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章丘五音戏传承的现状与思考
2020-12-06陈海玲
陈海玲
(山东省菏泽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一、章丘五音戏的起源与传承时期
五音戏追其溯源据考证产生于清代中叶乾隆年间。
根据邓洪山先生的学戏师承关系,邓洪山从小跟其父母学戏,父亲的老师是荀兴旺,加上荀兴旺的铁笛。他们几辈艺人的相传时间相加,推算下来,最少也得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五音戏的传统剧目《王小赶脚》中二姑娘的唱段:“俺是说,从俺那布袋里掏出小制钱来,放在俺那手里,用俺这个小拇指头指甲盖印到钱眼里就往这边勾,勾过来这个大钱还是俺的。”从这句唱词中得知这个小制钱是中间带有孔的钱币,而清朝所使用的钱币就是圆形方孔的铜钱。
五音戏从基本雏形的形成到现在的定型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周姑子戏”时期
周姑子戏一词源于一姓周的姑子,她是这一时期的奠基人物,是五音戏最原始的创作人。她出生于官宦人家,才华横溢,不幸家中遭祸,当了尼姑,化缘为生。她化缘时伴随小曲小唱,经常缘满钵。青野村有一个叫赵归庆的乞丐,他看到周姑子凭借她的小曲小唱得满钵,于是他就跟着周姑子学戏,此时约为道光年间。
(二)“周狗子戏”时期
五音戏发展到这个时期,又出现一个重要人物,叫郑狗子,要饭为生。咸丰末年,与周姑子等人结识,恰好郑狗子是唱戏的,他将舞台艺术传给了周姑子等人,这一时期改变了“盘凳子”这一形式,直接上台唱戏,因郑狗子的舞台艺术贡献,周姑子戏改名叫周狗子戏,这时候五音戏的舞台艺术形式就形成了。
(三)“五音戏”时期
周狗子戏在当地演到一定程度,就向东发展到了章丘县政府,滑稽、幽默的风格受到当地老百姓与文人欢迎。光绪末年发展到济南,这时出现一个重要人物叫邓红山,他有一个唱梆子戏的戏团,戏院不景气,闲暇时就去二靳戏园看戏。他发现二靳的舞台艺术非常好,经沟通协商拜二靳为师,后完全继承了二靳成就,艺名“鲜樱桃”。邓洪山后来去北京与四大名旦切磋过舞台艺术,特别是梅兰芳,梅兰芳向鲜樱桃学习水袖,学习农村小姑娘的表演,活灵活现;鲜樱桃向梅兰芳学身段与白话。1935年,邓红山带领其他4个演员,经马彦祥介绍,到上海英国人开办的“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获得百代公司的高度赞评,并赠送“五音泰斗”的横幅一块,五音戏便是由此而来。
二、章丘五音戏传承的现状
(一)时代背景下恶劣的生存环境
1.资料缺失
任何一种传统艺术文化在社会历史的时代变迁之中都要经历各种考验,作为中国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的五音戏也不例外。像五音戏这种口头性的戏曲艺术,在青野村都是以师徒口授的传授和传播方式,并未编写并留存任何完整的剧本,音像资料也很稀少。再加剧团的设备简单落后,所以即使有少量的音像资料,质量也不怎么好。以上种种,要使五音戏得以更好地保存流传变得更加困难。
2.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五音戏作为口述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应设立或建设相应的、独立的文化机构来进行保护与发展,但是在青野村,五音戏剧团只是一个因兴趣爱好而自由组合、自负亏盈的演出团体,甚至连固定的表演场所都没有,使得演出范围进一步缩小。演出设施简陋,演奏乐器数量少、种类少,演出效率低下。地方戏作为文化遗产,尤其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以及强大的财政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
(二)发展滞后而造成的人员流失
1.群众流失、演员缺失
观众群体的流失,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教育的缺失。就目前的教育形式下,艺术课程所占的比例本就很少,传统艺术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就导致青少年本就缺乏对传统戏曲的欣赏能力与水平,欣赏不了戏曲中所蕴涵的民俗风情、伦理道德、审美情趣,流失了对传统戏曲审美的品质。这种状况日趋严重,使得演员失去观众,又无新鲜活力的注入,导致戏曲演绎的水平难以提升,实际是在下降。
2.内容陈旧
五音戏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地方戏曲艺术,创作背景,题材内容大多是取自历史事件、故事、传说,更多的是百姓生活的家长里短,缺乏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结合,没有体现出现在的时代特色。因没有专业的创作人员,使得五音戏一直再重复传统,没有处理好继承跟创新之间还有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内容单一,没有融入多元文化的时代特色,没有在传统中寻求创新,在创新中树立传统。
