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欧关系中的立陶宛

2020-12-06穆重怀辽宁大学波罗的海国家研究中心

侨园 2020年10期
关键词:立陶宛中欧

穆重怀(辽宁大学波罗的海国家研究中心)

立陶宛是波罗的海三国之一,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与拉脱维亚接壤,东、南与白俄罗斯毗连,西南与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相邻,西濒波罗的海。国土面积6.53万平方公里,人口296万。立陶宛的地缘位置非常重要,处于“世界岛”的核心位置,是连接欧洲与俄罗斯的“破碎地带”。中国与立陶宛本为“战略需求不对称国家”,但是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立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立两国1991年9月14日正式建交。2009年中立政府间经贸合作委员会建立。2014年中国——立陶宛商会成立。2015年中国招商局集团与立陶宛就“一带一路”合作签署双边合作备忘录,明确将立陶宛作为波罗的海区域的投资重点,计划将克莱佩达港建设为“丝路驿站”。2018年11月,在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中国与立陶宛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合作谅解备忘录》,由此,立陶宛正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国。这样就从法律层面确定了双方共建“一带一路”的相关事项。这是中立两国关系发展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中立两国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中立两国建交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立两国的经贸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双方的贸易额不断增加。2017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8.6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其中中方出口16亿美元,同比增长23.9%,进口2.6亿美元,同比增长55.6%。两国贸易额比2000年增加了3倍多。特别是立陶宛对华出口所占本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增加,表明了中立经贸合作在立陶宛经济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双方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目前立陶宛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已经从传统的木材及制品、家具和玩具、化工产品等向激光等高科技产品转型,特别是农产品的对华出口有了质的飞跃。此外,中国对立投资规模及其领域不断增加。至2016年,中国在立陶宛投资累计达到了388万欧元,占中国在波罗的海三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5%。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科技和服务业等领域。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立陶宛的区位优势不断提升。2017年6月5日,从无锡发出的中欧班列抵达立陶宛,历时9天,这是首趟经停立陶宛的中欧班列。在进行货物换装后,途经波兰前往德国和法国。目前从宁波始发,开往立陶宛的中欧班列也在筹备中,这将进一步提升立陶宛在“一带一路”物流交通中的枢纽地位。

经贸合作的深化进一步推动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7年12月19日,立陶宛新任企业署署长克莱波内正式签署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意向书,成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个签约参展国。立陶宛经济部企业署负责推动本国产品的出口,计划在展会期间设置80—100平方米的展区,主打立陶宛的食品、服装等特色产品。立陶宛成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一个签约参展国有力推动了中立两国间的经贸合作,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经贸合作的深化推动了两国的文化合作。2016年11月,中国文化部与立陶宛文化部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立陶宛共和国文化部文化合作执行计划(2017—2021)》,为两国的文化合作提供了具体的方向。早在2010年辽宁大学就与维尔纽斯大学合作成立孔子学院,开始了中立之间的文化交流。2017年,深圳大学和维尔纽斯大学签署了人才交换协议,推动两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中华特色文化也以各种形式走进立陶宛,武术比赛、语言大赛、美食周等等促进立陶宛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在助力中国文化走入立陶宛的同时,中国也大力推动立陶宛文化的引进来。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立陶宛的篮球运动。立陶宛是篮球运动大国,在世界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立陶宛著名篮球教练尤纳斯曾执教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此外,立陶宛的现代音乐也是世界闻名,多支著名乐队曾经在中国国内巡回演出。2018年立陶宛的经典电影还在北京举办了电影展。这都进一步增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促进了文化交流。

2019年末,瑙塞达总统在年度国情咨文中单独提到中国。他强调,立陶宛必须正视中国的发展,要与中国进行建设性对话和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同时他也提出发展中立关系中出现的“立陶宛——中国困境”。纵观报告全文,瑙塞达总统将中国视为推动国际政治变革的积极因素,认为发展中立关系有利于共同利益。

