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研究,永不谢幕的事业
2020-12-06安德明
30 多年前,钟敬文先生曾经敏锐地把中国文化分为三大干流,其中,除了位于两端的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之外,还有一个中间层文化。中间层文化,作为上下层文化的交汇点,具有更加变动不居的特点,而且最富于生机和活力。通过对这个层面文化的观察和探索,可以清楚地看到上下层文化既相互独立、相互区隔又密切交流、频繁互动的关系,也能对文化强大的创造力有切实的体会和感受。中层文化中的各项内容,都是上下层文化互动交融的结果,其中既有着上层文化的痕迹,又有着下层民间文化的烙印。由于激烈互动的上下两层力量消长变化以及中间层文化主体的旨趣差异等影响,处于中间层的不同具体文化事象当中所体现的来自上下两层的印迹也有所不同:有的可能带着更多上层文化的特征,有的则可能更接近下层文化。1950 年代以来在我国逐渐兴起并形成广泛影响的新故事,就是后一类内容中的典型例证。
新故事是在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国家新的文艺政策激励下,一大批文艺创作者遵循传统民间故事的风格、特征和规律,以书面形式进行改编或创作的一种全新文体。从内容来看,其中既有诸多对传统故事的改编和再创作,又有大量个人创造;从风格来看,尽管它属于书面呈现的文本,其字里行间又包含着类似或模拟口头故事转录本的浓郁的口头传统属性。在这种新故事中,生动而深刻地体现着个人创造性与民间文学传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融合,借用美国民俗学者米德所引用的前人关于谚语起源的说法,它属于“一人的精明,多人的智慧”。
通过对这一文体的观察,可以更加集中、深入地探讨书面文学与口头文学的本质区别。显然,仅仅凭借媒介形式(是文字还是口语),或者凭借是否属于个人创作,已经很难对一则叙事作品究竟属于书面文学还是民间文学做出明确判断。表达媒介的变化,个性化因素的参与甚至主导性作用,自然会对一种文化形式或文学样式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却不一定会动摇其根本属性。就像当今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的大量书面化口语交流,只是拓展了口语交流的渠道和形式一样,遵循传统口头故事内在特征而创作的新故事,既可以看作中层文化当中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更可以看作下层民间传统的内在机制与基本手段借助新的媒介与内容获得延伸的一种体现。这种因应新的时代要求而不断变异、调适和再创造的特性,正是民间文化强大生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使得民间文化研究事业永不谢幕的根本原因!
从2014 年《民间文化论坛》成立新的编委会以来,本人作为主编已经在刊物工作了7 年。7 年来,在民协领导和学界同人大力支持下,经过编辑部的勠力合作,《论坛》的学术质量、办刊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有了大幅度提升。通过创立和组织“前沿话题”“关键词”等常设专栏和发表一大批高质量的论文,刊物为加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通过团结国内外一批卓有成就的学者并着意培养国内学术新人,编辑部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作者队伍。7 年间,刊物所发论文多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新华文摘》全文或摘要转载,并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学科期刊”全文转载排名中名列前茅。2014 年,《论坛》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入“第一批认定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名单”,被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评价体系列为核心增补期刊。2018 年,又被列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 综合评价报告》(A 刊)扩展期刊,迈上了一个更具影响力的新台阶。
目前,本届编委会已经完成既定任务,本人也需要根据所在单位的新规定辞去主编一职。我相信,《论坛》在新任主编和新一届编委会的领导下,一定会取得更加卓越的成绩!衷心祝愿她的明天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