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舞蹈电影的理解与研究
2020-12-05张舒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 张舒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一、研究的背景
2019年1月,英国舞蹈艺术电影展映在广州深圳举办,为期10天的展映是在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广州百丽宫影城的天环店和猎德igc店举行,场场满员,一票难求,一时成为岭南艺术界的新闻。
来自英国三大舞团、五位世界级编舞家创作的6部英伦最当红的芭蕾影像中,囊括了英皇驻团的新版《天鹅湖》、经典版《爱丽丝梦游仙境》和《冬天的故事》,英国国家芭蕾舞团获奖作品新版的《吉赛尔》,新冒险舞团呈现的是巡演中的《灰姑娘》。这些原属于英伦舞台上的经典漂洋过海在中国岭南绽放出了异彩。
我曾在英国国立密德萨斯大学攻读舞蹈编导硕士三年,发现在英国学院派舞蹈创作的作品中编导会运用空间和时间变化来完成作品,原来英国广播公司电视频道和英国艺术委员会(Arts Council of England)曾推动和资助了一项“镜头编舞计划”,面向英国全社会展开,所有对电视舞蹈感兴趣的艺术家都有机会参与,并获得资助,这一计划培养了一批具有潜质的舞蹈编导,创作出了一批富有创意的电视舞蹈作品。发挥电影叙事的优势,通过舞蹈肢体语言来说故事,用富有节奏感的蒙太奇剪辑,使舞蹈和电影在审美上完全融合,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种创作模式让我耳目一新,情愫油然而生。
二、认知的过程
在诸种艺术门类中,舞蹈是表现力最高的艺术。比如,在中国传统的诗、礼、乐中,乐排位最高。但乐又可以继续分为诗、乐、舞三部分。舞则在其中占据顶尖位置。这样,舞蹈就是顶尖艺术中的顶尖艺术了,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又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艺术,是一种以肢体语言来进行交流与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舞蹈的“顶尖性”,大抵离不开两个方面的支持:一是这种艺术所可达至的情感强度,二是它独特表现媒介。
在汉代文献《毛诗序》中,有一段重要的谈及诗、乐、舞关系的文字,这对我们理解舞蹈的情感特性有帮助。其中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按照情感的强度,将诗、歌、乐、舞排出了一个逐步递升的序列。
一个舞者,他在舞台上忘情展示身体的魅力。此时的身体,既是他的身体,也是舞蹈借以传达情感的媒介,同时也是艺术的呈现。也就是说,艺术表演者、艺术媒介与艺术作品,这三种在常规艺术中相互分离的元素,在舞蹈艺术中是高度统一的。这种统一是舞蹈最易将人带入艺术狂欢之境的原因,这也是多少艺术家借用多角度、多时空、多技术研究开发表现形式的魅力所在。
英国的习舞者通常把创造力、原创性、想象力看得很重,有时候过于注重表现个体,对继承和整体不太在意,以至于淡化了历史和现有的知识体系。对于爱好者来说,舞蹈更像是他们寻找自我、展示自我、联系社会的一种媒介。由于英国目前已有35所高等教育机构能够提供专业的舞蹈教育,基础广泛,自然水准高、影响广、成就大。舞蹈电影也由于起步早、发展快,也深受青睐,自然就成为了习舞人的膜拜、编创者的标杆、爱好群的范本。
纵观西方不同题材的电影,舞蹈向来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以舞蹈为创作题材的电影也层出不穷,在诸多舞蹈类电影中《黑天鹅》、《舞动人生》和《闪电舞》是其中的佼佼者。舞蹈类电影在奥斯卡颁奖典礼和美国金像奖中曾斩获很多大奖,舞蹈自身的魅力无可置疑,但电影独特的视角也让观众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让舞蹈艺术通过电影的形式传播,让世人很容易感受到舞蹈文化的独有的魅力,这是舞蹈电影对的社会文化的贡献。
我在初期的研习中发现,所谓舞蹈电影就是把舞蹈以电影的手法制成影像作品,由前期现场摄制或录制,到后期电脑软件编辑到数字技术合成。独到之处在于舞蹈编导与影视导演共同创作电影舞蹈,从一开始就为在屏幕上呈现而构思、编舞。这个过程与这种表现方式为编导和教学提供了一个情景化的三维创作平台。编导们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用多种表现方式、多种时空理念来研究分解创作,可以通过影像展示舞台上看不到的细节,通过镜头间的切换表现角色间的互动反应,用蒙太奇来叙事。镜头给了编导别样的舞蹈空间,剧场里的地板变成了海滩、酒吧、学校礼堂甚至田野;在舞台上容易被观众忽视的身体动作细节,例如,眼神、眉毛和手指的动作、脚尖的旋转等,在屏幕上被放大,然后以舞蹈电影艺术化的方式表达或“包装”出来。
一些英国知名艺术家通过“镜头编舞计划”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触碰》(Touched)、《手》(Hands)、《马儿从来不说谎》(Horses Never Lie)和《反转》(Outside In)等等。
《手》用单一的固定镜头表现了双手的动作,通过细腻的手势动作来呈现舞蹈理念。镜头由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的舞者推到他放在膝盖粗布围裙上的双手,通过动作翻转,两只手仿佛变成了两个生命体,时而相互扶持,时而争吵打斗,音乐跌宕起伏,画面充满了戏剧性。
