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鱼粉水产饲料的研究与应用
2020-12-05冷向军
冷向军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农业农村部鱼类营养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上海201306)
鱼粉是水产饲料,特别是特种水产饲料中最为重要的蛋白源。鱼粉的用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产饲料的质量和使用效果。全球养殖业的发展,使得对鱼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全球鱼粉资源有限,鱼粉价格不断上涨,研制和应用低鱼粉水产饲料,成为水产饲料行业持久关注和追求的目标。
1 鱼粉生产与消费概况
世界鱼粉产量平均约500 万吨,但近20 年来,全球鱼粉产量呈波动下滑态势。美洲是主要的鱼粉生产地区,其次为亚洲,详见图1。
图1 1996~2015年全球鱼粉产量(数据来源:FAO)
关于中国的鱼粉产量(国产鱼粉),一直难以准确统计,不同来源的统计数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鱼粉被计入”水产品加工”版块,其统计名称也经历了动物蛋白饲料(鱼粉等)、动物蛋白饲料中鱼粉、水产饲料(鱼粉)、鱼粉等。国产鱼粉产量较大的省份有山东、浙江、广东、辽宁等。表1列出了《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近20年来对鱼粉产量的统计数据,由于名称和范围的不同,使得各年的数据变化甚大。Han 等(2018)认为,中国的鱼粉产量约为80万吨/年,见图2。
表1 中国的鱼粉产量(t)
图2 中国的鱼粉产量、进口鱼粉数量和水产饲料产量(资料来源:Han等,2018)
我国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和水产饲料生产国,对鱼粉的需求十分旺盛,而国内鱼粉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饲料工业的需求。根据Cao等(2015)的调查,中国水产饲料鱼粉消耗量为110 万吨,其中鲤科鱼类和罗非鱼饲料消耗了56 万吨鱼粉,占水产养殖鱼粉用量的50.9%。为满足饲料工业,特别是水产饲料工业的需求,我国每年需进口鱼粉100~150万吨。
2018 年,我国的水产养殖产量为5 079.07 万吨,扣除贝、藻及滤食性的鱼类,可以摄食配合饲料的水产动物以2 500 万吨计,饲料系数以1.5 计,则水产饲料的理论需求量为3 750 万吨,而我国的水产饲料总产量为2 202.9 万吨(2019 年),水产饲料的普及率仅60%;未来,我国的水产捕捞产量会进一步降低,水产养殖产量会进一步增加,对水产饲料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加大。按照目前的鱼粉使用水平,水产饲料对鱼粉的需求更为紧迫。
2 非鱼粉蛋白源
目前,已有较多替代鱼粉蛋白源的研究,根据来源和属性不同,可分为植物蛋白源、动物蛋白源和单细胞蛋白源。
2.1 植物蛋白源
包括豆类籽实及其加工副产品、各种油料籽实提取油脂后的饼粕以及某些谷实的加工副产品等。豆类籽实有大豆、豌豆、蚕豆等;饼粕类饲料是油料作物籽实提取油脂后的副产品,通常使用压榨法榨油后的饼状副产品称为饼,使用浸提法提取油脂后的碎片状或粗粉状副产品称为粕,常见的有大豆饼粕、棉籽(仁)饼粕、菜籽饼粕、花生(仁)饼粕、向日葵(仁)饼粕、亚麻仁饼粕、芝麻饼粕等。其他的植物蛋白源还有玉米蛋白粉、酒糟蛋白、大豆浓缩蛋白、草粉及浓缩叶蛋白、小麦蛋白、大米蛋白等。植物蛋白源的营养特性包括:①蛋白质含量高。一般为20%~50%,因种类不同差异较大;蛋白质主要由球蛋白和清蛋白组成,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平衡性优于谷蛋白和醇溶蛋白。该类蛋白质的存在形式不利于酶的作用,且含有蛋白酶抑制剂等抗营养因子。②粗脂肪含量变化大。油料籽实含量在15%~30%,非油料籽实只有1%左右。饼粕类脂肪含量因加工工艺不同差异较大,高的可达10%,低的仅1%左右。③粗纤维含量一般不高。④矿物质中钙少磷多,且主要是植酸磷。⑤B 族维生素较丰富,而维生素A、维生素D 较缺乏。⑥大多数含有一些抗营养因子,影响其饲喂价值。
2.2 动物蛋白源