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中,中国成为立陶宛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立陶宛成为中国在波罗的海地区重要的合作伙伴。随着中国逐步成为立陶宛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两国的关系必将进一步深化,这也为实现“战略需求不平衡”国家间的有效合作提供了新范例。

国际关系中的立陶宛

在实现了加入欧盟与北约的既定目标后,立陶宛尝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2014年以后,立陶宛在延续以往外交方针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外交方针。

首先,积极支持欧盟吸纳新的成员国。立陶宛是发展欧盟同6个东部伙伴关系国和6个西巴尔干国家关系的积极推动者。2019年以来,立陶宛一直主张与黑山和北马其顿进行加入欧盟的谈判,并与两国进行接触,分享自己的入盟经验。虽然目前这种努力还没有获得结果,但体现了立陶宛打造区域国家合作的积极态势和推动欧盟扩大的积极愿望。同时,这也是立陶宛利用欧盟的相关机制谋求巩固自身安全的策略。

其次,积极发展同美国的合作。2014年以后,立美合作取得了极大进展。立美高层领导人不仅实现了互访,而且达成了一系列协议。立陶宛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最早实现从美国进口能源的国家,并且实现了相关军事合作。此外,为适应美国需要,立陶宛成为未批准欧古间《政治对话和合作协议》的唯一欧盟国家,这也导致该协议一直无法实施。由此可见立美关系在立陶宛外交中的重要性。发展并夯实同美国关系是立陶宛进一步扩大维护国家安全的举措,为其提供了区域外的安全保障。

第三,对地区事务的积极参与。除对俄关系外,立陶宛与白俄罗斯关系也是其对外关系的关注点。俄白一体化与阿斯特拉维耶茨核电站的建设投产是立白关系中的焦点,双方对此存在着争议,立陶宛不惜否决《欧盟——白俄罗斯伙伴关系优先事项协定》,以阻止核电站投入使用。尽管如此,但双方的对话仍然存在一定的有效性。立陶宛对白俄大选后局势的干预就证明了这一点。对立白关系中相关问题的有效管理体现了立陶宛处理区域问题的策略与能力,也表现了立陶宛计划在地区事务中发挥影响力的诉求。

此外,与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布加勒斯特九国等区域组织的合作都表现出了立陶宛发展全球性外交的战略意图。

后疫情时代的中欧立关系

疫情改变了世界。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局势将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处于其间的中欧关系必将接受更多的考验,但中欧合作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签署就是后疫情时代中欧深化合作的鲜明见证。中欧全面合作需要各方面的助力,作为与中欧双方都有着密切合作的立陶宛能够发挥出自身的独特作用,为中欧全域性合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中欧合作的框架下,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与立陶宛合作可以在以下几个领域展开。首先,要进一步扩大人文交流与合作。人民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是实现全面合作的重要基础。只有了解彼此的历史、语言和民族性格,才能达成理解,形成相互尊重的氛围,为其他领域的合作创造条件。其次,夯实基础,推动政治领域合作。共同推进相关国际准则与规范的建立,为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与繁荣而努力。第三,拓展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深化中立经贸合作需要充分拓展数字产业和智能产业合作的潜力,推动双方的高科技产业合作,进一步提升中立间的经贸合作水平与质量。

后疫情时代,是充满发展机遇的时代,它为立陶宛在未来的中欧关系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搭建了大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中欧立关系会取得长足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本文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19GBQY076)

猜你喜欢

立陶宛中欧
我院成功入选2023年首批“中欧实习就业人才培养基地”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立陶宛把欧盟农业直接补贴上限设定在10万欧元
Super Strong Beard 超级结实的大胡子
第11届中欧数学奥林匹克(2017)
立陶宛街头图书馆
立陶宛睡眠医学会Lithuanian Sleep Medicine Society
立陶宛睡眠医学会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建筑师行迹中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