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高腔虽谢幕 赣韵艺声永流芳
——追忆杰出赣剧表演艺术家潘凤霞
2020-12-05蒋国江
蒋国江
2020年6月14日,当代赣剧高腔代表人物、杰出赣剧表演艺术家潘凤霞先生在南昌逝世,享年87岁。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潘凤霞先生演出过一系列经典赣剧剧目,塑造了祝英台、杜丽娘、崔莺莺、 班昭、江姐等许多栩栩如生的赣剧人物形象,被无数赣剧戏迷所追捧,获得共和国开国元勋们多次赞誉和关怀,成为当代赣剧标杆式人物。本文试对这位成就卓越的赣剧表演艺术家的艺术生涯及成就进行回顾与追忆。
幼年贫寒 勤学苦练
潘凤霞,原名王凤香,1933年出生于江西玉山一个梨园世家。其父王山寿是一位广信班的文武花旦和领班,技艺高超。但凤香三岁时,父亲不幸病故,加上兄弟姐妹众多,家境因此每况愈下,其母无法,遂带着子女改嫁一潘姓艺人,并将女儿改姓潘,开始在潘家戏班学戏。[1]
潘凤霞天资聪慧而又勤奋好学,能吃苦,学戏学得非常快,9岁便能够登台演出,十多岁就成为戏班里的当家花旦,成为一位扮相甜美、唱功扎实的广信班新秀。1945年开始,潘凤霞先后在民营“长寿舞台”“长春舞台”“徐老舞台”从艺。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江西的经济、文化事业慢慢复原和振兴,包括赣剧(1950年饶河戏与信河戏合并后命名)在内的江西戏曲事业也恢复发展。1950年,江西省赣剧实验剧团成立,潘凤霞调入剧团任演员。曾与当代赣剧信河派名旦杨桂仙在1952年中南届戏曲会演上联袂演出《白蛇传·断桥》,潘凤霞荣获三等奖,后又出席了1952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戏曲会演大会。这两次进入大城市演出及观摩的经历让潘凤霞开阔了视野,受益非浅,特别是观摩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后,更是十分震撼与赞羡,也坚定了她献身赣剧事业的勇气和决心。
一曲《梁祝》 收获美名
1953年在省城成立了江西省赣剧团,潘凤霞成为了省赣剧团的第一批中青年演员,她也有幸成为省赣成立后排演的第一个大戏《梁祝姻缘》的主角。此剧由石凌鹤、聿人合作新编、高履平团长亲任导演,演绎的是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爱情故事,用通俗而文雅的文南词曲调配唱。
此前已因主演《白蛇传·断桥》崭露头角的潘凤霞,有幸与团内另一位来自江西峡江、话剧演员出身的小生童庆礽分别饰演剧中祝英台与梁山伯。潘凤霞通过观摩中南和全国戏曲会演,已懂得戏曲是以曲为主,应将曲词唱得悦耳动听有情感,因而苦练唱功,嗓音不久变得清亮秀丽,同时在石凌鹤等人的悉心指导下,用心体贴人物。此剧一经上演,便受到省城观众的热烈欢迎,很快便家喻户晓,一曲南词“耳听得更鼓来山外……”让南昌的干部群众争相传唱。后又分赴武汉、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均大获欢迎。1957年4月,《南方日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对赣剧《梁祝姻缘》的上演给予了高度肯定,称其为“越剧《梁祝哀史》后的又一惊人艺术创造”[2]。赣剧也由此在省城南昌站稳了脚跟。通过主演该剧,潘凤霞不仅获得南昌观众的认可与追捧,还使她“接触在导演指导下的排演制度,懂得了突出人物性格的重要性”[3],获益良多,后来她的表演以善于抒发人物内心感情著称,应该发端于此。此外潘凤霞还与主演“梁山伯”的童庆礽因戏结缘,后来成为一对情投意合的赣剧伉俪。
