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初探
2020-12-06王琳琳鞍山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王琳琳(鞍山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一、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现状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宽容并加强合作。
二战后,国际理解教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在全世界开展起来,美国、英国等国均在教育各个阶段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在各级学校课程中引入包括国际层面的真正公民意识教育;特别注意文化、发展的问题和每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联合国和国际机构的作用;同时加强外语教学,以便更深刻理解它国文化。斯坦福大学是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的领路人,现已建立起集课程体系、系列讲座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为一身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系,通过各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在校园内外的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南洋理工大学在国际化背景下推行“全球浸濡计划”,致力于培养学生的5C特质。通过10年与30多个国家高校及企业的合作,学生获得交流和实习的机会,国际理解和跨文化能力显著提高。
我国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积极行动,北京师范大学姜英敏2008年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我国在国家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要求各级各类教育要积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
二、“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国际理解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开展和汉语国际教育的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到中国,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特点日益明显。能否在多元文化碰撞中保持中国特色文化,让国际友人了解中国道路,能求同存异和谐共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而国际理解教育正是这座桥梁。北京、杭州、青岛、无锡等地的中小学在研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展国际交流、组织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做了积极实践。2016年制定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在社会参与下面的责任担当中提出国际理解的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2016年《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完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相关制度,打造一批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项目,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加强人文交流机制建设”。
三、建立“中外大学生多元文化互动”模式的校本课程
高校倡导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注重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已经到来。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多元文化和教育资源,发挥其双向带动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对内通过发挥国际学生的语言和文化带动力丰富所在学校、城市的国际化氛围、拓展中国学生和市民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培育知华友华的国际友人,讲好中国故事。
为切实提高中外学生的国际意识,扩展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结合本地区及学校自身特点,本文倡导从研究校本课程入手推动国际理解教育启动。“中外大学生多元文化互动”模式是指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特点,即同时面向中外学生开设国际课堂,以英汉双语作为授课语言,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课程+讲座+实践活动+社会服务”的课程内容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课程+讲座+实践活动+社会服务”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各种语言类课程及涵盖地域知识、国际问题、服务类等知识;讲座内容可涵盖国际热点问题讨论、人文知识与思想共享等,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一带一路”人文、地域文化考察、国际文化推广等;通过担任国际汉语教育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服务社会的活动培养中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中外大学生多元文化互动”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将培养中华民族自豪感与世界公民意识相结合,即可作为通识选修课亦可作为独立的学生跨文化素质培训项目供中外学生选择。
四、保障措施
一是整合中外、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学科融合,建立校本课程大纲。二是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有计划组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的认知能力和教学方法。三是注重实践、教学相长和教研结合,在实践中做研究,总结反馈并不断改进。(基金项目:鞍山师范学院教师科学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留学生培养模式研究——以汉语国际推广为视角”,项目编号为18kyxm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