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盗蛋龙冤案始末

2020-12-05钱迈平余明刚

生物进化 2020年3期
关键词:龙类安德鲁斯赛拉

钱迈平 马 雪 段 政 陈 荣 张 翔 余明刚

早在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欧美科学家根据已有的化石记录,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或亚洲。而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著名古生物学家亨利·费尔菲尔德·奥斯本(He nry Fa irfie ld Osb orn)(图1)极力主张人类起源于亚洲蒙古高原。为此,1916年和1919年,他两次组建中亚科学考察队,到中国内蒙古及当时还属于中国的蒙古,寻找人类祖先化石,虽未如愿,但发掘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

图1 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著名古生物学家奥斯本博士(britannica.com)

1921年,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奥托·师丹斯基(Otto Zd a nsky)在中国北京周口店发现了一枚古人类的牙齿化石(图2),引起科学界的热切关注,也更加坚定了奥斯本在中国寻找人类祖先的信心。当年10 月,他第三次组建中亚科学考察队,规模超过前2 次,全队37 人,主要是地质、地理、古生物、化石挖掘及摄影方面的专家,由美国著名探险家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ha p m a n And re ws)(图3)率领,配备8 辆福特汽车及相关装备,以中国张家口为基地,雇佣一些中国向导和民工,征用105头骆驼。他们于1922年4 月初出发,浩浩荡荡开进荒无人烟的内蒙古和蒙古戈壁沙漠。

图2 1921年在中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第一枚古人类牙齿——右上第3 臼齿化石。(icrosschina.com)

1923年,安德鲁斯率队在蒙古戈壁沙漠考察期间,他的一个技师乔治·奥尔森(Ge org e Olse n)发现了一窝恐龙蛋化石,蛋呈长扁球形,后来这种蛋被命名为长形蛋(Elong a-toolithus)。这窝蛋的旁边仅10 厘米处紧挨着的是一具头骨破碎的小型恐龙骨架化石。他们作了详细的记录后,把这些标本从岩石中小心取出,运回美国交奥斯本研究。(图4-图6)

图3 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次中亚科学考察队队长安德鲁斯(amnh.org)

图4 在蒙古大戈壁发现的一窝长形蛋化石(amnh.org)

图5 奥尔森和安德鲁斯在长形蛋化石发掘现场(amnh.org)

图6 安德鲁斯与长形蛋化石(amnh.org)

1924年,奥斯本发表论文,首次描述了这种新发现的恐龙(图7、图8)。因为同一地点附近曾发现过另一种恐龙化石(图9、图10),奥斯本将其命名为安德鲁斯氏原角龙(Protoce r-a top s a nd re wsi),简称安氏原角龙,其属名“原角龙(Protoc e ra top s)”前缀Proto 意思是“原始”,后缀c e ra top s 意思是“有角的脸”,因为它们左右脸颊上各有一个突起的角,种名“安德鲁斯氏(a nd re wsi)”是为感谢中亚科学考察队队长安德鲁斯。

于是,奥斯本就设想出这样一番场景:这种新发现的恐龙跑到原角龙的巢穴,要掠夺原角龙的蛋,搏斗中被愤怒的原角龙一脚踩碎了脑袋。由此,他命名这种新发现的恐龙为菲罗赛拉托普斯盗蛋龙(Ovira p torp hiloc e ra top s),其属名“盗蛋龙(Ovira p tor)”拉丁文前缀Ovi 意思是“蛋”,后缀ra p tor 意思是“掠夺者”,种名“菲罗赛拉托普斯(p hiloc e ra top s)”,意思是“喜欢角龙”,也和掠夺角龙蛋有关。注意,国内一些人把“盗蛋龙”的翻译名称改成“窃蛋龙”或“偷蛋龙”是错误的,ra p tor 是掠夺者,不是小偷。此外,Ra p tor 的英文意思是“猛禽”,也与“盗窃”无关,美国现役的F-22 战斗机名字就叫“猛禽(Ra p tor)”(图11)。

图7 菲罗赛拉托普斯盗蛋龙骨骼与一窝长形蛋化石复原模型(fieldmuseum.org)

图8 菲罗赛拉托普斯盗蛋龙生态复原(nocookie.net)

图9 安氏原角龙化石骨骼复原模型(wikimedia.org)

图10 安氏原角龙生态复原(wikimedia.org)

图11 F-22“猛禽”战斗机(wikimedia.org)