“三记一行” 成就辉煌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潘凤霞先后主演了《珍珠记》《还魂记》《西厢记》《西域行》等一批赣剧高腔剧目以及《铁肩红心》《江姐》《祥林嫂》等赣剧现代戏,其中不少剧目是潘凤霞与其丈夫童庆礽联袂出演的。潘凤霞的戏路很宽,除演闺门旦、泼辣旦、小旦外,偶尔也串演老生、小生、彩旦,且外在条件优越,扮相俊美,唱腔圆润甜脆,喷口有力。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及观摩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潘凤霞自身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尤其以擅长表演赣剧弋阳腔、青阳腔剧目人物著称,成为当代赣剧高腔代表人物。而所主演的《珍珠记》《还魂记》《西厢记》《西域行》(合称“三记一行”)更是成为潘凤霞表演艺术的典范作品,获得了包括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在内的众多人士的赞誉和好评,成为潘凤霞艺术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也是当代赣剧演出史上的高光时刻。
《珍珠记》原系清代弋阳腔“江湖十八本”之一。1956年,江西省文化局局长石凌鹤对其进行整理删修,由22场缩减为12场,保留了原著中的《佳节伤情》《书馆相会》等精彩场次,舍弃原著有损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情节,丰富和突出了奸相温阁的强逼入赘及男女主人公的坚贞爱情。潘凤霞与童庆礽在剧中分饰王金贞与高文举。二人台上台下都是夫妻,配合默契。《别妻赴考》一场,为表现男女主人公如胶似漆、难舍难分之情,采用了抒情色彩浓郁、如诉如泣的【风马儿】套曲,加上优雅婆娑、缱绻翩跹的对舞,颇具感染力。《书馆相会》一场中,王金贞的举帚、甩袖、跪抱等一系列表演纯真质朴、含蓄深情,体现出弋阳腔古朴淳厚的表演特色。1958年4月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摄为戏曲艺术片;1959年5到6月随江西省古典戏曲演出团赴北京汇报演出,得到京城专家及观众的高度认可。
赣剧弋阳腔《还魂记》改编自明代汤显祖的不朽名剧《牡丹亭》(亦称《还魂记》)。1957年,为纪念汤显祖逝世340周年,石凌鹤先生着手改编此剧,将原著前二十五场戏改编为九场戏,集中描写杜丽娘游园惊梦、为情而死而又为情复生的离奇经历。相对《珍珠记》一剧中含蓄内敛之表演,潘凤霞在《还魂记》中的表演是更具个人成熟风格的艺术的创造,尤其是该剧《游园惊梦》一场之【红衲袄】一曲的表演更是堪称经典,鲜明地体现了潘派赣剧唱腔的“美、秀、娇、甜”和表演手法的稳重端庄而又灵气十足,为中国戏曲舞台呈现出一个有别于昆曲人物的、扮相端庄明丽而又朴实大方、性情温婉娴静又不乏坚韧之志的、神韵独具的经典杜丽娘形象。比如当杜丽娘与春香悄悄来到南安府后花园,门一推开,姹紫嫣红、满园春色的大好美景呈现在眼前,令长期生活在沉闷深闺、向来庄重沉稳但又“一生爱好是天然”的杜丽娘喜出望外,不禁发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呀”的感叹。潘凤霞在念出“如许”二字时,音调上扬,以表现丽娘此时激动兴奋的心境和娇俏可爱的少女天性。但她毕竟是个深受礼教熏陶、饱读诗书的大家闺秀,一时无法彻底洒脱率性,也不愿在婢女面前表露过多有损闺阁小姐身份的言行举止,于是收敛心境,复归深沉,将“呀”字轻柔念出。紧接着便凝神聚气、启口轻圆唱出了那首著名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红衲袄】曲牌。潘凤霞充分发挥其嗓音娇甜脆亮的优长,唱得情真意切、深情款款、动人心扉,加上其明丽如画、曼妙多姿、优雅欢快而后又趋于感伤的人物表演,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杜丽娘由赏春到伤春、复由伤春而伤己的心境变化。《还魂记》上演后获得极大成功,潘凤霞的表演得到广泛认可。刘少奇主席在上海观看演出后曾称赞过这出戏的表演唱腔非常优美。1959年,在庐山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期间,毛泽东主席观看了潘凤霞主演的此剧《游园惊梦》一折后,给予了“美秀娇甜”的高度评价。1960年,此剧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电影,向全国发行。1961年,潘凤霞因主演此剧荣获江西青年演员会演表演奖。
