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

2020-12-06张一帆

北方音乐 2020年17期
关键词:竹笛艺术文化

张一帆

(信阳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前言

竹笛演奏艺术在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传统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表演形式因具备较强艺术感染力受到了底层人民热烈欢迎,因为我国各地域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差异性较大,因此取材于民间生活的竹笛演奏艺术就带有了鲜明地域风格差异,在漫长的艺术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北派、南派以及均衡性较佳的新派等各有特色的竹笛艺术流派,不同流派共同促进了现代竹笛艺术的发展进步。

一、竹笛演奏艺术的发展进步历程研究

音乐表演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艺术的重要文化纽带。中华先民发挥自身创造力发明设计了具备独创性与较强表现力的乐器演奏形式,例如编钟、竹笛、箜篌等[1]。竹笛取材于我国南方大规模种植的竹子,制作难度不高,对加工工艺没有硬性要求,因此成本较低,相对其他乐器而言学习较容易,在发明后就在不同地域高速传播开来,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古代传统文艺表演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之一。竹笛演奏艺术自发端起至今横跨八千年历史,已经成为了我国艺术文化传统难以分割的一部分,有着可详细追溯考证的悠久发展历史。经过历代艺术家的不断革新,竹笛演奏艺术中涵盖了更具生命力的艺术元素,有了更大的发展改进空间,艺术家开始开发竹笛演奏艺术在心理调节领域的特殊效果,意图让竹笛艺术具备修复听众心理创伤的正面作用[2]。

竹笛演奏艺术的主流表现形式可概括为传统化和现代化两大类,因不同受众对艺术理念的理解不一致,因此为满足市场需求,迎合大众心理,竹笛演奏的艺术表现形式会随着艺术主题的变化而逐步调整[3]。传统化的竹笛表演艺术强调营造仿古文化情境为现场观众带来艺术沉浸感,竹笛演奏者应穿戴还原性较高的古代装束,在演奏技法与表现手法上沿袭古代的传统形式,主要演奏风格偏向古朴婉约,这一类的竹笛艺术表演注重文化领域的代际传承性,习惯于选择具备本民族艺术特色的本土化素材,不以盈利为主要表演目的。在与国际音乐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现代化竹笛艺术表现手法悄然兴起,现代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强调在竹笛演奏风格之中融入西式风格,以西方文化作为竹笛艺术创新选题取材的素材库,在曲调、曲风方面模仿欧美流行音乐形态,演奏者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此类艺术表现模式因杂糅中西文化特色元素获得了我国青年一代的欢迎,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普及有助于推动跨国文化交往与融合,符合当今时代变革的精神[4]。

二、竹笛演奏艺术的南北派基本特性与差异分析

(一)南北派竹笛艺术的主要特色与表现风格研究

竹笛演奏艺术植根于社会文化,而社会文化的基本形态与演变速度则由客观的社会环境因素所决定,竹笛艺术中的北派风格就是受到北方社会生活环境影响而逐渐形成的[5]。我国北方地区以冷干气候为主,开阔平坦地形较多,不同社群之间的文化交流较为频繁,生活习惯粗陋俭朴,言语交流偏向明快直接,个人行动力强于思考能力,在艺术审美层面喜爱刺激性较强、风格浓烈的演奏风格,对精深晦涩的艺术表现形式缺少相应的文化理解力。北派竹笛演奏风格与北方文化的内在精神具备较强的同构性关系,具备文化层面的广度,能够为听众带来独特的体验,但艺术深度不足,表现手法无法传达曲目创作者的细微感情。北派竹笛演奏具备刚劲有力、豪放悲壮的艺术风格,充溢着北方男性的阳刚勇武气概。北派习惯于使用北方艺术表演中常见的梆笛进行演奏,曲调随着气息的变化而急剧变化,节奏较快,曲调转折具备较高的突然性,著名的北派竹笛演奏艺术家冯子存要求演奏者在吹笛时必须调动气息的力量将其集中爆发出来,用气要保证迅速有力,音色以响亮高亢为主,北派演奏风格与南派的最大不同点在于着重强调气息的力量性和爆发力。在风格层面北派演奏艺术受到了发源于河北的梆子戏与西北、东北民歌演唱风格的影响,其表演主题与蕴涵文化元素具备一定的通俗性,便于劳苦大众理解。