除了鱼粉及相关水产加工副产品外,动物蛋白源主要是各种畜禽屠宰后的副产品、桑蚕业加工副产品等,包括肉骨粉、肉粉(猪肉粉、鸡肉粉等)、家禽副产物粉、血粉、羽毛粉、蚕蛹粉等。昆虫粉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类新型蛋白源,包括黑水虻、黄粉虫、蝇蛆等。动物蛋白源通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良好,富含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灰分含量高,特别是钙、磷含量丰富;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几乎不含粗纤维,可利用能量比较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B 族维生素特别是核黄素、维生素B12等的含量较高;但某些种类脂肪含量较高,容易酸败变质,应进行脱脂处理或添加抗氧化剂和防腐剂。
2.3 单细胞蛋白源
也称微生物饲料,是一些单细胞藻类、酵母、细菌等微生物的干制品,藻类包括螺旋藻、小球藻等;酵母类主要有啤酒酵母、饲料酵母;细菌类包括假单胞菌、芽孢杆菌、梭菌类、霉菌类等。单细胞蛋白通常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可达42%~80%,质量接近于动物蛋白,消化率也较高,赖氨酸、亮氨酸含量丰富,但含硫氨基酸含量偏低。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也很丰富。除此以外,单细胞蛋白源还具有以下优点:繁殖速度快,世代周转迅速,效率高,易培养,易收集;生产不受地区、气候条件限制;作为培养基的物质来源广。近年来,细菌蛋白开始受到关注。一种是乙醇梭菌,能以一氧化碳为碳源和能源,在合成乙醇的同时,生产高质量的菌体蛋白,蛋白质含量达80%以上,总氨基酸含量≥75%,其中赖氨酸含量≥7.5%;氨基酸平衡性好,消化率高。在鱼粉含量为40%的黑鲷饲料中,乙醇梭菌可有效替代鱼粉用量的58.2%(鱼粉降为16.73%),而不会对黑鲷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和消化酶活性产生不利影响(Chen 等,2020)。另一种是荚膜甲基球菌,能以甲烷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发酵产生蛋白质、益生素、乳酸、生物活性物质等产品,在大西洋鲑饲料中替代鱼粉,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且能够预防由豆粕引起的肠炎(Romarheim等,2013)。
我国水产饲料严重依赖于鱼粉、豆粕(大豆)等进口蛋白源,其中鱼粉进口依赖度高于70%,大豆进口依赖度高于80%,最高年份甚至达到了90%。此外,我国耕地资源有限,无法提供更多的耕地用于饲料用粮生产,因此开发新型非粮蛋白是解决饲料蛋白源短缺、促进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单细胞蛋白因具有不与人争地,不与人争粮,循环经济,变废为宝,“无中生有”等特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 低鱼粉饲料的营养改进策略
在低鱼粉饲料的配制中,必然会引入大量的非鱼粉蛋白源,这些蛋白源与鱼粉相比,存在某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营养缺陷。
3.1 氨基酸及其他营养成分不平衡问题
蛋白源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蛋白质,而蛋白质的营养,主要是氨基酸的营养。其他蛋白源和鱼粉相比,存在某种或某几种必需氨基酸的不足,也可能存在某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超过鱼粉的情况,这更加剧了氨基酸的不平衡。表2 列出了几种常用蛋白源的氨基酸组成,可见,血粉具有丰富的赖氨酸、亮氨酸和色氨酸含量,玉米蛋白粉的蛋氨酸含量丰富,棉粕的精氨酸含量高,羽毛粉的异亮氨酸含量丰富。解决氨基酸不平衡的主要办法有多种原料搭配,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或是补充必需氨基酸。
表2 几种常用蛋白源的氨基酸组成(%)
3.1.1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又称氨基酸的互补作用,是指利用不同蛋白源的氨基酸含量和比例的不同,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饲料蛋白源配合,相互取长补短使饲料的氨基酸趋于平衡。在生产实践中,这是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比如,血粉和羽毛粉的组合,可实现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平衡,血粉和蚕蛹粉、玉米蛋白粉的组合,可调节赖氨酸和蛋氨酸的比例;再如,大豆浓缩蛋白的赖氨酸含量较高,而蛋氨酸缺乏,可以和玉米蛋白粉配合使用,提高二者的营养价值。