(三)多元文化冲击对传统的影响
娱乐方式多元化下的传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文艺团体和剧院被抛入了市场大潮之中。戏曲艺术的商业价值远不如其它文化产品,这就导致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落后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娱乐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现代化五花八门的娱乐项目让人们趋之若鹜,再也无暇抽出大量的时间去欣赏他们欣赏不了也不喜欢的老古董了。这种状况就使得演出团体亏损、演员改行、戏曲传承后继无人等相关问题。
三、关于章丘五音戏传承的建议
(一)保护——政府与剧团齐努力
1.资料保护
五音戏想要得到更好地保护与流传,首先应该妥善保存现有的音像资料,整理完善所有有价值的录音材料。虽然在淄博五音戏剧院有大量的资料,但第一手资料还是出自青野这个五音戏的发源地,然而在青野被记录下来的剧目实在太少了。因此,编写剧本、曲谱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艰难任务,我们要赶在老艺人高年事与去世之前,将这些宝贵的剧目编纂出来。要将这一任务完成,离不开对老艺人的采访、录音、录像进行保存;然后联合高等教育专业院校,利用他们的师资与技术优势,对资料进行编辑、翻译、整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剧目做成各种形式的文化材料进行出版传播。
2.政府重视五音戏价值
章丘五音戏作为青野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审美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重视其价值应该在借鉴其他地区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完善的五音戏持续发展的财政保障体系。加大对民间演出团体的设备更新,政府出资修建;针对五音戏戏曲的传承乏人、非专业演出团体难以维持生存等问题,进一步落实对传承人的保护措施,政府负责人才的保护与培养的经费问题;在教育方面,由于在在其流传地青野没有正规的传承教育机构,政府应设立五音戏传习所或剧院等,对于学员采取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并出资投入五音戏的研究工作。
(二)传承——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目前我国接触戏曲艺术的群体主要是老年人和专业戏曲研究、表演人员,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青少年却对戏曲艺术知之甚少。针对这一现状问题,我们要传承传统戏曲文化,就应当从娃娃抓起,使人们从小就接触地方戏曲,受地方戏曲文化的熏陶,从而使之产生对戏曲的热爱与向往。章丘五音戏想要培养优秀的五音戏演员,就应当在他们学习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投入到舞台的实践中。作为新一代的演员,应该在老演员的口传心授下继承传统、勇于创新、融合多元,精心思考揣摩,表演出地道的五音戏韵味,做个既地道又有个性的五音戏新时代传人。
(三)发展——内在外在兼顾发展
1.注重传统的作用
五音戏的剧目多以农村妇女的题材居多,表现的都是农村生活中的家长里短,随着新社会的发展,农村发生了崭新的变化,所以当地的五音戏也应该在创作中与现代背景相联系。新编的戏曲,重点在于表现戏曲的艺术特征,更加注重戏曲在演唱中唱腔、旋律、板式、节奏等的处理,保持传统五音戏地方特色的基础化的语言,使五音戏在保持浓郁地方特色的基础之上,关注群众的审美变化,让五音戏能够与时俱进,既有传统的味道,又有时代的特色。
2.勇于进行传播、推广
对于五音戏的传播除了各种的乡下演出活动,还应该使五音戏走校园、进学校课堂,应当充分依托学校进行传播,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戏曲更是如此。在高等院校开展五音戏的戏曲研究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我们借助完善的教育体系、专业的教育技术、高等的教学人员来保障五音戏的传承、推广、引导。在青野,南大寨小学已经开始有青野五音戏剧团的演员去教授五音戏了,利用周末,虽然学生的假日时间又少了,但是他们学习家乡的地方戏曲史,为传承传统的艺术做出贡献。如今是网络与信息时代,借助现代化的媒体来传播五音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为五音戏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推广平台。我们可以建立本土的五音戏网站,将五音戏的各种资料如音频、视频传到专属网站的贴吧与微博等,方便五音戏的爱好者之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