南派竹笛演奏风格以清新淡然、典雅脱俗见长,南派艺术表演家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作品题材贴近平凡人民生活,情绪层面的表达随着舒缓的旋律变化逐渐展开,南派竹笛艺术的包容性较强,能够融合多种外来和本土的音乐文化元素创造全新的演奏风格。南派演奏艺术基于南方文化传统,我国南部地区地方文化的主要代表是华中地区的楚文化与华东江苏、浙江一带的吴越文化,无论是楚文化还是吴越文化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文化包容性和创新意识,某一地区社会文化的演变主要受到地理条件与民风民俗的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地形破碎,交通运输以船只为主要工具,气候湿润多雨,物产较北方更为丰富,南方较封闭的地理条件限制了人员往来交流,因此南方文化偏向内敛,大众审美偏向纤细精致的静态艺术,受到南方文化熏陶的竹笛艺术家将自身文化意识渗透进竹笛艺术作品中,南派竹笛演奏重视表演的节奏性与艺术观赏性,为观众个人观感考虑去除了部分刺激性较强的表现元素,南派艺术家在演奏时习惯使用间接性的赠音、叠音等技巧,艺术表达方式具备收敛性,并不具备强烈而明显的个人表演风格,在演奏效果层面较为明朗华丽,对听众的艺术理解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南派竹笛艺术融合了民间舞台戏曲曲调与丝竹乐的表现形式,在独奏时惯于使用曲笛,演奏者必须控制好自身气息,使之与乐曲节奏同步,例如以陆春龄为代表的南派竹笛艺术大师在演奏竹笛时通过对气息的灵活调整,使竹笛的乐音变得更为生动细腻,音色清澈明朗,转折自然和谐,吹奏气息强而有力但并不急促,没有北派风格的竹笛演奏在节奏转折方面的刻意感和突然感,高水平的南派竹笛演奏会一点点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为观众欣赏传统艺术提供了的良好支点。

(二)南北艺术流派的客观内在差异性分析

南北派竹笛演奏风格的不同归根结底在于演奏技巧发展路径的差异,北派风格的竹笛演奏必须使用梆笛,而南派则使用曲笛,二者音域不同,前者由于音域高适合演奏风格鲜明的高亢激烈曲调,后者音域相对更低,适合演奏风格低沉圆润的竹笛乐曲。南北两派竹笛艺术在乐曲编写层面还有着很大差异,北派乐曲创作与演奏模式较为单一,形式古拙俭朴,南派竹笛演奏风格由于外在限制较少,文艺思想相较闭塞保守的北方而言更为开放,因此表现风格更为自然,演奏速度呈递进形态逐步增加,观众易于适应。北派竹笛演奏对音量和气息力度有着明确要求,旋律起伏生动有力,曲调跳跃性较强,受到内蒙古地区和陕北地区的民风影响,惯于使用急促有力的吹奏技巧为现场演奏注入热烈奔放的活力,演奏的音调受到北方方言表达习惯影响,与南派有着较大差异。

三、现代竹笛艺术流派的发展与融合趋势研究

(一)当代竹笛艺术流派交融发展趋势研究

现代技术条件下在古代社会生活环境中限制不同艺术流派交融合作的不利因素已被消除,各流派的交流不再受地理条件和社会因素的限制,能够在共同的文化基础上优化改良竹笛演奏技巧,创作全新的表演曲目。南北文化在信息时代空前地融汇在一起,为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社会条件,在新时代信息自由流通的和谐网络环境中,各地区能够进行无限制地深入交流,南北派都可借鉴对方的文化素材,吸收其他流派的创作经验,学习有参考价值的演奏技巧,以此提高表演效果,创造更大的文化效益。

(二)现阶段竹笛表演风格融合发展情况研究

现代新式竹笛演奏风格对南北两派的演奏技巧与表现风格都有所借鉴,具备创新意识的竹笛演奏艺术家将南北竹笛艺术的风格进行融合,创造出兼顾南派细腻性与北派奔放风格的新型演奏风格,极大地强化了竹笛艺术的表现力,新派竹笛使用了北方竹笛流派的特殊演奏技巧(垛音、滑音等),重视对吹奏的气息韵律的灵活调整,惯于在演奏中使用奔放纯净的气滑音,具备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效果,在曲风方面注重突出竹笛演奏的歌唱性,试图以笛声表达人声,在选材方面多选取与现代社会生活现象有关的主题,拉近了竹笛独奏艺术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这一在20世纪新产生的全新艺术流派受到了举国上下的一致欢迎,新的竹笛流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南北两派分立局面,引领了竹笛演奏风格与艺术化表现形式的进一步变革,为竹笛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改进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三、结论

竹笛演奏艺术是我国现代音乐艺术中的瑰宝,围绕着竹笛演奏活动形成了多个有影响力的艺术流派。随着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的革新,竹笛文化必须有所调整,演奏艺术家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调,在继承并弘扬竹笛文化传统的同时,对表现方式与演奏技巧进行自主探索与创新,为了让竹笛艺术发展到更高层面而努力。

猜你喜欢

竹笛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My Mother
我的坚守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