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连成记忆:对戏曲“非遗”保护和发展现状的思考

2020-12-05吴雨航

影剧新作 2020年3期
关键词:非遗京剧戏曲

吴雨航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传播受到了空前重视,京剧作为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也逐步重建良好的传承环境和发展空间。历史上,京剧艺术的繁荣兴盛,都与“物质类”的人(即演员)、戏(即剧目、文献)、物(即服装、砌末、海报)等密不可分。首先要有“实体类”物质文化遗产做基础,才能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能,否则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故而,京剧史上“第一科班”富连成的“活态”的物质传承和非物质的艺术脉络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极大体现,值得我们进一步保护、研究和挖掘。

1904年,京剧教育家叶春善开办富连成。1935年叶春善逝世后,由其长子叶龙章继任社长,开办至1948年,共存在44年之久,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八科学生计800余名,是京剧史上开办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京剧教育机构。它自上而下完整地延续了清代京剧艺术的菁华而至全民国,活态传承了宫廷“升平署”到民间“精忠庙”的艺术精髓。它先后培育出候喜瑞、马连良、谭富英、叶盛章、叶盛兰、裘盛戎、袁世海、谭元寿等众位开宗立派的京剧大师。富社首任社长叶春善先生所缔造的“不为发家致富,只为梨园传道”的“富连成精神”,现已经成为梨园界的精神图腾。富连成所培养的800余名毕业生,广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是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后近百年间,京剧生存、发展、传播的骨干力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京剧在台湾的发展普及,富连成弟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搭建两岸共同文化纽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真正实现了叶春善先生当年的那句“全国戏曲班社没有我富连成的人,就开不了锣”的誓言。

富连成独特的人才培养、精湛的舞台演出、海量的藏戏曲文献以及极具价值的戏曲评论等等,时至今日仍旧影响着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在中华世纪坛前“中华五千年历史大事记”的甬道上,公元1904年年度事记中铭刻着“喜(富)连成科班成立”字样。

富连成所培养的一代代艺术家和所留存至今的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都是有形的文化遗产,而正是这些有形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数百年来一直传承、推动、存续着我国戏曲事业这一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富连成已经不再是一所戏曲教育机构,它早已承载了百余年来我国戏曲艺术的灵魂,富连成以它最独特、最完整、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艺术造诣成为当今每一个华夏儿女所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富连成作为京剧大厦最大的一块基石,不仅在科班规范、人才培养制度方面泽被深远,培养出的学员对京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影响不仅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也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人才培养和京剧艺术的发展。虽然富连成仅存四十余年的历史,但是自清代同光年间以后,京剧界的名家、名班社、名科班都与富连成都有着各种渊源关系。富连成创办于清末,兴盛于民国,而其艺术血脉在新中国建立后蓬勃发展,能够成批量地为中国京剧培养出近百位艺术大师和名家,绝非偶然现象。

富连成的辉煌时代已过去近一个世纪,其影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201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富连成研究中心,并于同年召开了首届“富连成戏曲国际学术论坛”,在海内外引起了高度关注。2019年该中心又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富连成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9ZD09),以演剧、文献、教育、剧本、传播等五个维度系统探究富连成对于中国戏曲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该中心计划建构富连成研究系统工程,挖掘整理富连成历史文献和教育模式,出版的《富连成画传》《富连成藏戏曲文献汇刊》是目前最完整、最翔实的富连成历史文献集和剧本集,是弥补京剧研究空白的大部头著作,在海内外均获得了极佳反响。在此基础上,央视和凤凰卫视合作推出的大型纪录片《富连成》即将制作完成,富连成网站、富连成微信公众号已经上线运营,“富连成戏曲博物馆”也已在积极筹建中。这不仅为构建京剧完整、综合的表演和理论体系,并将其纳入世界戏剧理论体系中做准备,更为将“富连成”申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奠定基础。

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富连成班社的延续、到底是什么模式培养出一大批为京剧事业开宗立派的艺术家?富连成缔造者叶春善先生执掌富连成戏曲学校时年29岁,而二任社长叶龙章先生也是在29岁之时毅然脱下戎装,接掌了富连成戏曲学校的班主之位,叶家两代人的呕心沥血,铸就了富连成戏曲学校在京剧史上的辉煌成就,一句“不为升官发财”,忠厚本分中耗尽了毕生的心血;一句“传留后代香烟”,笃定平凡中夯实了中国京剧的百年基业;一句“为祖师爷传道”,朴实无华中却蕴含了震烁古今的能量,更是把京剧人传道、布道、殉道的无畏精神铭刻成叶家子弟的传承基因。他们这代人没有在利益面前折过腰,没在财色上动过一点念头,不惜搭进所有精力,耗尽一生心血。富连成戏曲学校从创业的筚路蓝缕,到办学过程中的苦心孤诣,到历尽艰辛时的执著坚守,为戏曲艺术传承、传道、传播,靠的就是可歌可泣的“不为发家致富,只为祖师爷传道”的精神。富连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靠的就是这股“富连成精神”,这种精神对于艺术继承者的强大的影响力,其核心就在于富连成历任领导者及教师团队对于“为祖师爷传道”这一使命的极高的忠诚度和责任感。

