物局、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文博机构合作办学。最后,丰富新兴分支学科课程,充分体现分支学科的办学特色。如芬兰埃斯波-万塔理工学院(Espoo-Vanta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开设海洋文物保存专业,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水下环境、水下材料分析等特色课程[19]。

4.创新教师聘用制度,申请适当放宽兼职教师聘用条件。文博专业的招生人数要实现扩充,必须依靠更高质量、更大规模的教师数量。一方面,目前高校各专业专职教师的编制相对固定,因此,增加兼职教师的聘用迫在眉睫。美国兼职教师的比例逐年上升,一些私立或营利性大学的兼职教师已成为整个学校的教学主体[20]。因此,可以吸收文物行业专家、其他高校教师甚至其他相关行业的专家来充实兼职教师和校外导师队伍,院系应制定更有效的管理机制,对其工作成效进行定期考核。另一方面,为了让专职教师有更好的职称晋升环境,应强化核心期刊和课题平台建设,具体包括鼓励有较强办学能力的院校创办高质量期刊,国家文物局为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研究员提供更多的课题申请机会,在各级哲社规划课题中逐步提高文博课题的中标数等。

5.建立外部职教衔接保障。从标准角度而言,应当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文化和旅游部牵头,由国家文物局落实,加快推进更多文物行业的相关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并建立职业标准,能够为高校文博教育提供行业需求维度的职业能力培养框架。同时,可参考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这些资格框架是由政府主导并获国家认可的学历认证体系,旨在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而确保个体都能获得较高质量的教育,并同职业资格建立衔接[21]。我国可以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为试点,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探索专硕、高职教育的“双证书”制度,并逐步向文博其他核心职业拓展。与此同时,为更有效地保障“教育—职业”呼应,应当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健全政策法规保障,如日本在《博物馆法》和《博物馆法施行细则》中明确规定了学艺员的培养课程、学分及资格获取方式等[22]。

[1]刘玉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开幕 博物馆进入最好发展时期》,搜狐网,[EB/OL][2020-05-18][2020-05-19]https://www.sohu.com/a/396015810_114731?_f=index_pagere⁃com_17&spm=smpc.content.fd-d.17.1589800475861Ya⁃CyKsA.

[2]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The Museum Workforce in the United States(2009),[DB/OL][2011-11-11][2019-03-11]https://www.aam-us.org/programs/resource-library/human-resource-resources/staff-structure/.

[3]数据来源:根据2014、2015、2016、2017、2018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文物从业人员总数”“文物从业人员高级职称人数”“文物从业人员中级职称人数”等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4]孙婧、谢艳春:《陕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与发展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66页。

[5]北京博物馆学会:《百年传承 创新发展——北京地区博物馆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第551页。

[6]同[2]。

[7]依照教育部关于“高校”的定义,应当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特别说明本文“高校”的范围仅为研究生和本科培养层次所涉及的高校,专科层级和成人高等学校暂不涉及。

[8]数据来源:笔者针对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的调查与统计。

[9]根据笔者对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的调查与统计,目前设有考古文博专业的高校数在7所及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省份排名不分先后,下同)北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山西、四川等,4—6所的有黑龙江、山西、甘肃、上海、湖北、江西、福建、广东等,1—3所的有吉林、辽宁、内蒙古、天津、新疆、西藏、重庆、安徽、浙江、湖南、贵州、云南、广西、海南等。

[10]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

[11]《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学科发展规划(2015—2020)》内部资料。

[12]新しい時代の博物館制度の在り方について,[EB/OL][2007-06-01][2019-03-11]https://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ousa/shougai/014/toushin/07061901.pdf.

[13]陆建松:《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中国博物馆》2014年第2期。

[14]数据来源:笔者对各高校“文物与博物馆”专硕培养方案统计得出。

[15]仝艳锋:《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讨》,《人文天下》2017年第7期。

[16]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新解——基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3期。

[17]胡仁东:《论大学优势学科群的内涵、特点及构建策略》,《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8期。

[18]朱懿:《美国高校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博物馆研究》2015年第4期。

[19]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第317页。

[20]曹菱红、熊伟等:《中美高校兼职教师聘用机制的比较与探析》,《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第6期。

[21]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The 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DB/OL][2016-05-05][2019-03-11]http://www.nzqa.govt.nz/assets/Studying-in-NZ/New-Zealand-Qualification-Framework/requirementsnzqf.pdf.

[22]博物馆法施行规则,[EB/OL][2019-04-01][2020-05-19]https://elaws.e-gov.go.jp/search/elawsSearch/elaws_sear-ch/lsg0500/detail?lawId=330M50000080024.

猜你喜欢

文博文物博物馆
现代远程教育在文博教育培训中应用初探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博物馆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文博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