《反转》是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6名残障舞者围坐一圈在传递一口“气”,摄影机在中心跟随舞者运动360度摇摄,让舞者的“气”传递循环,“气”逐渐转化成了“吻”,转化成了爱。地面上呈现出探戈脚印的舞谱,残疾舞者与健全舞者共舞,残疾舞者驾着轮椅在地面上画出彩色的轨迹图案,充满了诗情与画意……
三、研究的价值
要明确一个理念,舞蹈电影不同于电影故事片中剧情舞蹈,在电影中运用舞蹈都是为了电影的品位服务的,在舞蹈表达中运用电影手法是为舞蹈艺术服务的。它是基于舞蹈编排创作的视觉电影效果,涵盖多种电影技巧的创作表现,通过屏幕或视频编辑合成后的舞蹈影像。
在英国不少学院的舞蹈编排人员运用视频技术以电影手法制作舞蹈电影。它可以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和时间拍摄后,通过电脑技术进行修订、编辑、合成。它可以看作是舞蹈和电视在理论和艺术实践领域相互融合的产物。随着越来越先进的电影技术、视频技术、数字技术与舞蹈艺术的嫁接,使得舞蹈动作和运动图像、场景意境与时空理念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发“胶着”。
相比之下,我国的早些年的电影作品多突现综合性的视听艺术,把精彩的舞蹈段落作为增添其视听或故事效果的“看点”、“彩头”。要说舞蹈电影基本上是将一台经典的剧目搬上银幕或屏幕,如《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多以舞蹈的人文内涵来提升影片的文化品位。纵观我国200多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傣族故事片占有不小的比重,而且众多的优秀影片通过五彩缤纷的民族舞蹈营造叙事传情的氛围,优美的民族舞蹈以其观赏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成为了影片文化品位的重彩,通过运用民间舞蹈让人们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特色。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傣族舞蹈承载着傣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生理结构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影片《孔雀公主》、《相约在凤尾竹下》和《傣女情恨》等通过傣族的民族服饰、曼妙身姿和勾踢步等典型元素,以嘎光舞的形式表示了美好的祝福。因为,傣族舞蹈承栽着傣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丰富内容。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看,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这正是西方所或缺的,这正是需要包容互鉴的。
从2019年深圳广州引进英国舞蹈电影展映来看,舞蹈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逐渐被两地喜爱舞蹈艺术的群体接受。鉴于中国舞蹈电影仍处于为形式而传播的发展阶段,我们有理由、有条件借鉴西方的舞蹈电影让中国传统的舞蹈艺术以多维度、多场景、多时空的编排理念提升艺术创新的价值,尤其在舞蹈教学和编导创作中提升表现力、感染力、震撼力大有锦上添花、再上层楼的作用。
四、发展的前景
在英国,欣赏舞蹈电影感到是一种潮流,也让我“身临其境”接触到了最新、最优秀的作品,拓宽了舞蹈艺术的视野,即使是过往的经典依然可焕发出新的光彩。多样的拍摄手法和高超的数字技术往往能带来极佳的视听效果,以至于让观众陶醉其中,迸发出身心的愉悦,随之也提升了观众的欣赏水平。
在我研习的舞蹈编排过程中,学到了一些有助于制作舞蹈电影的技术和方法,也尝试运用了电影语言的方式在舞蹈编排中进行了演练,运用电影的摄制技巧和镜头编辑的手法把舞蹈的形体、动作、技巧、节奏、转承进行了分镜头表达,不同的景别、构图、转换技巧有不同的影像效果,尤其是在舞蹈编排中对意境的表达有很大的超越,对位置、服装、道具、颜色、灯光和音效等的选择更觉得突破了原有的概念。
舞蹈电影是舞蹈和电影的有机结合,舞蹈电影与剧场欣赏舞蹈剧目有不同的特点,这主要源于它们的表现方式的差异。西方早期电影开拓者最先意识到舞蹈是展现神奇力量的理想方式。因为摄影机是整个舞蹈作品的观众,他超越了观众的视野、超越了舞台空间,通过电影语言的编辑突破了三维的概念、突破了观赏时空。而电影语言使得舞蹈局限的肢体表达信息得以展现,来自舞台又突破了舞台,来自舞蹈艺术又提升了艺术的魅力,为表达主题思想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舞蹈编导和教学提供更大的平台,舞蹈电影应是一种全新的综合艺术,对舞蹈创作、欣赏、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今天,对舞蹈电影的研究借鉴可以为中国舞蹈艺术的传承、创新、发展开创一个广阔的平台,吸收西方舞蹈电影表现形式的精华,对大力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对提高舞蹈艺术水平国际化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因此,可以这样认为,舞蹈电影既是舞蹈创作的工具,也是艺术拓展的路径,还是传播交流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