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由美术考级引起的校外美术教育问题
2020-12-06欧阳逸凡王梓煜
欧阳逸凡 王梓煜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美术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不只在学校中美术科目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社会上也有许多美术兴趣班和画室如雨后春笋一样建立起来。随着学习绘画的人数的日益增多,美术考级这种测评方式也应运而生。而当前实施的美术考级活动从诞生起就一直存在争议。
美术考级从1988年开始,已经过了二十余年,这项活动是为了通过统一的评判标准,来对参加考级人员的美术水平进行评比、认定的一种测评方式,是检验美术学科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普及社会艺术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实就美术考级的存在而言,笔者认为其具有一定合理性,这种测评方式是对技能的一种测评。无论是绘画、书法,抑或是其他艺术学科,在创作之前我们都需要技术作为基础,来帮助我们的创作,而美术考级的存在也是对这一种技术的检测。这种考试在面对社会所有的美术爱好者的前提下无可厚非,但是当这个考试面对少年儿童的时候,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就让人质疑了。无数的家长想要通过一张考级证书,来让自己的孩子可以获得升学上的帮助。这就让本该促进儿童美术发展的考级考试,异化为功利主义策源地,导致了社会上的校外少儿美术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违背了美术教育的初衷。美术考级与少儿美术教育的结合越来越畸形,美术考级的功利化也衍生了校外美术辅助教学的三个主要的问题。
一、助长了培训班的功利化宣传
家长为孩子能上一个更好的学校绞尽脑汁的时候,因为一张美术考级证书可以帮助孩子在小升初、中考中获得适当的加分,于是便催生了“考级培训市场”。在这种需求下,美术班大肆夸张考级证书对孩子升学重要性的宣传,恰好正是医治家长这块“心病”的神药。
这让本应该以培养兴趣、发挥孩子天性和创造力为宗旨的少儿美术教育,在升学功利的驱使下,成为一种“畸形”的教育方式。少儿美术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少儿美术技术培训班”,他们不再重视对孩子创造性的培养,忽略了孩子在绘画中所流露的情感,也压抑了他们对审美的独特视角,顺利通过美术考级成为少儿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艺术和技术的界限被抹杀,让孩子对艺术的理解走向了一个误区,让家长对艺术的理解同样走向误区。这种违背艺术规律的手段在功利的驱使下经久不衰。让国民整体审美素质不高的现象越发突出。如果这种检验技术的考试面对的是专业美术技术的人才,其实也并非完全不合理,但是一旦面对的是少儿时,其违背艺术规律的特性就凸显出来了,这是部分美术培训班强调考级的功利性造成的。利益诱骗了家长和孩子走上这条违背艺术规律的道路。须知艺术并不等同于技术,这种强调技术的教育方式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引向了歧途。
培训班作为在学校之外的一种让学生获得美术知识、培养审美和收获快乐的课外组织,过分地利用美术考级的影响来为自己吸金,不依据孩子的绘画能力,盲目地参加美术考级,将美术技术的地位拔高,而忽视了学习美术真正的意义。这种做法明显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目的。
这种为了考级而学习美术的做法,实在是不值得去推崇。考级的应试方法对平常接触美术较少的孩子提高美术水平的作用很小,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课业的加重,很多家长在孩子考完级之后也会让其停止学习美术。考级证书的获得让家长误以为孩子已经掌握了美术技能,而不会再去接触美术,从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来说都是不利的。培训班应该向家长传递的不是考级的重要性,而是美术本身在孩子生活中的必要性。
二、催生了反复训练的错误教学方式
家长迫切想要一张证书来弥补孩子成绩的不足,随着毕业日期的临近,他们想通过美术考级的愿望变得更加急切和非理性。培训班针对毕业来临的学生,也打造了一种短期的反复训练模式。
美术考级是对技术的一种检验,所以绝大多数的兴趣班为了让孩子快速通过考试,有一套让孩子反复练习同一张画作的速成方法。比如考试内容是画一个罐子和一个水果,那么就帮孩子挑选一张有罐子和水果的画反复临摹多天,考试的时候只要默写出练习的内容即可,而这种训练方式是有很多弊端的。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才是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