赣剧青阳腔《西厢记》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石凌鹤先生根据董解元、王实甫、关汉卿同名原作改编,将全剧分为上、下本,各八场,改编后突出了莺莺反封建的性格,并对《西厢记·赖简》一场张生、莺莺月夜相会做了新的解释。潘凤霞在剧中饰演崔莺莺,童庆礽饰演张君瑞。她的表演贴切地表现出相国千金崔莺莺既含蓄又爽直,既秉礼又多情,既孝顺又刚直,既稚拙娴静又聪慧灵变的复杂人物性格。1961年,由她主演的《西厢记》在庐山为中央领导演出时收获好评,后又到北京演出,同样反响强烈。当时的《光明日报》发表了阮章竞先生的评论文章《遗音三日绕屋梁》,文中对潘凤霞的表演及唱腔大为赞叹。曹禺先生在5月30日的谈心会上向与会者热烈推荐此剧说:“潘凤霞塑造的这个形象,光用少女形容是概念化的,她有特色的细致表演,使你信服,莺莺就是莺莺。”[4]香港《大公报》则发表署名为真汉的文章高度赞扬“石西厢”的艺术成就,并称“演到佳期甜绝处,莺莺今信在南昌”。茅盾先生也写诗称赞潘凤霞的表演,诗云:“辛勤翻案谱青阳,敢与前修论短长。人物满场谁最胜,柔情傲骨一崔娘。”
赣剧弋阳腔《西域行》为石凌鹤先生1959年新编历史剧目。该剧以东汉投笔从戎、出使西域的定远侯班超及著名史学家班昭兄妹为主角。全剧七场,剧叙班超出使西域,兄妹阳关相别,班超深入虎穴,扬威青海湾。班昭巾帼不让须眉,淹通经史,尊大家位列朝班、继父志续修汉书,又于后宫慷慨辨忠奸,大义凛然。大业告成,兄妹皓首重聚。剧中深情讴歌了班氏兄妹丹心为国、彪炳青史的功业。此剧于1962年5月晋京汇报演出,刘少奇、周恩来、陈毅、肖华等中央领导出席观看。潘凤霞在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仪千古、光彩照人的班昭形象,获得领导与专家的广泛认可,沈从文、杨至诚等专家学者留有诗作称赞。周恩来总理看完演出后,还与全团演职员合影。朱德委员长与康克清大姐招待潘凤霞与石凌鹤等人在他家吃饭。[5]来自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令潘凤霞无比激动和自豪,时隔半个世纪后重提此事,老人家仍记忆犹深,眼里噙满激动的泪花。
传承赣剧 不遗余力
因为主演《还魂记》《西厢记》等赣剧名剧,潘凤霞获得了众多殊荣。不仅得到中央领导人“美、秀、娇、甜”的赞誉和关怀,戏剧界还有人将她与北京的评剧大家新凤霞并称为“南北双凤”(一说与新凤霞并称者为黄梅戏名家严凤英)。她还长期担任江西省赣剧团(院)领导职务,历任副院长、副团长、团长、名誉团长及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为推进赣剧艺术生产、培养青年演员做出了贡献。其个人荣获过省“三八”红旗手,1960年、1980年两届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又系中共十二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18年5月,潘凤霞又被评为赣剧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而这个称号也许是老人家晚年最为在意的,因为赣剧是她心心念之并为之奉献了一生的事业。尽管进入耄耋之年,但她依然心怀赣剧,心忧赣剧,并为弘扬和传承赣剧不遗余力。每次有单位或相关部门的领导来看望她,只要谈起赣剧,因年事已高思维迟缓的潘凤霞老人立刻双目炯炯有神,来了兴致,有说有唱,并不忘连声嘱咐要振兴赣剧。2018年7月27日,“潘凤霞艺术馆”在她的家乡玉山正式开馆,86岁高龄的潘凤霞先生亲自从南昌赶去参加开馆仪式,并希望艺术馆的开馆能为弘扬赣剧艺术做出贡献。2019年6月,她又正式收徒福建浦城赣剧团的周晓红。这位可敬的老人,直到垂暮之年,仍旧在为传承赣剧而发挥余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就是潘凤霞,一个生生死死为戏恋,为赣剧艺术奉献了毕生心血的人,一位当代赣剧史上需要浓墨重彩书写的杰出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