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恩施州乡土音乐教材的建设研究
——以学前教育音乐教材为例
2020-12-05段红琼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 段红琼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恩施州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虽是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其历史却源远流长,大小民族千百年来沉淀了无数民族文化精髓,但长期杂居融合下被逐渐汉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各研究团体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挖掘越发呈现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态势,独具特色的土家族音乐逐渐被世人所知。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但并未被地方音乐教育者所重视,以至于受教者对本土音乐缺乏基本了解,文化传承岌岌可危,究其原因,系统教材的缺乏是根本原因,教材建设已成为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首要解决问题。
一、鄂西恩施土家族乡土音乐的背景
土家族主要聚居地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大约五代以后,土家族渐渐形成单一的民族,分布在中原大地和大西南的接合地,也是西南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的连接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过漫长岁月的打磨,土家族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乡土音乐,其中包含了部分楚文化,也兼融了明清文化。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土家人用自身的智慧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本土音乐文化,多如牛毛的山歌、田歌、小调、礼俗歌、号子、摆手歌、儿歌、盘歌、情歌等形式活泼而富有趣味,内容让人回味,人民的生活百态在民歌中被栩栩如生的反应出来,形成了特有的土家精神。
二、乡土音乐教材建设的主要原则
(一)兼具民俗性与思想性
土家音乐文化有民族精髓,亦存在封建糟粕,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一定要实现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去粗存精,避免不良内容的侵入。如封建传统下歌颂男权,贬低女性的《打闹歌》,尽管是善意的揶揄和嘲讽语气,却并不适宜选入教材;但多数民歌都表达了对祖国、民族、家乡、人民的热爱之情,如鹤峰民歌《打倒不平享太平》是红歌民谣,它以炽热的情绪表达了人民对红军的感激之情,是较好的颂歌素材。同时,以号子类劳动歌曲、山歌小调等带有“牛角腔”的风俗歌曲,也极具艺术价值,大量号子类歌曲为五声调联曲体结构,节奏强烈并极具感染力,激昂而高亢的音调表达出土家族劳动人民勤劳、粗狂而勇敢的形象,代表作有咸丰民歌《石工号子》、恩施《船工号子》、巴东的《楚帮船夫号子》等。《摆手歌》是土家族每年“女儿会”的经典必演曲目,它以充满浪漫色彩的想象力,极具史诗般的格局、优美的曲调、洒脱的舞姿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比敬仰之情,诉说了大自然庇护下的土家儿女浪漫爱情之路;《哭嫁歌》是另一种土家民俗歌的代表作,简短而悲切的语调表达了新娘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传统性与时代性相融合
真正的民族音乐,必须要具备传统性特质。《梯玛神歌》历史久远,记述了土家族的起源与繁衍、战争下的顽强、族类迁徙、寻找疆土、落地生根、生产生活等生存之路,通过艺术化的表演如祭祀、解钱、吟唱、摆手舞进行再现,悲壮而又肃然。湖北利川灯歌《种瓜调》自清朝传入民间,当地民众逢年过节都会划龙舟,唱灯歌进行庆祝,歌曲描述了从播瓜种到收获的过程,每月一句,从一月直唱到十月。因其贴近生活,旋律明朗欢快,喜人乐见,通过民间艺人的改编并经过漫长发展,“试探性情歌”《龙船调》便产生了,此曲1983年被选为世界25首民歌之一,成为了享誉国际的民歌代表作,原有灯歌曲调更加丰富化,表演形式亦被予以创新,人物性格更鲜明。《新龙船调》是民歌《龙船调》的进一步发展,生活化的民间歌曲改编成了具有通俗性的大众文艺,词曲格调创新,故事情节更立体完整,表演形式从最初的劳动歌曲——对唱情歌——大型山水实景剧的衍变,不可谓不是时代造就形式。故事情节发展更加富有戏剧性和张力:选瓜、定情、情殇、毒誓、重逢、犯神、冰释、传奇四篇章,是土家民歌的里程碑式之佳作;再加以现代舞美、灯光、配乐,形成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满足了当下大众的审美需求。大型民族风情歌舞剧《毕兹卡》也是集传统与现代性的土家音乐巅峰之作,通过亦歌、亦舞、亦诗、亦剧的艺术形式,展现土家族原始古朴的生活方式,让人领略到原生态土家歌舞的韵味,感受毕兹卡(土家族的自称)儿女勤劳的生活态度、浪漫的爱情故事和豁达的生命观念,以及他们热爱生活、寄望未来的时代心声与灿烂远景。
(三)把握系统性和科学性
利用本土音乐编制教材,除对体裁和内容进行精心筛选外,更要依据教学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找到作品与教学之间的契合点,知识和技能目标都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根据幼儿园艺术教学领域目标,学前教育音乐活动课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具体包括歌唱、打击乐、欣赏、律动和舞蹈课,内容涵盖“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劳动教育、健康卫生、动植物类、自然生活、社会交往”七个维度。每个模块都包括律动、学唱、节奏、欣赏、舞蹈、想象、创编等内容,因此设计教学目标及方法要充分考虑学情,牢牢把握系统性及科学性原则,稳健推进,切忌拔苗助长。如歌唱模块,小班音域应掌控在c1—a1,中班音域c1—b1,大班音域为c1—c2;节奏学习应遵从感知——模仿——动作开发——创编——身体表现的过程。
(四)追求开放性与创造性
