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2-06张皓成都体育学院
张皓(成都体育学院)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意义,指出应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建设。但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还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推动我国高校国际化的发展。
一、我国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国际化元素有所欠缺
培养高校国际化人才需要系统化和科学化相结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培养国际化人才需要提高国际化师资水平与能力。高校的国际化元素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留学生和外籍教师,通过这些元素使学生融入其中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但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元素还有所欠缺:留学生人数较少,教师国际化的程度不高,不能营造国际化的环境,国际化的交流项目也不多,而大学期间到国外参与课程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途径。
(二)高校国际化意识不足
对于高校来说,国际化意识相对重要,高校工作的中心是国际交流,但很多人对高校国际化的认识还存在可有可无的态度。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入,高校为了落实国家政策,推动高校参与到国际化当中是一个重要环节。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国际化交流还处于低等阶段,这是由于东西部高校国际化水平存在差异。为了培养高校国际化人才,很多发达国家重视大学生国际能力和国际意识的培养。
(三)高校国际化管理制度有待规范和完善
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制约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经过管理人员的规划、起草、决定和公布等多个环节才能制定出完整的管理制度,但环节过多就会滞后,有效性也会受影响。因此,创新和完善国际化管理制度还需很长时间。
二、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优化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内容
教学质量受环境的影响,所以要想提高培养国际人才的水平,首先要优化校园环境。硬件设施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包括图书期刊和实验器材。例如北京大学的图书馆藏书和数据库十分丰富,学生的任何需求都可以满足。此外,食堂和体育馆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堪称一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身心健康。高校国际化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所以优化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另一个策略就是增加有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知识自主选课,提高我国学生对“一带一路”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并学以致用。
(二)培养高校国际化人才意识
现阶段,一些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理念有待提高。面对国际化的冲击,高校首先要更新理念和国际化思维,不断加强自身的国际化交际能力,但应当承认,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在语言方面还缺乏师资。因此,培养国际化人才,一方面可以开设跨文化课程,另一方面可以从构建国际化社团入手,开展“一带一路”社团活动,加深对外国的了解。对于我国的高校师资,不仅学生欢迎,更要受留学生的尊崇,这样才能具有国际影响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第一,可以参加国际培训和项目提升自己,也可以申请到海外分校任职或进行国际师资交换,这是我国教师吸收国际化教学成果最关键的路径。第二,出国访问教学,读更高的学位,并和国内外专家交流国际化教学心得。第三,如果自身语言能力不足,可以选择与海外教师合作开设外文课程来提高外语水平。第四,我国教师可以参照国外课程创新课堂内容,这样对于教学具有很大帮助,并可提高国际的认可度。
(三)规范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制度
制度建设对于培养人才具有保障意义。第一,要加强学生的国际化管理。其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的利益,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进行国际化管理中,要加大学生管理者的队伍,引进的人才须有留学背景或是外教,引入有海外管理学生经验的教师,对于没有留学经历的学生管理者进行海外培训和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外国的学习情况和文化,加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进程。第二,优化留学生管理模式,增加中外学生交流和交往的机会,完善留学生教育体系,改善留学生国际管理系统。第三,要将建设国际化学科和培养专业人才相结合。将我国英语、俄语等外语专业设置国际学生专业管理的方向,与海外大学联合建立机制,培养具有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并具备中华文化素养和文化体验的国际学生管理教师。
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在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高校管理者冷静分析和解决,科学调整国际化策略,在改进国际化管理策略时要考虑海外高校的管理制度,做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