3.1.2 补充必需氨基酸
基于理想蛋白的理论,在饲料中添加晶体氨基酸以平衡氨基酸组成,已在畜禽养殖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氨基酸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加。然而,在水产饲料中添加晶体氨基酸的作用效果,受到水产动物的种类、饲料加工方式、配方组成和投喂策略等因素的影响。通常认为,鲑鳟鱼类能够有效利用饲料中添加的晶体氨基酸,而在虾类及无胃的鲤科鱼类饲料中添加晶体氨基酸则无效或效果不明显,其原因主要有两点,晶体氨基酸的吸收速度过快,导致氨基酸吸收不同步,以及氨基酸的水中溶失。可以采用提高投饲频率和对氨基酸进行缓释处理等方法予以解决。缓释处理的方式有包膜、微胶囊化等。此外,有研究表明,在膨化饲料中补充晶体氨基酸,其作用效果较在颗粒饲料中补充晶体氨基酸显著(Shan等,2017)。在氨基酸的应用中,要注意其形式的选择,比如赖氨酸有盐酸盐和硫酸盐形式,对大部分水产动物而言,赖氨酸盐酸盐更为有效。
除了氨基酸的不平衡外,在低鱼粉饲料中,可能还存在必需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不足的情况,可通过补充相应的营养素予以解决。比如,可以选择富含n-3、n-6系列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在植物蛋白源为主的饲料中加大矿物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添加量。
3.2 消化率较低及抗营养因子问题
与鱼粉相比,替代蛋白源,特别是植物蛋白源,通常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适口性较差、消化率较低等不足,限制了这些蛋白源在水产饲料中的大量使用。为提高其利用率,一些营养策略与技术已被开发并应用于饲料工业中。
3.2.1 酶制剂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这是影响植物性原料利用率的主要原因,其主要成分是多糖,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类,由葡萄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醛酸等聚合而成。这些细胞壁成分难以消化,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细胞内容物与消化酶的接触。此外,在细胞内容物中也含有非淀粉多糖(NSP)。动物消化道缺乏相应的内源酶而难以将其降解。在植物性原料中,植酸磷是磷的主要存在形式,通常占总磷的70%左右,故植物性原料中有效磷的含量一般只有总磷的30%。水产动物自身不能分泌植酸酶,并且植酸磷还会结合其他营养素成分,降低其利用率。以植物蛋白原料取代鱼粉后,通常也会导致消化道蛋白酶活性的下降,其原因可能与植物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有关,也与植物原料缺少鱼粉中的一些活性因子有关。
因此,在植物蛋白大量应用和鱼粉用量减少后,可考虑补充植酸酶、蛋白酶和非淀粉多糖酶,如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等,以提高原料的消化利用率。Lemos 等(2017)和Castillo 等(2015)以及冷向军(2018)就植酸酶、碳水化合酶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应用进行过综述。目前,在水产饲料中,酶制剂的应用正在呈增加趋势。在酶制剂的使用中,应考虑酶的稳定性与添加方式、酶的作用环境、酶的作用底物与基础饲料组成、酶的复配等因素。
3.2.2 发酵
