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建设与项目管理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学术回顾与反思
2020-12-06
1984 年5 月28 日,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研会联合签发了《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和《关于编辑出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意见》,并以民文字(84)第808 号文件,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化厅(局、民委、民研会分会)发出。“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简称“三套集成”)从倡议、启动到2009 年,历时25 年,出版省卷本90 卷(1.2亿字),地县卷本(含内部出版)四千多卷,总字数超过40 亿,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城”。三套集成是中国民间文学史、甚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项宏伟工程。“其最终成果完全称得上是中国民间文艺学经历百年风雨大步迈向成熟的标志。”①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与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 期。
三套集成通过试点、培训、学术研讨等组织形式,进行团体学术(集体)成果的规划、实践和呈现,在我国建立了新的学术项目管理模式。其学术项目建设,特别是组织机构的建设,是三套集成实施和完成的重要保障,也是三套集成学术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研会及民间文学组织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重视民间文学的调查与研究,在国家文化和教育机构中设立了全国性的民间文艺工作机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简称“民研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民研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民间文学组织机构不断走向规范、成熟。
(一)民研会及其组织工作
1950 年3 月29 日,民研会在北京成立。一方面,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民间文艺工作机构,是集合、组织、联络、协调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的机构。“不仅让对民间文艺有素养的文艺工作者来参加,还让那些只爱好民间文艺并非文艺工作者来参加。我们的民间文艺专家要和广大的民间文艺采集者紧密结合。”①周扬:《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大会开幕词》,《周扬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第10 页。正是这一全国性的专门的民间文艺工作机构的成立,为民间文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采风、采集、采录、编选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1958 年的新民歌运动,“全国(台湾除外)各省、市、自治区,各地、县一级的文艺宣传部门,都纷纷设立了民歌的采录编选机构。……通过调查、采录、编选的实践,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民间文学工作者。”②张文:《新民歌运动与民间文学》,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第160 页。民研会的组织工作一开始就受到重视,贾芝先生对自己的工作做概括时将组织工作和研究工作并置,强调组织工作对建立新的学科有重要的意义。③“(贾芝)我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到参加文学所工作、筹建少数民族文学所,一贯主张组织工作和研究工作并行,而且把组织工作放在第一位,在实践中进行某些理论、作品研究。因为中国民间文学处在开拓时期,不做组织工作就不可能开拓资源,建立这门新的学科。”王平凡:《贾芝对民间文学研究的拓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年2 月18 日。民研会在各省、市、自治区、各地、县一级都建立了联系,上海、吉林等地成立了相应的民研会或民研小组。1980 年,民研会在除台湾外的29 个省、市都已经恢复和成立了分会或筹备组。除了省、市一级的组织外,还有州、地区,甚至县的组织,例如云南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就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瑞丽县小组。④贾芝:《新园集》,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 年,第157—158 页。以省、市、县为单位的民间文学组织机构的广泛建立意义重大。1987 年,钟敬文先生在谈及当前民俗学工作的迫切任务时,就指出迅速地、广泛地建立必需的机构是民俗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⑤“而民俗学工作,主要是一种田野作业,它的组织非常需要普及到下层去。理由很明显,凡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民俗,特别是偏僻的地方,往往更多地保存着那些传统的风俗习尚,那里所保存的甚至于是人类文化史上极其珍贵的东西。因此,民俗学会这种组织,最好能够普及到各乡镇,至少也希望能以县为单位(中国现在有2000 多个县)比较广泛地建立起来。”见《钟敬文全集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275—276 页。
另一方面,民研会同时还是一个研究实体,有“小文联”之称的民研会自成立之日始,就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研究队伍,承担了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工作,领导并组织开展民间文学的资料搜集和学术活动。首先,民研会组织采风队,深入民间调查、采录各民族民间文学。其次,民研会创办期刊,刊载民间文学采录整理资料、民间文学研究论文,为民间文学提供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平台与阵地。1950 年创办不定期刊物《民间文艺集刊》,1955 年4 月创办《民间文学》,1982 年5 月创办《民间文学论坛》。第三,民研会组织编辑出版民间文学丛书。20 世纪50 年代,其主编的民间文学丛书,一共15 种。1980 年3 月27 日,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成立,1981 年改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大批民间文艺方面的图书。此外,民研会召开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及理事会,加强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学组织和领导工作,组织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及学术交流活动。①1958 年10 月1 日,民研会编印《民间文艺通讯》第1 期,至1960 年6 月20 日,共出13 期。
