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分析
2020-12-05张孔晋中学院音乐学院
◎ 张孔 (晋中学院音乐学院)
引 言
我国的大多数少数民族以能歌善舞而文明,舞蹈种类繁多表演性强。现代社会的逐渐发展使得人口大范围流动,每座城市中都包含着很多民族,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也逐渐喜爱上了这些各具特色表演性强的民族舞蹈。然而,西方文化的冲击再加上民族舞蹈大部分都是个人传播,民族舞蹈的现状不容乐观,一些甚至濒临消失。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保护传统文化的力度,民族舞蹈受到重视,只有采用合适的方式将民族舞蹈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才能将其发扬光大。
一、我国民间舞蹈概述
民族舞蹈是一种起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语言,以日常生活抽象化为表现形式,逐渐的发展使其成为一门通过不同的姿态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形体艺术。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它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具有世界上唯一一个不间断的文明传承,文化沉淀深厚。而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使得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
民族舞蹈的种类多样,其动作大多小巧细腻,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形式,这一点很大地促进了民族舞蹈的发展。很多民间舞蹈常常运用手帕、鼓等道具来增强其表现性和装饰性。
二、民间舞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也因当今社会竞争的愈加激烈,很多地方都坚持应试教育的观念,对于校内学生的培养着重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常常以德智体美劳为教育方针,实际上大部分的努力都在智的发展,因此在学校内盛行的理念就是全心全意搞好学习,学生们极少有精力放在舞蹈的学习上。同时,因为学生习惯于急于求成,虽然一些学生热衷于民族舞蹈的学习,但是他们却很少能静下心来体会其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对很多人而言民族舞蹈与其他舞蹈而言并没有什么两样,精确连贯地完成一连串动作就是所有的内容了。
(二)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近些年来民族舞蹈的发展愈加顺利,社会各方在这上面的投入也逐渐加大,但是相对于民族舞蹈发展的规模,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师资力量的缺失。民族舞蹈毕竟推广的时间有限,相当一部分老师都是常年教学的老教师,新鲜血液不足,一些地方能够聘请到专业的老师教学,一些地方由其他舞蹈专业的老师代教。这样的情况对学生而言,只能了解到民族舞蹈的皮毛,从小不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后则很难将其作为一生的喜好。
(三)教学体系的不完善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好民族舞蹈自然需要一定的民族舞蹈基础积累。而现实情况经常是这样的,学生学习舞蹈习惯于急功近利,刚跟着老师就要学习完整的舞蹈,教师因为学生和家长的期盼也将教学中心放到舞蹈动作的教学中。简单的对舞蹈动作的练习和讲解,一方面忽略了民族舞蹈其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教科书式的教学也忽略了民族舞蹈其自由的形式。
(四)推广力度不足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如今的信息时代对于处于学生时代的那些孩子而言就是一个大杂烩,他们经常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利于他们自身价值观的形成。很多学生喜欢非主流,喜欢标新立异,却不选择民族舞蹈的原因就在于信息太多,他们甚至不知道民族舞蹈。大部分地区的政府大力提倡的都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民族文化常常束之高阁,寻常百姓接触不到,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弊病。民族舞蹈作为舞蹈的一种,也是需要足够大的舞台来展示,需要足够多的目光来关注,这是其发展和传承下去的动力所在。
三、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教学的策略
(一)创造环境,激发学习热情
如今的社会生活各种信息较差错杂,令人应接不暇。有些人喜欢标新立异,追求非主流,有些人喜欢信息科技,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去接触民族舞蹈。为什么呢?民族舞蹈本身是有些接地气的,对于商业化来说没什么价值,社会人员不会耗费大量精力去做宣传。对于乡村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虽然喜爱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却苦于无处可学。甚至对于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而言,近些年来精通民族舞蹈的人数也在下降。
这就暴露出两方面的缺失:一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宣传不到位,对于像民族舞蹈这样的杰出传统艺术形式,在社会范围内应该广泛传播,比如在传统节日的联欢晚会中亮相,在节日活动中加入民族舞蹈的板块,让民族舞蹈走进广大平民百姓的生活中,意识到民族舞蹈的魅力,只有受人欢迎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学习民族舞蹈。在学校范围内提倡民族舞蹈的教学,毕竟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从小给他们灌输民族舞蹈的知识更加有利于传承下去,要在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中举办专题活动,习惯和兴趣从小就开始培养,而学生们也会受学校的影响喜欢上民族舞蹈。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要进行城市的文化建设必然需要一些基础设施的支撑,像学习民族舞蹈就需要特定的场地来教学。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样重要,现在的城市中商业广场到处都是,却见不到一个文化广场,由此可见一斑。只有基础设施健全,有能力有技艺的人才能开班教学,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在乡村地区应分区域建立文化广场,在繁华的商业街道外留有一片清净的地方。
