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现状研究
——以重庆市高校为例

2020-12-05苑丁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6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山歌音乐

◎ 苑丁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我国是一个文化璀璨、底蕴厚重、历史发展脉络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历经了历史变迁发展进程中的无数沧海桑田,各个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如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等;也囊括了各民族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如各种神话、音乐、史诗、雕刻、戏曲、皮影、舞蹈、绘画、曲艺、刺绣等民间艺术,以及各种节日、民族体育活动、礼仪等,它们是绚烂的中华文明的共同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能够历经漫长悠久的岁月,历经无数的战火与历史变迁而绵延至今,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从未间断承续下来的古老文明,与民族民间文化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对外来文化不断地进行同化、融合吸收且兼收并蓄息息相关。作为中华民族祖祖辈辈世代相传的精神文化财富,作为当下欲大力发展的我国先进文化内核,作为我们民族在当今世界上屹立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图腾,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核心动力。

民间音乐文化作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丰厚文明成果,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民族民间音乐主要包括各个地域、各个民族流传积淀下来的民间歌曲、各地丰富多彩的戏曲音乐、风格各异的民间器乐音乐等几大种类。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当前,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国内的各种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也受到非常多的外来文化冲击,无数优秀的民间音乐、传统民间文化生存环境恶劣,濒临消失或传承断代,许多陪伴了我们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的民间文化、民族民间音乐面临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危机。加强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已是刻不容缓。当下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就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重塑我们的文化自信。

目前,重庆市设置有音乐表演或音乐学专业的高校主要有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南方翻译学院、重庆理工学院、长江师范学院、涉外商贸学院等等高校。其中,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在所有的高校本科阶段都是以音乐专业的公共通识课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学方式属于传统的理论公共课授课形式;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设置有民族民间音乐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学生主要是从事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论性研究,在其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实际调研与田野采风,并完成论文。实际上,重庆市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现状非常具有代表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是国内高校民族民间音乐专业课程最具代表性、最为普遍的教学状况。

由此可见,目前重庆市的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的理论通识课教学上面。客观地说来,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较为单一、晦涩、枯燥,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在笔者这些年的教学中,不止一次有学生反映民族民间音乐这门课程比较枯燥,听不太懂,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关系不大(笔者在高校主要从事器乐教学工作),与时代脱节等等。这一方面充分反映出目前高校的相当一部分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代表本民族文化菁华的民族民间音乐在思想上缺乏重视,平时也极少接触到民族民间音乐这一领域;另一方面,这种情况反过来也给我们从事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与研究的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需要高校在音乐专业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拓展思路,同时尝试把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结合运用到其他课程中,在新的教学形式下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学习、认知民族民间音乐。

音乐新课标明确提出:高校的音乐教育要结合本土具有地方特色的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音乐课堂教学。近几年,国内高校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并竖立强化各地本土音乐文化学习的教育理念,逐步形成并建立起以当地地域性音乐文化为特色的高校音乐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各高校达成的一个共识。专业院校可以充分结合本地的民间音乐资源、结合自身的师资情况做出积极的专业探索,设立与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相关的特色课程,把当地独具特色的音乐元素纳入教学内容,逐步建立起一系列兼具地域性特色与专业性深度的民间音乐课程体系。

民族民间音乐由于其生存土壤、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对于非从事本专业学习及研究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同时,由于民族民间音乐在当下缺乏商业性推广,主流媒体宣传力度也较为欠缺,加之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审美意趣与当下的音乐时尚潮流存在一定的代沟,同时在大学生中大行其道的流行音乐、网络游戏、手机APP等娱乐方式也进一步挤压了民间音乐的大量空间,这也会导致当代高校大学生们对于优秀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严重缺乏感性的认知与理论的引导。

笔者因参与重庆市相关课题研究,近几年对重庆木洞地区进行了多次深度考察,对当地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的传承现状做了比较详细的走访和调研。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木洞山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及传承现状确实不容乐观。首先是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木洞山歌中的很多歌种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壤逐渐消失了,例如以前在田间除草薅秧时唱的禾籁,现在因机械化的发展已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又如木洞地区与著名的川江号子同根同源的船工号子也因同样的原因面临逐渐消亡;其次,.随着国内城镇化的飞速发展,木洞当地许多青年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外出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去打工,这其中也不乏部分木洞山歌的潜在传承人;第三,当下社会上风靡的现代娱乐方式不断地改变着年轻一代的审美观和娱乐方式,以往逢年过节传唱木洞山歌的传统习俗也被逐渐淡化;最后,木洞山歌传承人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使得非遗传承举步维艰,旧时,木洞山歌传承人如“禾籁头”、“号子头”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而现在随着其社会地位的改变,传承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大大削弱了。

木洞山歌所面临的生存窘境与传承现状在目前重庆地区以及国内的民族民间音乐生存现状里面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相当多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承都面对着同样的危机:民族民间音乐的生存土壤逐渐消失,生存空间因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而变得越来越小,民间音乐生存条件日益恶化,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可喜的是,国家非常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程,在2004年文化部与财政部共同颁布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开设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业,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教学、研究活动。”随后,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又共同发布并实施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开始进行大力保护。所有这些,都为我们重庆地区高校音乐专业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在新视野、新形势下进行多维度发展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理论支撑。

在高校音乐专业中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发展研究与改革,正是针对目前民族民间音乐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它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良好的目标:

1、通过对新视野下高校音乐专业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多维度发展进行研究与改革实践,能够更好地在高校教育层面对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有效的挖掘、保护、传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与改革,让民族民间音乐焕发出时代的活力与崭新面貌,使其艺术生命在新时代得到新的延续。

2、通过丰富民族民间音乐授课内容与授课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使高校学生全方位地不断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间音乐的全面认知和传承意识。

3、通过民族民间音乐以多种形式的传授教学,音乐专业学生在耳闻目濡的熏陶和努力掌握的练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展自身的专业视野,增强对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的把握能力,也反过来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4、通过建立合理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评价体系检验本课程“教”与“学”的成果,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的民间音乐专业内容的掌握。

5、通过各个高校结合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开办地方音乐特色课程及研究项目,会逐步建立起具有鲜明地域性特点,同时又兼具理论专业深度的音乐专业特色课程及研究体系。

我们课题的重要目标就是立足于当下的新视野,努力让重庆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民族民间音乐以多种教学形式走进高校课堂。重庆地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资源,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音乐专业的各种课程教学之中,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潜移默化地熏陶与强化不断延续。由此,能够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更加全面地认知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悠久历史和传承现状,能够深入了解本地区民间音乐中的音乐元素内核与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音乐语汇,熟悉并了解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中传承的众多优秀曲目。

重庆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遗存,如川剧音乐、川江号子、四川清音、巴渝“胖筒筒”调腔系等等,表演形式多样,地域特色浓郁。其中,川剧音乐、川江号子、木洞山歌、石柱土家啰儿调、南溪号子、梁山灯戏、接龙吹打、金桥吹打、梁平癞子锣鼓、酉阳民歌、秀山民歌、酉阳古歌等等都是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重庆地区高校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和创新改革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些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遗存并将之发扬光大,让古老的巴渝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的流光溢彩。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山歌音乐
山歌还要妹起头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山歌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三百山山歌
苗山歌
圣诞音乐路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