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名伶 德艺双馨
——深切缅怀潘凤霞先生

2020-12-05陈汝陶

影剧新作 2020年3期
关键词:现代戏江西省艺术

陈汝陶

2020年6月14日,著名赣剧表演艺术家、新中国赣剧第一名旦、一级演员潘凤霞先生与世长辞了。她的辞世,带走了赣剧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最为辉煌的一个时代,是赣剧艺术的重大损失。人们深切地缅怀她为赣剧艺术做出的卓越贡献。

潘凤霞原名王凤香,1933年出生在江西省玉山县必姆镇一个赣剧世家,生父王山寿是赣剧演员,在她年仅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11岁时开始从养父——赣剧演员潘金晋学戏,并改姓潘。她早年曾受业于广信班名旦杨桂仙、朱寿山,1951年进入江西省赣剧实验剧团,1953年成为正式组建的江西省赣剧团的一名青年旦角演员。时任江西省文化局长的石凌鹤将其原名潘凤香改为潘凤霞。这一年,潘凤霞及其先生童庆礽联袂主演的新编赣剧《梁祝姻缘》在省城南昌一炮打响,并由此剧确立了她作为新中国赣剧第一名旦的地位。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潘凤霞主演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赣剧新剧目,如被人们称为“三记一行”的《珍珠记》《还魂记》《西厢记》《西域行》,以及《铁肩红心》《江姐》《孟姜女》等等。其中《珍珠记》于1958年由原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黑白电影艺术片,《还魂记》于1960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电影艺术片,这是赣剧历史上仅有的两部搬上银幕的经典剧目。

潘凤霞生就一副好嗓子,不仅嗓音清脆明亮,而且音色甜美、俏丽多姿,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她演唱的赣剧(弹腔)《梁祝姻缘》“书馆夜读”中有一段南词唱腔“耳听得更鼓来山外”。这段嗓音甜美、细腻委婉的唱腔,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60多年过去了,这段精美的唱腔还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赣剧(弋阳腔)《还魂记》中,潘凤霞更是将其独具特色的演唱,发挥得淋漓尽致。1959年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庐山看了她演出的一折《游园惊梦》后,称赞不已。毛泽东主席还给予了“秀美娇甜”四个字的赞誉。

潘凤霞带领的江西省赣剧院一团到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合肥、广州、哈尔滨、长春等地巡演,把一出出经典的赣剧剧目带到全国各地,使原来仅仅流行于赣东北、浙西、闽北一隅的赣剧成为江西的“省剧”,在全国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我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江西省赣剧团(现江西省赣剧院),开始与潘凤霞先生共事。虽然60多年过去了,许多体现她高贵品格的往事仍然让我记忆犹新。

1.1960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准备将赣剧(弋阳腔)《还魂记》拍摄成彩色电影之前,为了使银幕上杜丽娘的形象更加靓丽动人,潘凤霞忍着巨大的痛苦,把原来一口不太整齐的牙齿拔光,全部镶上了假牙。这种为了艺术献身的精神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2.潘凤霞主要应工小旦(闺门旦)和正旦(青衣),但是她在艺术上总是不断地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赣剧中的“驼梁旦”(能胜任任何旦行角色)。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扮演以刀马旦应工的《挡马》中的杨八姐,潘凤霞不顾自己已过而立之年,每天坚持到排练厅苦练毯子功和把子功等。经过刻苦训练,她终于攻下了这个以武功见长的武旦戏。此外,潘凤霞还曾扮演过以彩旦为应工、形象丑陋的现代戏《白毛女》中的黄母。这个角色因扮相奇丑不堪,许多青年演员都不愿意演,生怕会“毁”了自己的形象,而潘凤霞为了艺术却不顾及这些。

3.1964年,江西省赣剧院一团排演由剧作家石凌鹤创作的现代戏《铁肩红心》,由潘凤霞领衔主演。为了塑造好剧中人物的英雄形象,时任一团团长的潘凤霞带领团里主要演员和演奏员,到剧中主角洪青梅的原型——全国劳动模范、抚州金溪县浒湾镇“火箭队”队长丁长华所在的山村里,与丁长华和她的姐妹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半个多月。回到南昌后,主创人员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排练,将新中国女农民改天换地的精神风貌塑造得栩栩如生。同年,这个戏到上海参加华东地区现代戏汇演,得到普通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上海电视台还对该剧演出进行了电视转播,影响颇大。

虽然潘凤霞先生走了,但她在赣剧舞台上塑造的一个个生动形象,将永远留在观众的记忆里;她的优秀品格,将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心里。潘凤霞为赣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必将载入赣剧的史册。

猜你喜欢

现代戏江西省艺术
模拟成真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集 思
考了个大的
“观演”的革命:舞台假定性与戏曲现代戏
闽剧现代戏《生命》首演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