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胡曲《二泉映月》为例浅谈阿炳的风格特色
2020-12-05张晓宇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张晓宇 (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一、作者生平及创作该曲的背景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 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民间音乐家,二胡演奏家,正一派羽士,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 多首民间乐曲。华彦钧8 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12 岁就已经可以吹奏多种乐器,经常参与礼拜、诵经、吹打乐等活动。他十六七岁就学会了复杂多变的梵音,吹、拉、弹、打、唱、念无一不通,并且可以参加道家法会音乐的吹奏,弹奏等活动。在音乐领域,被称为无锡玄门界的音乐吹奏能手。然而中年之后,阿炳的生活急转直下。先是因沾染吸吮大烟等恶习导致生活穷困潦倒,随后又患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并于1950 年12 月4 日逝世,享年57 岁。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南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二泉映月》反应了阿炳生活的一部分,他后来流落到街头卖艺,生活的十分艰辛。社会底层的生活,让他经历了人世的艰难,饱受了了旧社会的苦涩,受到了无尽的屈辱。但才艺超群的阿炳,通常用拉南胡、弹琵琶的演奏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跌荡起伏,通过音乐的方式,表述了对那时社会漆黑的不满。他把自己对苦楚和对生活的感触通过音乐的形式反映出来,并写出了著名南胡曲《二泉映月》。
二、《二泉映月》音乐本体分析
《二泉映月》在曲式上属于民间传统的“缠达”结构,类似加花变奏的变奏体,全曲时长共六分多钟,原曲共六段,但是现在使用的大多数版本多为四段,将原谱第25 小节直接接到了第45 小节。音乐吸收了苏南一带的民歌和常州、无锡一带的民间说唱音乐。
前六小节为此曲的引子部分,此时演奏者应该运用拉弓来演奏这一句,舒缓而深沉,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情绪。演奏者用拉弓开头,犹如一位老人在叙述一件故事,中间夹杂顿弓,用以强调音头,与拉弓的抒情乐句做对比,后用颤音和滑音,烘托凄凉的环境和作者孤寂的心情。
第一段为该曲子的第一部分,从第6 小节的第三拍到第12 小节,这是第一次旋律的进入,作者用了大量的滑音,颤音以及装饰音,变音,颤音在二胡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主题的第一次出现,有一定的自述性,演奏这一乐段需要含蓄一点。
第二段为该曲的次之部分,从12 小节的第三拍到第17 小节,开头先用一个拨弦的演奏方法,然后运用顿弓、滑音,旋律由弱变强,这一部分是旋律的第二次出现,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一乐段的演奏,每一次的颤音都需要演奏者演奏出一种强劲的感觉,突出每一个音头,这一段表现出了作者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三段为该曲的第三部分,从17 小节的第2 拍到第26 小节,它是整首曲子的第一个高潮,也是旋律的第三遍再现,首先用一个重音开头,接着运用大量的滑音、颤弓、顿弓,此时演奏者的情绪应该达到顶峰,作者在这一部分表达了自己虽生活凄惨,但是不屈不挠的精神。音乐旋律激动人心,装饰音的增多,让音乐风格更为刚强。
第32 小节的第三拍到第48 小节是这一部分第二个高潮,由强到弱,第二遍高潮,虽然与第一遍高潮相差甚少,但是作者在这一部分将他的演奏速度进行了变化,这一段的速度不断渐快然后回到原速,再第43 小节处,演奏的力度处在最强,是整首乐曲中情绪最高点,在此时,作者的所有情绪在此刻得到了释放。
第五段为本首曲子的最后一部分,从第48 小节到最后,这一部分是经历了高潮之后主旋律的在一次再现,此乐段舒缓柔和,这一部分回归了弱奏。最后一部分,表达了笔者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对目前的生活状态的无可奈何。
三、《二泉映月》的情绪表达
《二泉映月》是在他流浪卖艺的过程中创作出来的曲子,阿炳的形态与坎坷的经历是由许多的元素和多个侧面构成的,因此在演奏《二泉映月》的过程中阿炳所想要表示的想法与感情也是多种多样的,《二泉映月》绝不是仅仅用一个“悲愤”或者是“断肠之音”所能形容和概括的。因此,我们在演奏这首乐曲中,虽然全曲整体风格比较舒缓,但是每一段的主题都应该用不一样的演奏方法,作曲家在每一段的主题中有不同的处理,在第一次主题出现时,因为是刚开始,更像是诉说,所以演奏者的情绪需要控制,而在第二次主题出现和第三次的主题出现时,它所表达是作曲家敢于抗争,顽强拼搏,不屈不折的斗争精神,因此在这两段的演奏中,演奏者应该将力度放大,拉弓的动作也应该放大,此时演奏者的情绪应该更激动,此乐段是整首乐曲的高潮,应该是最辉煌的部分,而第四次主题的出现,是经历了高潮之后的在一次再现,他表达的是对美好未来生活的期盼与憧憬。在此时,他应该与之前的高潮段落形成对比,演奏者应该将力度,运弓的动作减轻,肢体语言也应该相对变小,这一乐段所呈现的应该是辉煌过后的平静与舒缓,因此需要演奏者演奏的更加优美,更加流畅,不要有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