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艺术设计类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12-05范子珍
范子珍
伴随社会发展,企业以及社会对于专业技术技能型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专门的应用型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场所也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培养模式的变化应该是更加具有前瞻性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国教育大会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如何探索一种更适合社会、更适合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每个高等职业院校首要考虑的问题,“成”与“败”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寻也自然成了高等职业院校肩上的重担。
一、两种制度,一“脉”相承
“现代学徒制”的概念,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出的,并且把现代学徒制列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位置。随后,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2018年,学院图片入选第三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图1),这标志着学院育人模式又迈入一个新的台阶。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内容就是校企合作育人,这也是更适合高等职业院校性质的一种新型育人模式。现代学徒制更重要的是搭建行业、企业、学校深度合作的平台。在育人过程中,行业、企业、学校都要参与其中,实现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等与产业需求、行业标准、生产场景的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做到工学结合,构建一种现代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水平和能力。
工作室制最早源于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作坊制”(图2),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里进行了实践与推广。并不是说任何专业都适合开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制对专业的选择比较“挑剔”,社会对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又是一种“挑战”。因此,“挑剔+挑战”促成了当前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工作室制的培养模式。
二、艺术设计类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市场以及企业对设计师水平的要求增加,学校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师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仅凭书本和课堂是难以达到的,必须要通过长期的实战来汲取经验,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必须接触大量的实际项目训练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这个前提下,“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通过实践探索下来,这种模式是适合的。
图 1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大禹现代学徒制学院成立大会
图 2 包豪斯设计学院
图3 橡皮人工作室成立仪式 图片来源:作者
图4 工作室专家讲座 图片来源:作者
图5 橡皮人工作室培养模式架构 图片来源:作者
三、顾“名”思“义”
(一)橡皮人工作室由来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学校深度融合企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与上海唯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建立紧密校企合作,公司热心教育传播事业,这是双方能够合作长久最主要的因素。其公司旗下“橡皮人网”平台,旨在搭建企业与学校密切融合的交流平台。2015年9月,上海唯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学院达成共建“橡皮人工作室”的协议,并举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图3)五年来,开展的合作主要包括业务约稿、专业讲座(图4)、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教师培训实践等项目。例如,工作室建立之初会组建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设计团队。橡皮人网会定期进行项目约稿,并邀请至少5家学校工作室进行比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基准,这也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最终得到甲方认可的设计胜出,甲方会为赢得业务方支付一定的酬劳。通过这种形式的项目合作,能够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尝试实际项目的制作,然而这种尝试是多家单位“竞争制”的尝试,这无疑对设计的效率以及方案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实际项目制作中没有了像如平时作业的散漫以及无方向性,随之而来的更是一种紧张、紧迫感。紧张来源于对项目设计质量的竞争,因为多家单位进行比稿,最终无疑是优胜劣汰;紧迫来源于对项目周期上的把控,时间上的压力对设计工作的成稿也是一种动力。这样,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感受设计公司的工作气氛,有益于他们以后的就业;另一方面,这种模式所引入的竞争机制,可以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设计水平定位,了解自己在同类院校中处于什么水平,让学生自我督促、自我提升。在前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中,橡皮人会提前“介入”,共同商讨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会不定期邀请上海唯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家进行讲座,教授专业、最近动态以及前沿资讯等,使学生了解当前形势并对以后就业有所筹划。利用假期到该公司进行实践培训,为教师在技术技能、前沿理论上进行充电,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对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产教融合背景下新的产物。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校企合作的原生动力。
(二)橡皮人工作室培养模式架构
工作室母体依托学校系部,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常年的运营探索中,逐渐形成了“1+1+x”的人才培养模式(图5),即,一个场地+ 一个团队+多个企业(项目)。
一个场地。工作室的建立与运营须有一个固定的物理空间,并且需要固定的硬件设施,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在工作室的运营过程中需要必要的软硬件支持。根据每个阶段的职责与要求,合理地运用软硬件,将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场地的选取,需要结合现有的教学场所进行改造或升级。因学校条件不同,在场地选取时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整个校园场所中,工作室的位置选取应近教学区,能够达到工作室与教室近距离衔接,这不仅是物理距离上的衔接,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衔接,让学生在下课的时候能够快速地将思绪带进工作室,并投入到正常的思维运转中。设计是一个连续的思维表达,如工作室选址距离较远,则不适合。另外,空间的氛围营造与学习研究氛围的创建同等重要,好的空间氛围能够促使设计创意的萌发,因此,在前期空间氛围的营造上要投入适当精力,而且,氛围营造也是持续的。每个学校有不同的现实情况,可依据学校现实情况合理选择场地。
图6 团队讨论方案 图片来源:作者
图7 项目方案汇报 图片来源:作者
图8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院徽