可以说,民研会成为总揽全国各地各民族民间文艺工作的核心团体或工作机构,它与高校、地方文化部门并称为中国民间文艺工作的“三驾马车”,奔驰向前,共同构成了在全世界罕见的推进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的独特体制。②刘守华:《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民间文化论坛》,2020 年第3 期。
(二)其他民间文学组织机构
1953 年3 月,中国科学院文学所成立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组,贾芝任组长。由于贾芝兼任民研会与文学所民间文学组的领导工作,文学所民间文学组主要和民研会一起,负责民间文学的采集、整理工作,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学调查与研究工作。1978 年10 月,西北民族学院发起的少数民族文学教材编选和学术讨论会议在兰州召开,国内很多高等院校派出教师参加。兰州会议将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队伍集合起来,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民间文学的队伍建设。③陶立璠:《我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相识、相知》,《民间文化论坛》,2020 年第3 期。1978 年,中国社科院筹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1980 年正式成立。在此之前,1979 年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1980 年举行了学术年会。这些机构和组织的成立为民族文学普查和研究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1979年,由钟敬文起草、顾颉刚、白寿彝等七教授签名的《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印发。1979 年底,民研会设立“民俗学研究部”,1983 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在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前后,民研会各地分会(包括全国省、市、自治区),或成立民俗学组,或成立民俗学会,有的地方成立了相应的地区级组织。其中,作为全国性的民俗学组织,中国民俗学会完成了诸多业务活动和组织工作,起到了学术带头的作用,特别是在组织机构方面,大大丰富和补充了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普及、调查和研究力量。
为培养民间文学人才,在各地高校里,民间文学教学与研究机构也陆续建立,一般综合性大学的文科及师范院校大多设置民间文学课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编写民间文学教材、培养民间文学普查和研究队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④同上。民族文学、民俗学的恢复和发展,为民间文学的普查、搜集、整理和研究提供了材料上的丰富多样性和理论方法上的多维度、多学科交叉性。
总体而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时期,民间文学逐渐改变了过去单枪匹马、各自为政、涣散混乱的局面,建立了以民研会、各地民研会分会、民俗学会、研究院以及高等院校等为核心的科研学术机构,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民间文学普查、研究的有序网络。
二、集成办与项目管理
民研会所领导和组织的搜集、采录、研究、出版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体性和规模性。也就是说,民研会作为全国性的民间文学机构,发挥了组织和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民研会早期的这些组织和机构为三套集成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实践经验。
1978 年,民研会恢复筹备小组一经建立,便立即着手调查了解民间文学状况①毛星于当年5—7 月先后到甘肃、陕西、四川、广东等8 个省调查民间文学现状,并征求了各地今后开展民间文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见毛星:《各地民间文学状况调查报告》,《民间文学工作通讯》,1978 年11 月。,抓紧重建机构和印行《民间文学工作通讯》。1979 年10 月,民研会宣告正式恢复。20 世纪80 年代初,我国各省、直辖市纷纷成立民研会分会,不少县乡也有了相应的组织,他们创办刊物,编选、印发民间文学资料和图书。②如1980 年,民研会上海分会创办《采风》月报,江苏省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镇江分会《乡土》报试刊;1981 年,民研会山西分会创办《山西民间文学》双月刊,民研会浙江分会创办《山海经》季刊,民研会黑龙江分会创办不定期的《黑龙江民间文学》,民研会湖南分会创办《楚风》季刊;1982 年,民研会广东分会创办《天南》双月刊等。“这种专门机构,对整个民间文艺事业起着组织、计划和推动等巨大作用。”③钟敬文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四十年》,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 年,第2 页。因此,可以说三套集成的组织和机构是在民研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一)集成办的组建
1981 年12 月29 日至1982 年1 月2 日的民研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经过讨论做出决议:在普查、采录的基础上编辑一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一套《中国民歌、民谣集成》,一套《中国谚语大观》。④见《民间文学》,1982 年第2 期。1983年4月,民研会在北京西山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期间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在商得文化部、国家民委的同意后,与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布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文件。⑤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办公室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1987 年,第173 页。1984 年5 月28 日,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研会联合签发了民文字(84)第808 号文件,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民委、民研会分会发出,组织全国力量编纂三套集成。《关于编辑出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意见》对组织机构进行了规划:
