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摄影的两极化转向与突围

2020-12-05邓雅川DengYachuan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摄影艺术大众化摄影

邓雅川/Deng Yachuan

摄影自1839年被发明后,至今已有181年的历史,摄影经历了从技术到艺术的转变,从“跟着绘画跑,充其量是个奴婢而不会成为主人”[1]到了“绘画的写实任务被摄影接管,摄影解放了绘画”[2]。直至1940年,独立的摄影部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成立,摄影作为艺术的“合法地位”最终确认。而在当代背景下,数码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的更新,打破了摄影艺术传统的在场性和绝对客观性要求,摄影将如何继续作为艺术而生存?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

一、当代背景下摄影的两极化转向

纪实性常常被标识为摄影的基本特性,摄影最初的原貌,便是在一定的空间与化学条件下,通过镜头与光学原理,将客观实体复刻下来的功能技术,纪实性伴随着摄影的诞生,因而当摄影成为艺术,便引发了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讨论:由纪实性所延伸的在场性与客观性,是否应看作是摄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有属性?但当摄影艺术成为一种艺术的门类,艺术家与摄影艺术作品捆绑为一体时,摄影艺术的纯粹客观性要求,始终将会是虚假的命题。同时,随着数码网络时代的到来,摄影艺术所带来的真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代摄影艺术中,照片的数码拼贴、成像设备的多样化、成品展示的装置化等等趋势,无一不打破了摄影艺术的纪实性要求,传统摄影艺术要求的“在场”与“客观”彻底被解构。正如同当代艺术的发展所表现出的那样,摄影艺术也不可避免地趋向于两极化发展:一方面突破摄影技术条件的限制,以更为多元的形式与内容,使摄影成为艺术家纯艺术的表达;另一方面,网络媒介与消费文化合力将摄影艺术推向大众视野,大众化、消费化的摄影文化最终确立(即时性、交互性、传播迅速)。

在摄影艺术朝向纯艺术方向的发展中,艺术家即使保留了传统照片的作品形式,也常会在创作中大量使用置景摆拍与数码合成,而更多的当代摄影艺术家,打破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造型艺术等艺术门类的边界,将其与摄影艺术杂糅,彻底地实践了形式即内容的视觉原则。至此,当摄影艺术朝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在突破各类原则的同时,是否也改变了自我的根本属性?在当代艺术中,摄影艺术应如何界定?或者应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艺术门类交互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下,摄影艺术这一门类是否终将成为过去式?

此外,在摄影艺术的发展史中,2012年柯达公司的破产,无论就艺术或是技术而言,无疑都标志着摄影终将走上消费化与大众化的道路。并且,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即是自媒体,在视觉时代,图片大有取代传统文字而成为主流沟通媒介的趋势。因此,当图片沦为消费品,甚至担当起了信息传播中的主要媒介作用时,大众化的摄影文化终将建立,而在摄影艺术的范畴之内,“大众”“消费”二词,是否始终与其艺术性相冲突?摄影艺术走向大众化、消费化的过程,是否同样会是其艺术属性消逝的过程?

二、摄影的纯艺术化跨界发展

艺术是人类对于生命的体验,艺术的起源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但纯艺术的形成,又使得艺术以某种方式与生活剥离。摄影的发展同样行驶在这样这一条轨迹当中,在纯艺术的摄影作品当中,看似消弭了各艺术门类的壁垒,以艺术的杂糅而达到艺术的纯粹,纯艺术摄影作品完全放弃了对世俗生活的实用功效,成为“透明的文化容器”[3]172。但这并不代表着摄影艺术对人类生活的完全放弃,而是以某种艺术的实践方式,“使摄影越来越成为一种极其自由的表达媒介,表现出多元化的影像标准与表达样式”[4]。

当代艺术的探索下,摄影一方面朝向更为艺术化的方向发展,传统摄影中所附带的纪实性与客观性,不可避免地成为摄影艺术家们个性化表达的障碍,因此,当代摄影艺术家常常以抽象性实验行为在传统摄影中寻求突破,在此类实践中,传统摄影的步骤性顺序被打乱,技术性环节被替换或是扬弃,作品呈现中,传统摄影某些显而易见的属性匿迹。但即使如此,当代纯艺术性摄影仍保持着以图片符号成像的基本创作方式,“图片”与“符号”二词的存在,最终确保了摄影艺术在发展中并未迷失自我,同时也以“实践证明具象与抽象,听觉与视觉以及触觉与视觉等感受是可以共同的,摄影不仅可以超越绘画的写实功能,同样也可以表达抽象的概念”[3]171。