植物性原料中存在大量抗营养因子,除前面已提及的非淀粉多糖、植酸外,还包括抗原蛋白、红细胞凝集素、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棉籽饼粕、菜籽饼粕中还含有棉酚、硫葡萄糖甙等。这些抗营养因子是影响植物蛋白饲用价值的重要因素。发酵是一种有效去除抗营养因子,提高原料营养价值的技术措施。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通过生物氧化反应获得能量以维持细胞生长并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使用《饲料原料目录》和《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等国家相关法规允许使用的饲料原料和微生物,通过发酵工程技术生产、含有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单一饲料和混合饲料,称为发酵饲料。在发酵过程中,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可降解大部分的抗营养因子,同时,还可以产生大量的功能性产物,如酶、小肽、有机酸等,既提升了饲料营养价值,也强化了其功能饲料效应。
目前,应用比较成功的是发酵豆粕,此外,也有发酵棉粕、发酵饲料(混合饲料)等产品。发酵技术能降解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提高粗蛋白质含量,增加小肽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大口黑鲈的研究表明,豆粕经发酵后,其干物质、粗蛋白质、总氨基酸和磷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在鱼粉含量为35%的饲料中,发酵豆粕可替代30%的鱼粉(鱼粉从35%降为24.5%)而不会对大口黑鲈增重和饲料利用产生影响(何明等,2020)。使用发酵豆粕成功替代部分鱼粉的报道也见于点带石斑鱼(Shiu 等,2015)、大菱鲆(Wang 等,2016)、虹鳟(Choi 等,2020)等。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在不同研究中呈现出很大的差否异,主要与基础饲料中鱼粉的用量,以及在替代中是补充了一些必需营养素和活性成分有关。
3.2.3 膨化(挤压)
挤压膨化的过程是将饲料(原料)置于膨化机的调质器内,在高温、高压和高湿的环境中,经过螺旋挤压装置的挤压,物料温度和压力不断升高,当达到一定温度和压力后,从物料模孔突然释放至常温、常压,并被切刀切成所需形状和长度。在挤压腔末段,可以通过控制压力、温度而控制饲料产品的密度,生产出沉性、慢沉性的饲料产品,称为挤压沉性料。挤压膨化过程中的高温高压可以破坏许多热敏性的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红细胞凝集素等,同时还可以使游离棉酚等失活。用挤压膨化的方式生产高植物蛋白含量的饲料,使淀粉充分糊化,蛋白质变性,从而提高对能量、蛋白质的利用效率。此外,也可预先对原料进行膨化处理,如膨化大豆、膨化豆粕等。
3.3 活性成分及适口性问题
3.3.1 牛磺酸
牛磺酸又称牛胆碱、牛胆素,化学名称为2-氨基乙磺酸。牛磺酸曾被认为是含硫氨基酸的无毒代谢产物,后来发现,牛磺酸在动物体内具有广泛的营养生理作用,如维持细胞膜稳定,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调节免疫反应,保证视网膜正常发育等。牛磺酸广泛存在于动物体中,在植物(海藻除外)和细菌中几乎不含牛磺酸。常见饲料原料的牛磺酸含量见表3。
表3 常见饲料原料的牛磺酸含量(mg/kg)
鱼类合成牛磺酸的能力普遍低于哺乳动物,其中肉食性鱼类的合成能力更弱,特别是在幼鱼阶段。对一些肉食性鱼类饲喂低鱼粉饲料,通常会表现出生长不良和绿肝综合症等现象,其原因之一与牛磺酸的缺乏有关。Takagi等(2006)在低鱼粉饲料中补充牛磺酸后,真鲷生长性能得到恢复,绿肝综合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王彦飞等(2019)在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的饲料中补充牛磺酸,显著提高了斜带石斑鱼幼鱼饲料效率、摄食率、增重率,提高了肝脏、肌肉、肠道牛磺酸转运蛋白mRNA 表达量,并得出斜带石斑鱼饲料中牛磺酸的适宜含量为0.92%。使用植物蛋白(谷朊粉、玉米蛋白粉、豆粕)把饲料鱼粉水平从60%降为30%,同时补充0.5%或1.0%牛磺酸,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性能不受到影响(郭斌等,2018)。此外,在植物蛋白型饲料中补充牛磺酸改善了生长性能的报道还见于黄颡鱼(Li等,2016)、尼罗罗非鱼(Al-Feky等,2016)等。
可见,以植物蛋白源大量替代鱼粉后,特别是在肉食性鱼类饲料中,牛磺酸的不足是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在饲料配制时加以考虑。
3.3.2 氧化三甲胺