成立三套集成的总编委会,由周扬同志任总主编。以下分别成立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编委会、中国谚语集成编委会。总编委会下设一个办公室,处理三套集成的日常事务。各省、市、自治区分别成立各套集成的分编委会,负责省、市、自治区分卷的编辑工作;各分卷的主编、副主编、编委由各省、市、自治区确定后报总编委会批准。省、市、自治区成立三套集成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⑥同上,第5 页。
1985年1月,正式成立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办公室(俗称“集成办”)。1986年在北京召开的有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研会相关人员及民间文学集成副总编辑钟敬文、贾芝、马学良参加的联席会议上决定,总编委会办公室在主办单位民研会的领导下,负责处理集成的日常工作。总编委会办公室作为三套集成组织机构的核心枢纽,负责组织、协调、联络工作。在总编委会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下,逐步完善了有各省卷参加的总编委会。同时,各省市县也先后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包括省卷领导小组、省卷编委会、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
1986年5月,全国第三次集成工作会议举行,三套集成的组织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起了集成办公室,绝大多数省市成立了集成领导小组和省卷的编委会,有8 个省市给集成办公室以专门的编制,多数省市的集成办公室由民研会调拨适当人选,个别省区只确定了集成办公室负责人。许多省还在地、市、县多级设立了集成办公机构,并举办了省、地、县多级的培训班,训练了骨干。⑦马振:《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汇报》,江苏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江苏民间文学集成通讯》(二),内部资料,第6 页。需要说明的是,各地集成办公室与民研会、民俗学会之间有着交叉重叠之处,比如黑龙江省的《民研集成简讯》①不定期,如1986 年10 月17 日印第二十八期,1986 年11 月6 日印第二十九期。是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黑龙江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办公室编印,《云南民俗集刊》②1984 年编印了第一集。也是由民研会云南分会、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办公室联合编印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通讯》则由民研会云南分会、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办公室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云南分会联合编印。
一方面,各地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以及民研会各地分会、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各地分会、各地民俗学会等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是促进集成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三套集成工作、特别是集成办的组建与协调,不仅加强了各地民研会的组织力量,而且密切了民研会与少数民族文学学会、民俗学会、各地高等院校的联系,以及他们与文化部、民委等政府部门的合作。
(二)集成工作会议
1984 年至1986 年,三套集成总编委会组织了三次全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会议,举办编选会、审稿会以及各种专题座谈会、研讨会,组织民间文学集成的普查、搜集整理和编选出版工作。集成工作会议及时提出、讨论、解决集成工作中的问题,为集成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和政策上的组织保障,为各地集成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和协商解决问题的组织机制。
1984 年7 月,民研会在其组织的山东威海读书会期间,于17、18 两日召开了三套集成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编辑出版三套集成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步骤等问题;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在党的领导下,成立由宣传部、文化厅、民委、文联及有关各方面负责同志组成的领导小组,同时成立省卷编委会及集成办公室;会议还初步规划了集成编辑工作步骤:1986 年前完成普查、采录工作;1987 年进入选编阶段;1990 年争取各套集成全部出齐。③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办公室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1987 年,第174—176 页。
1985 年6 月24 日至29 日,三套集成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根据各地集成工作进展的情况和经验,讨论并通过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出版规划(1985—1990)》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编辑方案。④同上。各省在总结集成工作经验时提出,依靠省委的领导及文化部门、民委系统的协助,还要发动本省大专院校中文系的师生和文化馆、站的力量,进行民间文学的普查工作,此外,采取培训班的方式培养普查、采录和编辑骨干的办法,都是一些好的经验。⑤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第二次工作会议纪要》,1985 年7 月。