美国当代艺术家埃拉德·拉斯里的作品以泛图像化的方式,将摄影和电影、绘画、雕塑、装置进行并置,不仅模糊了二维与三维的界限,同时以此诞生了后图像时代的框架式创作方法,从而用不同的形式来思考图像交流的可能性,将观者带入空间、图像、实体、色彩、结构的复杂世界中,模糊了艺术的界限、摄影的界限,以及感知的界限。而中国摄影艺术家李小镜,则执着于以数码技术对照片进行合成处理,并从未怀疑过摄影艺术是否会因技术性的革新而走向消亡。李小镜认为:“计算机的普及为我提供了一个整合素描以及摄影技巧的媒材,但到了最后,终究还是创作者本身的艺术涵养,主导着整个创作的过程及最后的成果。”[5]艺术的越界与革新给摄影所带来的改变,将不过是“纪实摄影”“抽象摄影”“观念摄影”等此类前缀的变更,摄影艺术不会消逝,并且,正因其发展的进程刚刚开始,才会出现如此多的变革与讨论,与其说摄影艺术在朝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毋宁说摄影艺术正在多元的变革之中寻求自身的道路。

三、信息化趋势下摄影消费时代来临

艺术从属于文化,文化是艺术的表现内容,并非所有文化的组成都能称之为艺术,但正是文化的复杂性与包容性,成为艺术牢固的根基。在当代背景下,“在数字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摄影彻底打破了传统单一的传播局限,由机械复制变为更为快捷的数字复制,由线性的纸媒传播向非线性多向度的网络新媒体传播发展”[6]。技术的可能性,创造了当代全新的摄影文化。

当代摄影文化的形成,有着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摄影最初作为机械复制的产物,被发明的初衷始于人类对绝对真实的追求,而随后的一系列的改良,使人们发现图像作为媒介附带了巨大的传播价值,摄影成为技术革命的宠儿,最终促进了社会的交流与文化的传播。与此同时,随着技术改变人类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变革同样反馈到了摄影当中,当代摄影无不充满着对政治、性别、工业、权利等母题的探讨,这不仅仅体现在精英文化的纯艺术摄影当中,大众化、消费化所造就的当代摄影文化,以“人人即是自媒体”的姿态,参与着此类在传统中仅限于精英阶层的话题讨论。数字信息的背景下,摄影文化所从属的媒介流变,彻底地改变了社会文化的权力结构,使得摄影以消费品的身份,赋予人人参与文化创造的权利。“如今,摄影体现出娱乐化、游戏化和私人化,成为一种没有定义、标准失效的本能活动,成为一种大众交往表达的媒介语言。”[7]

正因如此,当代大众化的摄影文化,包含了个人对社会的图解、消费与价值的重构、权利实践下的政治语义等,其文化的复杂性与包容性,使得其艺术性价值不再被视为首要意义,即使是摄影朝向于纯艺术方向的实践,也接受着大众化变革的影响。英国摄影大师马丁·帕尔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消费文化的思考,在其充满个人主观色彩的摄影作品当中,以强烈的视觉色彩,呈现消费文化下人们生活的原貌;德国摄影师迈克尔·沃夫的镜头被中国香港过于密集的建筑挤满,高度密集的视觉冲击中,夹杂着对城市化过快发展的批判与质疑;德国摄影大师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以镜头极度客观地记录下消费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类也使得自我本身走向了机械的复制,反映了当代人类生活的拥挤与精神的匮乏。

由此可见,摄影艺术于当代虽然朝向两极化发展,但并非背向而驰,纯艺术化的摄影与摄影大众化的发展相辅相成,摄影在成为大众化与消费化的“自娱”工具的同时,将其价值反馈于纯艺术化的表达之中。或者可以真正证明的是,艺术和生活、艺术和时代、艺术和人类,始终都相互依存,无法割裂,并在相互的变革中寻求发展。

猜你喜欢

摄影艺术大众化摄影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论摄影艺术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林玲摄影艺术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习型政党建设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