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卷首语

2020-12-05

文化与传播 2020年5期
关键词:模态气候符号

转眼已是秋收冬藏的季节,新的一期《文化与传播》也带着沉甸甸的收获与各位见面了。本期推出了区域文化与传播、文学文化与传播、新闻传播史研究、新闻传播实务研究、新媒体与网络舆论研究、科学与气候传播研究等六个栏目,既有关于国家、区域形象传播的宏观探讨,又有对一位新闻人物、一个副刊栏目、一则新闻标题细致入微的研究,更有作者聚焦疫情报道中“我”的视角,探寻个体“言说”的新闻价值所在,可谓精彩纷呈。值得注意的是“科学与气候传播研究”栏目的两篇文章将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展现现代中国的空间生产、探讨民族文化符号应用,抛砖引玉,希望未来可以引发更多关于科学传播的研究。

近几年来,关于国家形象、区域形象传播的讨论渐成显学,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深入发掘有关国家、区域形象建立与传播的特质,《区域形象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构建——以2019年福建全球推介片为例》一文就认为该片里的图像、声音、配乐、文字等多种模态形式,设置了不同的隐喻和转喻类型,这种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在语篇构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又根据宣传目的不同模态的元素相互影响,相互推进,将语篇主题更加直观地表达,为向世界立体化地宣传福建正面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

2020年的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在这场战疫斗争中,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的舆论组织、引导作用。什么样的新闻报道才能让人产生共情,从而树立态度、继而行动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疫情报道中“我”视角个体叙事的叙事优势与意义》一文从“我”视角个体叙事的角度切入,分析了29家媒体的335篇疫情报道,认为微观的“我”视角报道展示出了不可替代的叙事优势和意义:对于媒体来说,既可保障疫情期间正常出稿,又实现了喉舌功能,践行了人文关怀,同时可以较好地激发社会共鸣以凝心聚力,达成社会动员的效果;对于个体来说,这种叙事满足“言说”的欲望,个体在“言说”中既能实现“人”的价值,又留下了生动而丰富的关于疫情的记忆,这些记忆是疫情集体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

科学传播是现代社会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广西气候传播科普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符号应用特征》一文运用符号学理论,聚焦于广西典型的气候传播科普作品中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技巧,认为这些作品通过神话传说具象化、传统符号生活化等创作技巧,将科普信息与民族符号相互融合,创作出兼具科学性和民族性的科普内容。同时,当前的广西气候传播科普工作仍存在着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和创新不足的问题,需遵循气候传播的规律,加大对广西民族文化符号的开掘和创新。

猜你喜欢

模态气候符号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学符号,比多少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符号的由来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