1986 年5 月20 日至27 日,第三次集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1.成立由中直若干人及各省卷一人组成的总编委会;确定三套集成副总主编名单;宣布并通过各套集成副主编名单;2.责成集成总编委会办公室根据讨论意见,对三套集成编纂细则及各套集成编辑规范草案进行修改定稿;3.根据各省集成工作进展情况,将普查结束时间延长至1987 年底;4.全国艺术学科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周巍峙在会上宣布,接纳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与其他七套艺术集成(志)并列为“十套文艺集成”,并向国家申报列入“七五”重点项目。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办公室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1987 年,第174—176 页。
这三次全国性的集成工作会议,成为三套集成项目组织和管理的核心,明确了集成工作的根本方针和方向,确立了集成的基本组织架构、工作方案和实施步骤,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编纂总方案和集成的编辑细则。通过组织和开展一系列全国性的集成工作会议,中国民研会在全国组建了集成工作班子,初步解决经费和人员问题,积累了经验,集成工作渐渐步入正轨,同时,集成工作不仅加强了各地民研会的工作实力,而且密切了民研会与文化部门、民委部门的联系。
(三)集成工作手册及通讯
三套集成总编委会以及各省集成办发起和组织民间文学的普查、搜集整理以及编辑出版的另一重要工作是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民间文学集成通讯》《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简报》等内部交流材料。1983 年4 月,在北京西山召开的民研会工作会议上,决定草拟编辑出版三套集成的各项基本文件的同时,就曾提出编印一本手册的要求和设想。1985 年,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第二次工作会议根据各地集成工作进展的情况和经验,讨论并通过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出版规划》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编辑方案和细则。1987 年3 月,三套集成总编委办公室邀请故事集成副主编许钰教授、张紫晨教授,歌谣集成副主编张文同志,谚语集成副主编李耀宗副教授共同讨论和编写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省份在此之前或之后也编印过其他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或编辑体例,云南在1983 年三套集成工作开始就撰写了《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的编辑体例》,①刘辉豪:《从事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是我一生的骄傲》,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70 周年口述资料。另有山东省的《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②山东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印:《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1986 年3 月,32 开,共58 页。、四川省的《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③四川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精装),共149 页。。此外,也有专门针对不同体裁及不同卷本的工作手册,如湖北省的《〈中国歌谣集成〉湖北卷工作手册》④湖北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编印:《〈中国歌谣集成〉湖北卷工作手册》(何伙编),1986年7月。。这些不同地区、不同门类的集成工作手册,是全国各地各民族集成实际工作多样化、丰富性的重要体现,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作手册在制度层面上进一步规范和推动了集成工作,并深刻影响了其他民间文学工程项目的开展。⑤在后续的项目管理中,中国民协陆续编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中国民俗志工作手册》《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命名工作手册》《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田野普查工作手册》等工作手册。
与此同时,三套集成总编委会办公室不定期编写《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简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通讯》,各省(市、自治区)集成办、民研会各地分会也编写相关的民研集成简讯、通讯、汇编、简报等内部交流资料,如《江苏民间文学集成通讯》《浙江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通讯》《贵州民间文学集成通讯》《山西民间文学集成通讯》《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通讯》⑥河北省三套集成办公室辑印:《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通讯》,有各种专辑,如普查和搜集整理经验专辑(4)、耿村民间文学普查活动专号(11)、在全国获奖典型材料专辑(17)、省三套集成五年成果表彰会专辑(19)等。《西藏自治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简报》《辽宁省民间文学集成通讯》《湖北省民间文学集成情况简报》等。各地市、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同时编印了各种简报和通讯,如鄞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印的《民间文学三集成工作简报》、成都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办公室编印的《民间文学集成工作通讯》⑦成都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办公室编辑:《民间文学集成工作通讯》(第一期),1986 年1 月20 日,采用8 开报纸形式,共4 版。等。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和民间文学集成简报及民研集成简讯等为各地集成工作交流经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此外,《民间文学》开辟了“民间文学集成选粹”“民间集成故事选登”“集成园地”等专栏;《民间文化论坛》自1986 起开辟专栏“编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三套集成工作”“集成园地”等,刊载相关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章。这些内部交流资料以及公开刊载的集成工作动态为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交流平台,成为各地集成工作者讨论和解决集成理论和实践工作问题的重要渠道。