笔者认为将富连成的历史尽可能地追本溯源,不仅仅是研究一个科班的兴衰史,还是对富连成和其荣辱与共的京剧艺术发展史的瞻仰、研究和梳理,这关乎京剧艺术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赓续,从中还可以折射出晚清至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命脉。然而时至今日,京剧虽然剧目遗产众多,但常演剧目寥寥,深深陷入了剧目危机。因此,着手整理那些在京剧舞台上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剧目,为京剧舞台真正注入剧目活水,已成为京剧振兴的关键!离开了这些,京剧的创新可以说就如空中楼阁,不接地气。

作为戏曲人,对于更好地推动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促进戏曲事业的繁荣发展,我们肩负着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基于上文中总结的富连成京剧艺术的教育和传承经验,笔者有的放矢,针对我国目前戏曲“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现状谈几点个人思考与建议:

一、地方剧种缺乏个性

近年来各地方剧种纷纷主动向京、昆等大剧种“看齐”,用京、昆的所谓“规范”“严谨”“美”来改造自己,使原本生动鲜活、富有地域色彩、充满辨识度的地方特色剧种,成了“转基因”和“假古董”,失去了地方剧种最具地方特色的“唱念做打”和最具符号化的“手眼身法”。很多新编大戏聘请话剧、影视导演执导,看似是借了所谓“戏剧性”之光,实是泯灭了传统戏曲艺术的本体意识。两者叠加,就出现了“地方戏曲京剧化,京剧话剧化”的怪现象。美其名曰,还说是“传统艺术的现代化、时尚化”。这些问题的出现绝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人的思想、意识、观念问题,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问题,对于戏曲本体的尊重问题,对于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国粹”的理解问题。

二、违背规律盲目创新

当今国家大力提倡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几代京剧人为此付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艰辛的努力,但是长期以来事倍功半,经典作品鲜有出现。本世纪初创排的现代京剧《华子良》,在京剧程式化特征展现当今生活动作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突破,为戏曲现代戏“新程式”创作带来了重要的借鉴意义。而前些年创排的某些现代戏曲,虽然名主创、名演员云集,却没有在戏曲本体上做更多的开掘,没有充分发挥唱、念、做、打的传统技艺,因而在看点和亮点上都有所欠缺。

我们知道,京剧不是有了好题材就能出好戏的,那些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非物质”的手法与心法,才是京剧魅力的核心内涵。戏曲艺术擅长“四两拨千斤”,用“小题大做”的形式“窥见”宏大历史。在笔者看来“小故事、大主题”是较为适合戏曲舞台艺术创作的有效手段。不论是传统戏、样板戏,还是经典的新编历史剧,大多都不是以“故事性”为主要追求,往往通过一个小事件作为切入点,从而推动事件发展。因此无论是传统题材还是现代题材,都要立足于京剧本体,立足于戏曲程式化表演的艺术规律进行。盲目的创新、违背规矩的突破、不切实际的改良,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三、发挥文物遗产生命力

习近平主席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4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宫廷戏曲研究所,旨在对故宫所藏三万五千余件戏曲文物进行系统研究,一批批的青年学者正努力地“在故宫修戏曲”,以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盘活”宫廷戏曲的文化价值。

今年是徽班进京230周年和故宫建成600周年。虽然疫情当前,但应在这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上把握机遇,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以论坛、展览、演出三位一体的方式开展“宫廷戏曲系列产学研活动”。首先以“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态度,恢复宫廷戏曲演出,用看得见的百年“畅音阁戏台”重现当年的戏曲演出形态并更好地传承戏曲创作的古典构剧法,利用宫廷戏楼结构,复活当年宫廷戏剧目,立体式地再现百年之后戏楼上仍然能够感受到的鲜活时尚。其次,举办线上宫廷戏曲展览。旨在陈列戏曲文物,回顾徽班进京到京剧发展历程,展示精彩图文,彰显京剧艺术成就,营造京剧艺术特色气息,通过互联网沉浸互动体验,体现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第三,以故宫研究院宫廷戏曲研究所为依托,邀请来自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及海外各方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人士召开“宫廷戏曲研究论坛”,以专题形式进行讨论,并征集专家论文,集结出版。

综上所述,尊重本体、敬畏传统、开阔思路、找寻规律,科学创新是现阶段推动戏曲繁荣发展的有效手段;挖掘整理本体技艺、恢复激活文化基因,是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让我们携手努力,以230年前徽班进京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包容和创新精神,共同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再做贡献,进一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所指出的 “当今文艺创作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真正让先贤们代代传续下来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传出去,见证历史、启迪后人。通过“富连成记忆”对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戏曲发展现状的反思为突破口,研究出一套“让遗产活起来”的戏曲艺术现代传播方式,用实际行动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树立文化自信,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非遗京剧戏曲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