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的课堂才美丽

2020-12-05李建梅江苏南通市永兴小学

教书育人 2020年7期
关键词:狂想曲声部旋律

李建梅 (江苏南通市永兴小学)

课程改革的关键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正如陶行知老先生坚持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教学应避免披上华丽的装饰外衣,避免“乱花渐欲迷人眼”。

一、依托学生实际,设计切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输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找到学生的发展区,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蓝色的雅德朗”时,根据学生有的是留守儿童、务工子女,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旋律的音高变化,关注体会正确的发声方法,发声像船鸣声,配上相应的图,让学生去试听不同声部,加上简单的动作,体会高低声部的唱法和音高,再进行高低声部合唱,才能旋律融合,演唱出美妙动听的旋律。学生合唱一两遍也许并不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是真实课堂中该有的状态,但教师耐心、细致地指导,引导学生听辨、感受、运用、协作,一步步引导达到高低声部旋律的融合。这样就有效突破歌曲中分声部合唱的音准难点。分声部旋律练习,不是纯粹地通过看热闹非凡的游戏活动才能突破的,而是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去设计,去下功夫,引导学生形象感受。实现“以学定教,循学而导”,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将教材内容通俗易懂化,更利于学生消化运用。

二、根据教材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兴致勃勃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教师引导学生学唱“小蚂蚁搬米粒”时,巧妙运用简单的动作,并让学生想象小蚂蚁们在干什么,教师适时加上响板,有节奏地向同伴、小组传递信息,孩子饶有兴趣地反复练习巩固,这样,老师引导方便,孩子学起来轻松,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高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应注意引导学生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题材、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编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森林狂想曲”时,在引导学生注意听赏各部分旋律和音效后,让学生思考,这首“森林狂想曲”来源于自然,只要加以相应的音效,将各个主题旋律串联起来,就能演绎生活。进而教师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联想课间十分钟的情景,有下课上课铃声,可以用三角铁来模仿;有课间孩子们的球赛,啦啦队,可以配上孩子们的欢呼呐喊声,哨子声;有串铃,跳绳的声音,学生可以用嘴巴模仿绳子刮起的“呼呼呼”声,用手拍打座椅两侧,模仿绳索击地的“啪啪啪”声。上课铃响了,脚步声响起,师生进教室,开始传来上课之前古诗的朗朗诵读声……用学生常用的音乐道具,再配上相应的声响,就演绎出一首“校园狂想曲”。这是学生最熟悉的情景,只要老师植根孩子的生活,合理利用已有的教学用具,稍加引导,就能演绎出一首生活中的“校园狂想曲”。

三、扎实教师基本功,将课堂“意外”变亮点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真实的课堂,难免会出现一些让人始料未及的“意外”事件,显得不完美。要化解这些意外,将“意外”变亮点,这就得依靠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课堂机智应变能力了。

如教师在教学生学歌曲“跳吧!跳吧!”时,旋律模进和切分节奏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一开始创编了两段旋律,让学生找规律创编,初步了解“旋律模进”。但在学习歌曲旋律的时候,让孩子从歌曲乐谱中发现旋律模进,学生就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了,虽然跟旋律模进游戏有相似的节奏,但有变化,学生就不能及时发现,一度出现冷场或者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教师及时将一开始的旋律模进游戏节奏写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对照歌曲旋律,将歌曲前部分旋律也搬到黑板上来,学生马上就发现了,只要在游戏旋律后面补充一小段,就是歌曲前部分旋律了,通过比较学生就知道歌曲的前半部分就是旋律模进,教师再顺势总结:这种节奏完全相同,句型也一样,将音符整体“搬家”的创作形式就叫旋律模进。这样就很快化解了这首歌曲的重难点。

总之,只有依托学生实际,设计切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扎实教师基本功,将课堂“意外”变亮点,才能还原一个真实淳朴并行之有效的课堂!

猜你喜欢

狂想曲声部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空降战车狂想曲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罗罗布的狂想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给你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