一个团队的建立,对于工作室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团队是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必备的条件。团队的组成是“1+1+x”模式,即一个教师团队+一个学生团队+一个企业团队。现代学徒制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传帮带”,这里的“传帮带” 所指的即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帮带关系,又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帮带关系。教师团队(图6)的组成最好是由不同职称的老中青团队组成,在职称体系上构成良好的梯队关系,在团队关系上又是高级职称带初级职称的良好体现,更符合教育厅要求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安排学校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参与一系列实际项目,真正深入学习,而企业专业或一线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做兼职教师,通过这种形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有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积累的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更大的资源整合,让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得到实践锻炼。在橡皮人工作室的团队构建中,有高级职称教师一名,中级职称教师一名,初级职称教师一名,企业专家一名,学生团队10余人,分别来自不同年级,师资结构合理,团队层次清晰,为以后的项目开展打下了强有力的团队基础,这种团队的组成,给教师、学生、企业都带来了很大的学习进步空间,实现了共赢。依托工作室积极推进与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计划,工作室在建立初期,就应该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这是工作室永葆生机的源泉,没有校企合作的工作室犹如没有翅膀的小鸟,有心无力。只有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学校育人计划相统一,才能保证后期的深度融合,才能把项目带到工作室,才能让学生有参与实战项目的机会(图7),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才能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努力实现校企双赢,并保持合作的持续性。要积极地寻求多方合作,构建群体化的合作企业,建立健全运营机制,尽可能地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橡皮人工作室依托上海唯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建立,在初期设置了一系列的校企合作制度、竞赛管理制度、工作室成员(学生)选拔制度、请假制度等,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制度先行,有章可循,也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与多家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保持业务往来,学生在工作室就能够接触到不同行业的设计需求。工作室在与多家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接受他们的业务委托,进行项目设计,多年来,已完成多项设计项目任务。例如,在与国内多所院校比稿中,工作室设计的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院徽(图8)最终被校方采用,这对工作室多年的运营是一种肯定。
(三)橡皮人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在本学科软硬件条件兼备的情况下,通过工作室近几年的运营,工作室在育人方面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理论体系。
1.建立完善的工作室管理和教学评价制度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工作室有着双重身份。从空间概念上讲,工作室既是教室、实训室、又是校企合作孵化的校内公司,所以其性质较为特殊,场地是教学科研、项目实训、教学体系建立的重要保证。从身份上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是师傅与徒弟的关系又是老板与员工的关系,其关系相互依存、频繁转换,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既要明确员工的权利与义务,又要明确岗位职责、绩效考核、考勤管理等。(图9)教师是整个团队的领头羊,既要带头遵守又要负责监督。工作室成员的选用一定是要经过严格的流程,橡皮人工作室的成员选用有明确的选拔制度,由报名、命题初试、综合面试三个环节组成,整个选拔过程会把兴趣、主观能动性摆在首位,在进入工作室初期,会设定一个融合期,工作室有相应的退出机制,这也是一个成员与工作室双方互选的过程,尊重每一位同学的权益。在整个工作室运行期间,会安排相应的授课计划与学习目标,当然,这里所说的授课计划是更加具有项目的针对性,是更专项的练习,制定学习目标,督促工作室成员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建立规范、健全、科学、有序的工作室管理机制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工作室开展教学实训的重要保证。从另一种角度讲,工作室是承接业务的公司,其性质又近似公司化,那么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项目合作协议、考勤制度、奖励机制,才能够保证公司的合理化运营。
图 9 工作室管理制度
图 10 工作室成员赴企业一线学习
2.教学形式多样化
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方式不应固化,应该更多样化地开展实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将教学、实训场所转移到图书馆、美术馆、创意设计园区、印刷厂、商场等空间中。(图10)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小班化、团队化的教学模式,工作室成员经过前期层层选拔,在一些项目的跟进与学习中颇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让一部分有能力的成员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在科研项目与实际企业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他们能够参与讨论,学会分析、总结,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获得实践锻炼。工作室既是学习的场所又是生活的场所,设计行业对团队协作能力要求极高,整个讨论的过程,一定是轻松、愉悦、严肃的。在交流、思考、否定、肯定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激情。教学形式应更多地体现互动性,这种互动是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学校与企业、同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用互动促教学。
3.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设计相结合
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可以从主动设计与被动设计两个方面去考量,被动设计更注重与市场的融合,更关注客户与消费者的心理,追求的是概念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潮流的引导。理论与实践也是主动与被动的相互转换,既要有理论的主动性、前瞻性,又要从被动的设计实践中汲取经验去推动理论的更新。工作室中,更多的是实际项目的引入,注重动手去做。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入地去学,达到教、学、做相统一,更好地实现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
四、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更加强调的是工学结合,要做到教、学、做三者有机转换与结合。搭建设计工作室这一平台,探索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工作室不仅是学习的场地,更是心灵的港湾,通过工作室平台,学生把生活与设计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相信在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路程上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设计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