其实美术除开再现客观世界之外,也强调主观的表现,是要敞开人类“心灵的窗口”的艺术。参加美术考级的学生大多是十岁左右的孩子,让他们通过短期的强化训练来应对考试,会给他们带来错误的认知,认为美术就是通过枯燥的训练,再现客观世界。这种对美术理解的偏差会导致他们丧失兴趣,而这个年龄段正处在兴趣培养的阶段,枯燥乏味的训练模式,恰好扼杀了孩子对美术的兴趣,这个阶段最需要培养的想象力和独特视角丧失殆尽。这是一种与我们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的方法,是对儿童创造力的致命伤害。对处于培养兴趣阶段的孩子来说,这种训练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苏联美学家鲍列夫说过:“艺术使人们得到快乐,并使人们参与艺术家的创造。”短期的强化训练,老师并不会考虑到学生是否明白,他只关心你是否做得出,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张看上去画面效果还不错的作品。即便有的学生能够耐心坚持下来,这种耐心总有被消磨殆尽的一天,大多数孩子最终都会出现厌烦、逃避的心理,用一种敷衍的态度来应付。这种“轻素质,重技术”的方式,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道路,大概率会把学生引导到一条刻板、机械的创作道路上去。即便他们能在美术考级的时候交出一张看上去像模像样的试卷,但这种机械式的“背”画,培养出来的是千篇一律的美术技工,跟艺术创作风马牛不相及。
三、衍生出“揠苗助长”式的学习方法
有的孩子对数字敏感,学数学事半功倍;有的孩子情感细腻,写文章进步神速。美术也一样,有的孩子理解力强,对客观描摹学得快;有的学生情感强烈,对色彩比较敏感,色彩关系好;有的观察力独特,想象力丰富,很有表现力……
考级的内容和美术培训机构的宣传甚至让学生家长对美术的理解也变得片面而肤浅,他们会以为素描之类的所谓专业绘画就是美术的全部。为了让孩子的美术考级作业看上去更加有“含金量”,家长、老师都在让孩子过早接触了专业技法训练,让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学院素描等一些较为专业的绘画技能,完全不考虑孩子千差万别的个性和潜力。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只有千篇一律的技法训练,哪里还会顾及“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素描的基础练习,强调准确的形体关系、透视关系,这种学院造型要求,被简单粗暴地移植到对孩子们的日常教育中,对于缺乏逻辑思维的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对他们倾注在美术上面的热情和兴趣的沉重打击,这种罔顾年龄阶段、违背少儿心理特征的教学方式难道不是“揠苗助长”?
让孩子去做一种力所难及的事情,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让本应该自由地涂涂画画的年龄,来学习相对复杂的美术理论和技术,不亚于让本该做加减乘除的时候让他们解二次函数。我国少儿美术教育是放到基础素质教育学科中的,是以整体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为目的的基础学科,跟成人专业美术学院学习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排除有少数天才少年能较早地进入专业美术学习状态,而努力保持大部分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创造力才是少儿美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培养艺术家,那是专业美术学院的功能。普及兴趣,提高孩子们整体的审美意识,筛选将来有可能从事专业美术的可能性人才,才是少儿美术教育的职责所在。基础少儿美术教育不能越俎代庖。
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如果不能培养出孩子正确的艺术认识的话,未来国民的整体审美素质也难以更上一层楼。笔者无意否定美术考级活动针对成人美术爱好者和少年早熟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积极作用。此处所针对的,仅是它面对天真烂漫的大多数少年儿童时,种种弊端带来的影响。以美术造型能力来考核正在接受素质教育的非专业美术人群,这种简单粗暴违背自然规律的反艺术行为该改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