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赏析

2020-12-06

侨园 2020年10期
关键词:名状忠信礼法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翻译】

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万物自己变化。变化中有私欲发作,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在这个无以名状的本原里,欲望将断绝。欲望断绝,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翻译】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

道德高尚的人是无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为了实现什么。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有大正义的人,是在追求正义,而且其正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却没有人响应,就抡起胳膊去强迫人了。

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

所谓人的先见之明,不过采摘了大道的一点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于丰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大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虚华上。据此而取舍。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翻译】

古人所得的,是一(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天空得一而清虚,大地得一而安稳,神只得一而显灵,江河得一而流水,万物得一而生长,王侯得一而天下归正。

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虚,恐怕要裂开了;大地若不安稳,恐怕要塌陷了;神若不显灵,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干枯了;万物若不生长,恐怕要灭绝了;王侯不能使天下归正,恐怕要跌倒了。

贵是以贱为本体的,高是以低为基础的。所以王侯都自称孤家、寡人、不善。这不正是以贱为本体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恰恰没有荣誉。所以不要追求晶莹如美玉,坚硬如顽石。

猜你喜欢

名状忠信礼法
立冬
我们这个时代的投名状
礼法之治与泰始律令
礼法文化中的“情实”问题及其巫术渊源
晏子论礼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苏轼的礼法融合及其意义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