氧化三甲胺(TMAO)在稳定蛋白质结构、渗透调节、抗氧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TMAO也是鱼鲜美味道的重要来源。 氧化三甲胺在氧化三甲胺还原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还原成三甲胺,具有浓烈的鱼腥味。在水产品加工中,常检测氧化三甲胺和三甲胺的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鲜味和新鲜程度。
氧化三甲胺广泛分布于海产硬骨鱼类的肌肉中,一些淡水鱼体内也有较高的氧化三甲胺含量,但陆生动物体内含量很低,这也是陆生动物蛋白和水产动物蛋白在组成上的一个差别。鱼体内氧化三甲胺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摄取的食物(如浮游植物),二是自身合成。不同鱼类,其合成氧化三甲胺的能力不同。
研究表明,氧化三甲胺对一些水产动物具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和诱食效果。饲料中添加0.04%氧化三甲胺,显著提高了三角鲂的增重率,降低了肌肉滴水损失和贮存损失,0.04%~0.15%的氧化三甲胺还显著降低了腹脂率(马恒甲等,2015);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0.04%氧化三甲胺,提高了干物质、粗蛋白消化率和虾体增重率,降低了饲料系数(朱兴一等,2005);在哲罗鱼上,饲料中补充氧化三甲胺,促进了鱼体生长和消化酶活性,降低了血脂水平,其最适添加量为0.025%(王常安等,2012)。
3.3.3 胆固醇
胆固醇一种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在动物生命代谢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参与形成细胞膜,而且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 以及甾体激素的原料。鱼类能由醋酸和甲羟戊酸合成胆固醇,因而不必由饲料直接提供。甲壳类自身不能合成胆固醇,如不及时由饲料补充,甲壳类的生长和成活率会显著下降。胆固醇在动物性蛋白原料中具有较高的含量,但植物蛋白原料中一般不含胆固醇。因此,在高植物蛋白-低鱼粉虾蟹饲料中,有必要额外补充胆固醇。骆源等(2016)在低鱼粉(12%鱼粉)高豆粕饲料中添加0.6%胆固醇,有效地提高了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达到了和高鱼粉组(30%)基本一致的水平。
在以动物蛋白源为主的饲料中添加胆固醇,对杂交条纹鲈(Sealey 等,2001)和军曹鱼(骆艺文等,2013)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在以植物蛋白质源为主的低鱼粉饲料中添加胆固醇,显著促进了大菱鲆(Yun 等,2011)和虹鳟(Deng等,2013)的生长,其原因可能是外源补充胆固醇后,节约了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
3.3.4 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
二甲基-β-丙酸噻亭,英文名是Dimethyl-betapropiothetin,简称DMPT。最早的二甲基-β-丙酸噻亭是从海藻中提取的纯天然化合物,一些海水鱼类爱吃海藻,其原因就是海藻富含DMPT。DMPT 是海水鱼区别于淡水鱼的特征物质,是海产品之所以具有海产品味道(而不是淡水鱼味道)的风味物质之一。DMPT对许多水产动物具有强烈的诱食效果,通常作为诱食剂使用。此外,DMPT 还可以作为甲基供体,促进生长,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
此外,鱼粉还富含活性肽及其他一些未知生长因子。鱼粉中富含小肽,其中一些具有诱食作用,一些小肽可以维持肠上皮的正常结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低鱼粉的饲料配方中可以适当补充鱼溶浆,酶解鱼浆、虾膏、鱼膏、酵母膏等,提高饲料的诱食性,补充肽类等活性成分。
3.4 低鱼粉饲料带来的其他问题
3.4.1 肝胆问题