三、抢救与普查:组织建设的学术意义
三套集成的实施具有时代紧迫性,抢救与普查工作迫在眉睫。三套集成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普查来抢救和保存千百年来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口头文学遗产。①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第二次工作会议纪要》,1985 年7 月。
(一)抢救民间艺人
三套集成在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方面首先表现为对民间文学主体民间艺人的重视:抢救民间艺人。在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发掘了许多活跃在民间的艺人,这些优秀的民间诗人、歌手、故事家,多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保存者和传播者,他们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盛名。“文革”中,许多民间艺人受迫害,仅存的老歌手、老故事家都已年届高龄,民间文学关于“人”的抢救、作品的搜集工作迫在眉睫。1979 年,民研会与国家民委、文化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民间诗人座谈会”。大会肯定了民间艺人的地位和作用,在《民间文学》发了专题报道。自此,民间故事讲述家、民间艺人的发掘、抢救和研究等内容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的新方向,也成为三套集成普查的基本内容。《民间文学》开辟了民间故事家和民间故事家讲述的故事专栏。《民间文学论坛》编辑部和中国故事学会以及民研会各省分会先后召开故事讲述家研讨会。
在三套集成普查中,发掘故事讲述家、歌手成为一项重点工作。《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明确要求普查人员在调查访问中“特别要注意与歌手、故事讲述家、民间艺人及师公赞哈等重要传承人的接触与调查了解”。对于重点故事讲述家和歌手不仅要掌握他们的民间文学蕴藏、传承,还要专门为他们撰写“小传”。在集成普查过程中,民歌手、歌桶子、歌王、故事家、故事篓子、故事村不断涌现。全国发现能讲50 个以上故事的民间故事家九千多人,能唱50 首以上歌谣的民间歌手15000 人。在河北耿村、湖北伍家沟、重庆走马镇等地,发现相当数量的故事家群、故事村。②贺嘉:《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是一项宏伟的文化工程》,《民间文化论坛》,1989 年第4 期。《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在各省卷本末附有故事讲述家的简介,并为能讲成百上千篇故事的讲述家专门立传。有的省市还将著名故事讲述家讲述的作品结集出版,如《金德顺故事集》《尹泽故事歌谣集》等。辽宁省在集成普查中发现了著名的故事讲述家谭振山,2006 年,“谭振山民间故事”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民间文学歌手和故事家的挖掘调查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一方面,这些讲述人为民间文学普查提供了丰富的民间文学样式和作品,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是活态民间文学的精品和样本;另一方面,对这些讲述人的发现,对其进行专门的发掘调查,特别是对他们传承路线、艺术道路、成长环境、讲述表演风格等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有助于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普查与民间文学队伍建设
对民间文学进行搜集普查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民研会从一开始就注重人才的培养。民研会的工作“主要是两个任务:一个是出人才,一个是出成果”③刘锡诚:《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讲演录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 年,第66—67 页。。
三套集成组织全国各地基层普查者④记录、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如采风者、记录人、搜集者、普查者、整理者、搜集整理者、访谈人、采录者等。深入乡间田野,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系统的民间文学调查,发动和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文学基层爱好者和研究者。这一支庞大的民间文学工作队伍一直活跃着,成为三套集成及以后民间文学抢救保护工作、非遗保护等工程的中坚、核心力量,为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不但要出书,还要出人才——出现民间文学采录家,民间文学理论家。”①巫瑞书:《民间文学集成与故事讲述家——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四届二次理事会上的发言》(油印本),第12 页。三套集成从开始普查时就注意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业务骨干进行专业培训和队伍建设。“为保证集成工作的进行,由民研会与各地合作,分期分批培训骨干,以带动全面工作。”②《关于编辑出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意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1987 年,第5 页。组织民间文学普查队伍,培训民间文学工作骨干,是搞好民间文学普查的中心环节。
首先,各级文化领导干部和文学创作干部,以及解放以来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辛勤培育成长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是普查工作的中坚力量。……第二,区、乡文化专干是这次普查的主力军。第三,发动教师和学生搜集。第四,发动社会力量和退休干部、知青、民主人士等搜集。第五,印征文发启事征集稿件。③黎本初:《再接再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高质量完成民间文学集成编辑任务而奋斗》(内部资料),第5—6 页。