菲罗赛拉托普斯盗蛋龙在系统分类上属于蜥臀目,兽足亚目,盗蛋龙科(Ovira p torid a e),生活在7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今天的蒙古。成年个体身长约2 米,体重约33 千克;头骨短,多孔洞,头顶有高耸的冠,成年雄性的冠比雌性和幼年个体的冠更发达;喙状嘴,有坚硬的角质壳,没有牙齿,但可啄食软体动物、昆虫及植物果实等。长脖子短尾巴,前肢很长,有3 个长手指,指爪锋利弯曲,能抓握;后肢强健,小腿骨长,善奔跑,动作敏捷。

图12 奥氏葬火龙骨骼化石伏在一窝长形蛋化石上(上)及骨架(中)和生态(下)复原(MarkNorell,1993;hopp.com;deviantart.com)

安氏原角龙在系统分类上属于鸟臀目,新角龙亚目,原角龙科(Protoc e ra top sid a e),生活在1 亿至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今天的内蒙古-蒙古地区。成年个体身长2-3 米,体重180-300 千克;头骨大,头后部发育无角的头盾;喙状嘴,前部无牙齿,后部多列牙齿,颌部肌肉发达,善于咀嚼坚硬粗糙的耐旱植物。颅脑较大,较聪明,喜群居。短脖子,躯干壮硕,四肢粗短,尾巴上部有鬃毛。

然而,自1990年以来,在蒙古陆续发现了多具趴在一窝长形蛋化石上的盗蛋龙类恐龙骨骼化石。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具奥斯莫尔斯卡氏葬火龙(Citip a tiosm olska e),简称奥氏葬火龙,骨架化石趴在一窝长形蛋化石上(图12)。1993年在这种长形蛋中,还发现了奥斯莫尔斯卡氏葬火龙的胚胎化石(图13)。从而确定长形蛋并不是原角龙的,而是盗蛋龙类恐龙自己的。此外,盗蛋龙类恐龙头骨都是薄壳中空结构,在保存为化石的成岩过程中,几乎都会在沉积地层的压实作用下破碎。所以,那只盗蛋龙破碎的头骨并不是被原角龙踩的。随着2001年美国古生物学家詹姆斯·克拉克(Ja m e s M.Cla rk)(图14) 和马克·诺雷尔(Ma rk A.Nore ll)(图15)等人的研究论文发表,盗蛋龙冤案终于得以昭雪。

图14 美国古生物学家詹姆斯·克拉克(gwu.edu)

图15 美国古生物学家马克·诺雷尔(amnh.org)

图16 藏传佛教神话里的尸林怙主(exoticindia.com)

图17 波兰古生物学家哈尔兹卡·奥斯莫尔斯卡(pan.pl)

奥氏葬火龙在系统分类上属于蜥臀目,兽足亚目,盗蛋龙科,生活在8400万-7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今天的蒙古。成年个体身长约3 米,其他特征与别的盗蛋龙类恐龙差不多。从它们趴在一窝蛋上的姿态看,似乎有孵蛋行为,因此盗蛋龙类恐龙可能和鸟类一样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也很可能长着羽毛。

葬火龙属名取自梵语“火葬柴堆之主”,是因为化石埋藏在火红色的岩石里,化石骨架张开两臂,像火葬柴堆上跳舞的骷髅,即藏传佛教神话里的尸林怙主(图16)。而种名是献给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为蒙古盗蛋龙类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波兰女科学家哈尔兹卡·奥斯莫尔斯卡(图17)。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盗蛋龙并非去掠夺原角龙的蛋,而是在保护自己的蛋。如果可以重新命名,应该叫护蛋龙(Ovid e fe nd or),但因科学界的命名原则是:以最先发表并被采用的命名为有效命名,此后不再更改,以免文献记录的前后不一致,给研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盗蛋龙的这个"恶名",还要继续背下去。

猜你喜欢

龙类安德鲁斯赛拉
两个孩子②
鳍龙类又添新成员
日本发现了新的镰刀龙类化石
日系内战 丰田卡罗拉VS马自达昂克赛拉
浅说伤齿龙类
93岁二战老兵三年跑遍全美国
朱莉·安德鲁斯生活备忘录(一):早年的声乐训练
5·15,我们见证的不只是爱情——“爱,在一起”昂克赛拉上市周年庆
圣安德鲁斯感悟
赛拉菲娜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