幼儿音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创造性教学指导是关键。如何进行过程构建?首先,要创建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性的课堂氛围,音乐游戏则是非常好的引导形式。传统土家民间儿歌游戏能在欢快、自然并富有节奏性的氛围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其次要坚持问题和手段的开放性与创造性,幼儿思维较为直观,问与答能够快速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如《翻豆腐》是非常可爱的问答游戏——问:哪边高?答:这边高。又问:哪边矮?答:这边矮。问:一墩豆腐翻几块,答:翻三块。在语调、节奏渗入幼儿大脑的同时,也融入了方位感、数字思维、肢体协调性、大脑反应能力的训练。儿歌本身具有极大的延伸空间,教师可将其进行拓展教学,打开幼儿思维,如将指定形容词汇“高、矮”换成“长、短”“快、慢”“大、小”“重、轻”……将数字“三块”用“零加三、二加一、五减二、六减三……”等进行代替,游戏模式更加具有挑战性与趣味性,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将得到更大化的激发。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问与答模式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针对性设置:小班适合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角色对调,数字问答会造成思维混乱,中班适合在“高、矮”形容词上进行变化,大班则适合对整首儿歌进行颠覆式改编。土家类似游戏儿歌还有很多,如《抢龙尾》《跳绳歌》《打毽儿》等。创造基于开放,开放为创造做铺垫,只有开放式的引导才能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乡土音乐教材建设之学前教育系列
本土学前音乐教材的建设以土家族民歌为主,根据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目标,将音乐活动课设计为歌唱、打击乐、欣赏、律动和舞蹈模块,本土音乐元素结合现代音乐教学法,秉承在做中学、玩中学的教学理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道德教育系列
曲目:《抓强盗》《教诲歌》《扯谎歌》
选材目的:通过学习带有德育意义的本土童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政治信仰方面的教育,促进其正确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
教学目标:感受2/4拍子律动及强弱规律;掌握二八节奏特点;感受f、p力度。
(二)爱国教育系列
曲目:《打倒不平享太平》《说起穷》《庚子年》
选材目的:通过对历史的吟唱,教会幼儿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会感恩,增强民族自豪感、归属感、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学习土家族语言;感受七言四句、七言六句句子特点;感受单拍子强弱;体会悲切、欢乐、激昂的情绪。
(三)劳动教育系列
曲目:《卖豆腐》《歇憩歌》《栽秧歌》《背猪草》《绣香袋》《推磨》《采茶歌》《石工号子》《拖木抬木号子》《船工号子》《楚帮船夫号子》《放牛歌》《转活路》《打猎歌》《背佬二歌》《催饭歌》
选材目的: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劳动的快乐,学习践行“勤以立志,俭可养德”,培养尊重、爱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感受2/4、4/4拍子的区别;掌握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节奏型;体验土家山歌、田歌、号子等细腻、粗狂、快乐、焦急的情绪。
(四)健康游戏系列
曲目:《翻豆腐》《跳绳歌》《打毽儿》《藏猫猫》《拈中指姆儿》、《点豆、磨豆》《数星星》《老鼠子找猫猫儿》《点点猫》《排排坐》《小飞机》
选材目的:以民间游戏歌形式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目标:通过问与答、静与动感受句子的松与驰、语气变化;培养身体协调性、能动性、节奏感;感受延长拍;在游戏情境中培养模仿能力、运动能力、创造能力。
(五)自然风光、动植物系列
曲目:《扳起指姆数大山》《阿蓬江》《亮火虫》《我和星星打电话》《正月十四拖毛虫》《毛毛雨》《月亮走》《月亮光光》《大月亮、小月亮》
选材目的:培养幼儿观察力及认知能力,感受、热爱大自然;建立家乡情怀和归属感、自豪感。
教学目标:掌握三、四度音程,培养基本音准、节奏能力;在引导中发挥想象力,激发音乐创造能力。
(六)民俗生活系列
曲目:《生活歌》《小娃娃盼过年》《五月端阳包粽子》《龙船过》《哭嫁歌》
选材目的:体验本民族特色,知晓民俗活动的形式及意义,建立仪式感,进而传承民俗文化。
教学目标:掌握五、六度音程;学会规整及不规整节奏型划拍及念读;感受节拍与速度的变化;体会不同节日所传达的情绪及意义。
(七)人际交往系列
曲目:《我要回家去上学》《劝孝歌》《赞屋场》《听见狗儿汪汪叫》《抢龙尾》《拉龙》《盘歌》
选材目的:培养幼儿沟通、互助、合作与分享能力,形成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创设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教学目标:感知不对称句子童谣,体会音调、速度、语气的变化,在情境中学会表现。
(八)歌舞系列
选材目的: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化,感受现当代平台下的文化发展与时代特色,借助多元化信息手段更直观、立体地了解本民族文化,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广泛传播。
曲目:《六口茶》《龙船调》《黄四姐》《摆手歌》《打锣鼓》
教学目标:学唱主题旋律、节奏;明晰表演形式与要素,培养幼儿歌唱能力、节奏能力、舞蹈能力、表演能力、审美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创造力。
结 语
乡土音乐教材的建设必是一项长久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实践工作,需要各专业领域学者共同探索和研究,才会呈现出优秀的民族音乐教材。“以生为本”是教材建设的首要原则,能影响并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作品还需进一步潜入民间不断挖掘。在多如牛毛的作品中层层筛选,舍粗取精,利用教育平台让鄂西土家族乡土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是教育者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