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琵琶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2020-12-06塔娜
塔 娜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作为琵琶教学人员来说,在基础的教学阶段,通过乐器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与演奏方法,将琵琶音乐中包含的美学风格、美学形式以及美学信息等进行进一步的展现,在此基础上同中国特有的文化与审美相互融合,慢慢进行教学中的内容渗透与改进,将融合的教学模式传递给学生。除此以外,还需要逐步提升学生的基本技术能力、视奏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等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传承与发扬人文精神、民族特色[1]。
一、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与向往是一直存在的内容,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在高校的教学中,对于美学的定义、理解与诠释都在不断发生变化[2]。音乐本身就是以声音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进行琵琶学习期间,除了有扎实的基础演奏技法以外,还需要对读谱方式进行学习,将听觉与感受力延伸。
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尽管经过了多年的训练与练习,技法纯粹,演奏流畅,但是全篇乐曲演奏完毕之后,从情绪的发展以及演奏的音色方面依旧没有合适的选择。这样的选择误差将是高校琵琶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每一位琵琶教师应该深思的关键性问题。学生在最初学习琵琶的过程中,没有从心里建立相对应的美学思想,就弹奏来说也只是进行技法方面的学习,审美思想的转换、演奏方式的差别、音色配合的情绪等内容都需要有进一步的改进。
鉴于此,在学习琵琶乐器初期,美学教育的渗透十分关键[3]。在进行美学教育期间,初学的学生也需要从美学素养方面进行提升,将美学教育进行完善。学习初期,学生弹奏时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美学融合等诸多细节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并在实际的教学阶段通过示范、讲解以及观摩等多种方式对美学教育进行渗透,按照现有的掌握模式进行相对应的指导,让学生能够通过聆听声音、判断声音来培养对乐曲的感受,以此来开拓审美视野,让学生能够在美学方面建立自己的模式。
审美能力的培养十分关键,也就是说,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音乐才能以及音乐能力,还会影响到琵琶演奏技能今后的优秀程度。所以说,审美能力是音色的引导者与判断者[4],是教师对学习者辅导的关键依据,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审视的对比参照。有音乐的地方就有美学教育,只要进行音乐方面的学习就需要有美学教育的支撑,想要有成熟并且完美的演奏表达能力,就需要将美学教育的训练内容从头到尾进行渗透。
二、从细节方面进行美学教育的渗透
单纯性的技术训练需要与美学训练进行融合,在训练基本功的同时将自身的美感进行强化与表达,通过教师的引导、日常的基础训练、乐曲方面的练习等内容,强化提升基本功。加强美学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有美学的感悟,不断强化美学的学习力度,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培养自己的美学素养[5]。
(一)音色的美感
任何的音乐乐器都有自己的优势与缺陷表现,但是人们对于声音美感的感受是统一的,音乐需要以声音作为载体进行传播,在进行乐曲演奏过程中需要将曲目的内容以及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行描绘,所以在高校琵琶教学阶段,日常训练就需要重视音色、音质等内容的练习[6]。再者琵琶属于弹拨乐器,右手需要有多样的弹奏手法,就以最基础的演奏技法为例,不一样的位置选择,不一样的触弦深浅,不一样的力度等细节所达到的音色是不同的。
一般来讲,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亲手示范让学生进行音色之间的聆听,这样反复练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循环巩固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在心中构建出琵琶音色之间的区别、情感的变化,慢慢能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同一种音色逐渐在反复中进行稳定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在任何乐曲中都拥有收放自如的自信。
(二)立体的美感
音乐不单是以单独音符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大部分的呈现方式都是以音程、和弦立体的方式进行内容呈现。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双手之间都有不同的功能,只有将双手之间的配合达到比较科学有效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得到优质的效果。在琵琶演奏阶段,左右手的功能有所不同,左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按弦,右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弹挑、轮指等多种指法进行演奏,在双手相互配合的过程中能够展现音程、和弦等诸多不同的立体效果。教师在课程的教学阶段,除了进行练习曲目与乐曲的指法讲解、示范之后,还可以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将多层次的音乐感受进行进一步学习,建立固定音高、立体音响的感受,为今后多层次的演奏模式打下扎实的基础[7]。
(三)琵琶曲目中的色彩美感
在高校琵琶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乐器在不断发展,曲目也在不断地进化与丰富,演奏的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趋于创新。由于作品在不断丰富、风格也趋于多样性的变化。现如今在教学中对于作品风格的把握、连线中乐句的流畅程度、断句分句的清晰明确等问题都需要高校的音乐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进一步的渗透,系统性地进行问题展现,以此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补充。
三、在琵琶教学体系中构建“音乐美学体系”
在高校的琵琶教学中构建“音乐美学体系”的模式,能够更好地将学习与感受不断深化,在作品演奏中形成一种固定的审美模式,让自己的风格与审美品位有所提升,让美学教育的模式能够在学生中扎根[8]。
音乐美学本身就是从音乐艺术的整体角度出发,对音乐的本质以及其内在发展规律进行理论建设的基础性学科。音乐美学能够将音乐学、美学等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融合。教师在日常的琵琶教学中,除了需要有技能、技巧、概念方面的基础性问题教学以外,还需要关注到学生对美学的学习程度,将美的听觉习惯、美的感受习惯渗透到音乐的学习中,在这样的知识结构渗透中,达到音乐的精神传承。
(一)教师搭建共同学习的平台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平台,能够达到锻炼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作为课程的引导者来说,需要最大化的为学生提供相互讨论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优势的平台[9]。比如,采用音乐会的形式让不同的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这样的展现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出现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还可以在音乐会的现场演奏期间总结自己的不足与经验。
除了以上的方式外,还可以通过观摩的形式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听优秀演奏人员进行经验讲解,能够丰富自己的琵琶知识结构,加深认知程度,不断扩展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经验中得到教育与自我提升。
(二)学生的自我修养提升
每个人对于乐曲的演奏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这样的理解能够反映出学生对于乐曲自身的思想与审美。不同的学生去演奏相同的音乐作品,由于对乐曲的了解有所差异,想法也会有所不同,在演奏过程中其效果也会有明显的不同。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能够让学生对于曲目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此同时,审美在这样的自我提升中也会有所提高[10]。
加强知识的自我修养,让学生能够在演奏过程中在文化的基础上有技法的呈现,这样就能够在技法中展现出音乐的精髓。尽管艺术的种类众多,但是有许多共通点,涉猎不同的范围,也能够给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四、结语
音乐本身是反映生活现状、寄托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常常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日常的情感。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学科,需要有自己的教学体系,将音乐艺术中包含的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内容进行美学分析。音乐美学并不是通过概念的形式进行文化的传播,而是以一种熏陶、感染的方式进行文化方面的传承与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思想、净化人们的心灵,让人们能够在聆听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的升华。对于琵琶来说,作为一种传统的古典乐器,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被大家称为民乐之王。从古代到现代,从宫廷到民间,经过长年间的沉淀与文化的积累,历代的琵琶演奏者在不断地完善与细化,使得琵琶乐器得以长久传承。琵琶的演奏不仅能够表达人们细腻的情感,还能够表达雄伟壮阔的古代战场情景。音乐不仅属于音符的传播,还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审美气质的传递,在高校的现有教学中增加这些内容,才能够更好地推进高校今后琵琶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