(二)建立体系完整的民族舞蹈教学机构
民族舞蹈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但是同样因此民族舞蹈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或许一些舞蹈学校中会开设有类似的课程,但终究是少量,可以忽略不计。很多人接触民族舞蹈刚开始都是因为感兴趣,大部分人之前并没有相应的舞蹈基础,因此入门之后反而经常纠结于动作的标准度流畅度等等。吸引人们学习民族舞蹈是一方面,同时民族舞蹈教学的硬件设施是不能够缺少的。
学习舞蹈一定是要有基础的,这对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在打基础的阶段,可以给学生灌输这些民族舞蹈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是的,对于这么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必须保持敬畏。在这方面建议可以设置额外的文化课,这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必修课也是他们学舞的必修课,舞蹈要有深刻的内涵才能触动人心。仅仅会一些简单连贯的动作而不知这些动作从何而来,是无法获得精髓的。民族舞蹈的种类也是比较多的,同时还会使用一些道具,这些在基础阶段就可以供学员选择性学习,注重专而精而不是浅尝辄止。对于传统舞蹈的教学也应由浅及深,循序渐进,这就需要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对他们的舞蹈水平做出评判。一方面,获得认可可以作为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另一方面也能因此清晰得出舞蹈教学的成果。
在教学方面,教学设施应齐备,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开始。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就是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界限,学生在学习生活之余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一些较为浅薄的知识,可重复播放这一点更是能够减少他们的疑问。这些内容在网络中广泛传播也算是扩大了民族舞蹈的影响力。同时,由于民族舞蹈发展状况不够明朗,师资力量难免不足。城市内设立这样完备的学习机构,就能够邀请到一些专家前辈前来定期教学,既能激发学习热情,又保障了教学质量。
(三)对民族舞蹈的教学和传承进行革新
民族舞蹈的种类多样性是其一大特点,然而如此多的种类基础,想要全部继承并发扬光大是不切实际的。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无论是教学场地还是师资力量,都不足以支撑这么多数量的民族舞蹈,必须对其有所取舍。同时,为了保护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可以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
所谓因地制宜,直白地说就是根据不同的地区特色来推广不同种类的民族舞蹈。首先,各个地方的民族舞蹈都具有其地域特色,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但是其他地方的人却并不一定会对其感兴趣,比如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民族舞蹈而言,两个地方的生活习俗差异很大,如果不管不顾混乱教学的话,很难保证教学效果。想要更好地将民族舞蹈传承下去,在不同的地区应鼓励建立不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班。更方便的是,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也更容易找到舞蹈水平较高的老师,在土生土长的环境中也更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化气息较为浓厚的城市,传统民族舞蹈的引入必然会与现在流行的拉丁舞芭蕾舞等相竞争,而人们传统的观念大多是喜欢舶来品,而非土生土长的传统舞蹈。要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就要对民族舞蹈进行革新。首先就是视觉上的感受,当然不是追求华丽,而是要在数量众多的民族舞蹈中精挑细选出一些较为优秀的作品,经由大师的修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环境。民族舞蹈的动作可延展性与其音乐的优美是其一大特点,要想广泛传播,首先只能优中择优,视觉上的美感最能吸引人的眼球。其次是相应的肯定和表演机会。人们学习舞蹈刚开始肯定是因为兴趣和好奇心,然而,要让其长久地坚持下去那就要让民族舞蹈变得“有用”。什么是有用呢?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可,拥有表演的机会,这就是有用最直观的表现,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会痴迷于艺术。义演以及公开演出这些能够让学习者感觉到他们是受人欢迎的,他们的努力是值得的。要放下艺术高高在上的架子,高高在上也并没有什么好处,只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逐渐落伍。
结 语
随着我国大力提倡建立文化强国,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广泛关注,民族舞蹈也是走入了人们的视线。在经济发达的今日,人们同样迫切需要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民族舞蹈的教学和传承也是恰到好处。随着社会各方的努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民族舞蹈也应做好准备了。教学方式的变革要符合时代特色,民族舞蹈的地位要高高举起,门槛要放得很低,要以使民族舞蹈繁荣为目标,以发扬民族舞蹈为准则,在社会范围内,提高民族舞蹈的影响力,融入社会,最后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相信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民族舞蹈也会逐渐兴盛,越来越多的人,不分地域,不分种族,都能切身体会到民族舞蹈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