三套集成为完成紧迫而艰巨的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学普查和抢救任务,培训和培养普查者、采录者和研究者,开创了多种形式的培训。首先是民间文学骨干培训班的创办。在民研会的积极组织和推动下,多种形式的民间文学骨干训练班、讲习班、培训班应运而生。1979 年北师大开办民间文学教师进修班、暑期民间文学讲习班。1980 年,江苏省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举办了民间文学采风培训班。1982 年,民研会召开了由21 省、市、自治区参加的“全国培训民间文学工作骨干经验交流会”,肯定了办培训班的好处。
讲习班培训班的创办,及时迅速培养了一支新型的搜集队伍,初步改变了过去搜集队伍大多缺乏专业训练的状况,为搜集研究工作的加强科学性,准备了新的条件。④陈子艾:《民间文学搜集工作四十年》,钟敬文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四十年》,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 年,第150 页。
通过举办培训班,不仅对提高基层文化干部的业务素质起到了良好作用,壮大了民间文学队伍,同时这也是发动群众,调动基层文化工作者积极性的一个实际有力的步骤。⑤青海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一九八八年元月,中国民协青海分会。
1984 年到1987 年,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总编委会共举办了三次全国性的业务骨干培训活动。1984年9 月在昆明举办了由25 个省、市的人员参加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座谈会,培训了第一批集成工作骨干。1985 年10 月3 日至15 日,在贵州省举办了由26 个省、市参加的以贯彻各套编辑方案为主题的培训班。1986 年10 月在江西举办了由28 个省、市、自治区参加的以贯彻“三性”原则为主题的培训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地、市、县都分别举办了各种类型的业务骨干培训班。
经过一定程度培训,省里办了2 期讲习班,为地、县培训学员400 名;地区办2—3 期讲习班,为县培训3 千名学员;县办1—2 期讲习班,培训学员约15000 人次。⑥黎本初:《再接再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高质量完成民间文学集成编辑任务而奋斗》(内部资料),第5—6 页。
这一阶段培训骨干、组建队伍、全面普查、全面搜集,发现了能讲述三十篇以上民间故事的,能演唱二十首以上民歌的讲述家和演唱家四十八人;热心于搜集整理的骨干力量二百八十五人……⑦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黑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办公室编:《民研集成简讯》第二十八期,1986 年10 月17 日,第1—2 页。
全国性的业务骨干培训活动、各种类型的业务骨干培训班、讲习班,不仅普及了民间文学理论知识,而且培养和壮大了民间文学队伍,这些多样式的培训班是三套集成组织建设的重要构成。
四、结 论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在我国建立了新的学术项目管理模式。首先,三套集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试点、培训、学术研讨等组织形式,进行团体学术(集体)成果的规划、实践和呈现。“它在机制体制建设和系统实施效能上,为国家大型文化工程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是国家文化系统工程的典范。”①李松:《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民间文学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70 年学术史•自述》,北京:学苑出版社,2020 年。三套集成工作的最初经验是从云南开始的②[德]傅玛瑞:《中国民间文学及其记录整理的若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5 期。,同时,三套集成总编委办公室举办了全国民间文学骨干培训会,将普查、采录、翻译工作的原则等经验推广普及。在后期省卷本的编选上,故事、歌谣和谚语选取了不同卷本作为试点,故事吉林卷、谚语甘肃卷、歌谣广西卷作为各门类的首卷,为整个三套集成提供了试点经验。三套集成首卷本与其他卷本存在一定差异。一方面,民间文学学术理念、学术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策略上的调整;另一方面,学术理念在贯彻过程中与实践有着学术协商、学术妥协的过程。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可以更好地总结大型学术工程项目的经验,推进实际工作。
其次,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在学术项目管理是有布局,分层次的。不同层级的学术成果及其文本信息呈现差异性:普查时在方法上要求忠实记录,县卷本基本是普查资料上的收集、整理,注重的是真实性和资料性;而省卷本是在县卷本的基础上精选而成的,更注重文本的科学性、艺术性、欣赏性。
再次,三套集成后来被加入到十套集成中,列入国家“六五”(跨“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但三套集成在十套集成(志书)中,是具有一定学术探索和项目管理示范意义的。三套集成提出的“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原则以及在普查基础上,编选出版县卷本、省卷本,对民间文学的资料建设和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其对全国范围各地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和民间文学档案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开辟了我国民间文学大型、集体学术项目模式。三套集成之后,中国民协开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口头文学数字化工程、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中国唐卡文化档案以及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工程等大型民间文化普查工作,为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年来,随着高校和研究机构学术项目的“滥觞”,“学术项目”及“高等教育质量项目化”为人所诟病,学术项目建设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也因此显得尤其重要。学术项目建设既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学术同人为共同的学术理想而共推和共建的。三套集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我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对三套集成这一学术项目,我们既要有学术上的总结和反思,也应对“学术项目”与“学术行政化管理”保持应有的警醒,真正在历史的经验中发展我们的民间文艺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