鱼类肝胆综合症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恶劣的水环境、药物的滥用、劣质变质饲料、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营养不平衡的饲料、过量投喂等,均可能导致肝胆综合征的发生。对于肉食性鱼类而言,低鱼粉-高植物原料饲料易导致肝胆综合症的产生,其原因可能与配方中较高含量的淀粉、较高含量的NSP(特别是果胶)以及缺少牛磺酸等活性成分有关。胆汁酸、牛磺酸、保肝护胆中草药等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治疗肝胆综合症。
3.4.2 肠道损伤
植物性蛋白原料中的一些抗营养因子容易导致肠道损伤。高比例的豆粕,降低了大口黑鲈肠道皱襞突起的高度和宽度(He等,2020),使大西洋鲑产生肠炎(Romarheim 等,2013),牙鲆肠道出现明显病变,包括吸收面积下降,固有层白细胞浸润等(Liu 等,2018)。可以考虑使用谷氨酰胺、丁酸(钠)等修复或缓解肠道损伤,一些肽类对肠道损伤也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谷氨酰胺作为肠上皮细胞的能量源和蛋白质合成前体,能促进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在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能提高黄颡鱼生长性能,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叶沙舟等,2016),提高黄颡鱼(张杰等,2016)和半滑舌鳎(刘经纬等,2016)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 在高植物蛋白的牙鲆饲料中添加2%谷氨酰胺,可以上调肠道MUC-2 和PPAR-γ基因表达,调节微生物群落组成,从而提升肠道屏障保护功能,改善肠道健康(Liu等, 2018)。
丁酸是肠道上皮细胞的重要能量来源物质。目前市售商品形式主要是丁酸钠。在60%鱼粉的基础饲料中,以复合植物蛋白源替代一半的鱼粉(50%)显著降低了鱼体生长性能,补充0.15%丁酸钠后,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肝脏抗氧化功能,但过量添加丁酸钠(0.6%)也降低了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魏朝青等,2017)。
此外,对于肉食性鱼类,由于饲料中鱼粉用量的降低和植物性原料的增加,会导致肠道微生物菌群发生变化,对肠道结构功能和肠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这在低鱼粉饲料的生产和应用中,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通过补充益生菌、寡糖等加以调节。
4 展望
水产饲料中鱼粉含量的高与低,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水产饲料发展早期,水产养殖和水产饲料的需求小,鱼粉资源相对丰富,价格合理,加上对很多水产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并不清楚,故水产饲料中鱼粉的用量较大。实际上,水产动物需要的并不是鱼粉,而是其中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随着水产营养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参数逐步完善,鱼粉中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逐渐明确,鱼粉在水产饲料中的用量逐渐降低。目前,草食性鱼类和部分杂食性鱼类,已经实现了饲料的无鱼粉化。再比如,15年前凡纳滨对虾的商业饲料中鱼粉含量普遍为30%~35%,目前已降为20%左右。
降低鱼粉的使用量,研制和使用低鱼粉水产饲料,不是简单地以其他蛋白源来替代鱼粉,而是要综合的考虑氨基酸平衡、必需脂肪酸营养、矿物质营养、维生素营养、肽类营养,还要考虑消化促进技术、肠道健康修复技术、微生态调节技术等,可以说,是集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之大成的综合技术体系。今后,随着鱼粉中更多活性成分被揭示,随着添加剂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鱼粉活性成分产品)和加工技术的进步,鱼粉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比例将会进一步降低。鱼粉产量、鱼粉需求和水产饲料中鱼粉的使用比例,终会达到平衡,从而实现水产饲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