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资本视角下流通业集聚的动态产业效应分析
2020-12-05曾世华左连村教授
曾世华 左连村 教授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850)
问题的提出
在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全球范围分工细化以及信息化应用繁荣的背景下,现代流通业从以往只有商品货物的流通服务逐渐向囊括有形商品、服务及其他无形要素禀赋的全面流通体系转变,同时从相对分隔和独立的流通环境进入社会化大流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流通业依靠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实现产业价值增值和创新发展的效用式微,而具有持续创新和发展特性的知识资本成为新时期流通业发展的关键资源。知识资本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以各种形态存在的知识变为企业经营资本,包括在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过程中所有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投入,比如人力、管理、技能和经验等,相比以劳动力和资金资本而言,知识资本又被称为 “活资本”,不仅具有持续创新及创造性,还能够有效调整企业资源配置,完善企业发展战略布局。因此,在全社会知识资本总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知识资本集聚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性需要进行深度研究。
知识资本作为创新的源头,以往研究普遍偏重于从人力资本这一狭义层面进行解读,忽略了知识资本的内生价值。比如,余东华、王必好(2020)的研究发现,知识资本对技术进步产生负向冲击效用,加剧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与随机性,而人力资本相比知识资本在促进创新实现方面拥有更加平缓的作用。对于流通业而言,传统研究思路普遍将人力资本取代知识资本,认为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本身是一种知识性要素的体现,比如华罗娟(2018)就人力资源结构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重点验证了不同人力资源形态的价值表现。
因此,流通业要实现创新变革以迎合市场需要,需从更加深层次入手。本文应用智力增值系数法从对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层面出发,对知识资本集聚与流通业产业发展进行研究,相关结论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研究假设与方法
(一)研究假设
知识资本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性往往通过微观层面反映,相关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使用过诸如主成分因子分析、计量模型分析等方法。Bontis 验证了知识资本呈现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三个因子,并且发现知识资本对企业经营的实际影响从以上层面体现。知识资本往往具有可持续性和价值增值性,产业内不同企业从知识资本中获取各种价值,如从员工智力财产中获得专利收入、服务收入等将会显著提升企业经营水平。对于流通业而言,知识资本同样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源头,且往往由于知识型人力和企业的知识型治理结构带来了更高的流通效率及服务质量,由此提升了经营绩效,在整个行业层面上来说则能够促进产出,因而具有直接性和持续性。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知识资本促进流通业产业集聚具有直接效应和持续效应。
此外,一些学者还发现知识资本不同组成因素对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不同。比如王玲、孙贺捷(2012)等对我国A 股市场进行跟踪分析,在对多个样本企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知识资本各组成因素对不同产业的绩效影响具有显著差异。由于不同产业对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应用方式和需求不同,同时在实现行业创新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知识结构、顾客素质等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知识资本在对流通业集聚过程中产业动态效应的影响方面也将存在差异。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人力资本促进流通业产业集聚具有直接效应和持续效应。
H3:顾客资本促进流通业产业集聚具有直接效应和持续效应。
H4:结构资本促进流通业产业集聚具有直接效应和持续效应。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智力增值系数法。由于流通业指涉较广,为了将知识资本同流通业集聚发展进行研究,提升研究的可靠性,本文采用智力增值系数法(VAIC)量化流通业智力资本水平,该方法是一种利用企业财务层面数据量化智力资本所创造价值的科学方法,学者Pulic 使用VA 作为行业内知识工作者所创造价值的具体量度,主要以知识投资的价值创造为指标。据此逻辑,得出VAIC 的计算方法:
首先,构建测量企业一定程度的知识资本存量(工作效率和价值创造)体系,基本方程为:VA=HC+SC。定义HCE=VA/HC(人力资本效率),SCE=SC/VA(结构资本效率)。由此得到SCE=1-1/HCE。这代表着由每个员工创造的价值越高,结构资本持有者得到的VA 部分就越高。
当HCE=1 时,企业达到盈亏平衡,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和价值破坏持平,若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1,则VA 无法覆盖薪资和奖金(VA<HC),同时有SCE <0,即价值破坏。若SCE=0,则VA 只可覆盖员工成本(包含薪资、奖金以及劳动必须资源),但无法创造价值。若HCE>1,SCE>0,即存在价值创造的情况。
指标变量及数据来源。笔者参考Firel(2003)有关知识资本的研究,将知识资本定义为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等组成的复合概念,同时引入时间变量t,建构如下研究方程:
表1 指标体系
VAICi,t=HCEi,t+SCEi,t+CCEi,t
其中,VA 为企业年度价值增值,以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中税前利润、工资费用、利息费用三项加总进行计算。HC 为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使用总工资费用计算;SC 为企业的结构资本,根据VAIC 计算方法,该值使用VA-HC 的差计算;CC 为顾客资本,用企业销售费用计算。可以看出,笔者在设计使用智力增值系数法时较传统方法中增加了顾客资本,这是因为当前大众化消费品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消费者开始成为商品价值的共同创造者。Alvin Toffler 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中以发展的眼光对其认同的 “生产消费者” 概念进行描述,即消费者将生产自己消费的东西,顾客在融入企业生产及制造过程中也为企业提供新的生产理念与新的价值增值思路,在这一过程中顾客也成为企业知识资本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开辟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可能性。
在以知识资本作为流通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投入要素的基础上,笔者以流通经济发展水平、流通技术产出水平衡量流通业产出情况,之所以以这两个指标进行衡量,主要是由于相关研究业已证明知识资本能够直接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水平,可以更为直接地看到知识资本集聚对产业发展的价值,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为了更加全面、方便地对样本进行研究,选取国泰安数据库(CSMAR)2014-2018 年共5 年的流通业数据,流通业门类的界定选择国家统计局案例,即包含批发零售业、仓储物流业、住宿酒店业三大行业在内,这三大行业年产出值占流通业总产出的90% 以上,因而从统计学层面可以代表流通业整体发展情况。在建立数据体系时剔除部分误差数据并采用插值法填补不足,最后选取了1033 个观测值,涵盖流通业80% 以上上市公司经营数据。
模型构建。根据上文指标及变量体系,结合本文研究的目的,设立如下计量模型,模型(1)主要用来检验流通业知识资本对其流通经济和流通技术产出水平的影响;模型(2)主要用来检验流通业知识资本对其流通经济和流通技术产出水平的持续性影响,即t+1 年的流通经济和技术产出:
实证分析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使用Eviews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大值为4.19 万亿元,最小值为1.18 万亿元,均值为3.23 万亿元。同时,物流新技术研发投资最大值为0.98 万亿元,最小值为0.77 万亿元,均值为0.48万亿元。新技术收益率均值为13.47%,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23.30% 和9.89%。而单位价值的人力资本(HCE)、结构资本(SCE)、顾客资本(CCE)可分别给企业带来3.73单位、2.98 单位、1.07 单位的价值增值。总体来看,相关数据符合正态分布。
(二)相关分析
表2 数据显示了在显著性水平为1% 的层面上,知识资本各潜变量与流通业集聚的产业效应相关程度,从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三个潜变量系数分别为0.511、0.509、0.573,均大于0.3 小于0.8,因此可测变量之间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回归分析,但是并没有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
(三)知识资本对流通业集聚的动态产业效应影响
本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FE)、随机效应模型及GMM 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参数检验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得到如表3 所示的实证分析结果。从表3 中可以看出,固定效应模型中,调整后的RSquared 值为0.7303,表明知识资本同流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关联。而随机效应模型中调整后的RSquared 值仅为0.4560,虽然显著性下降,但仍有一定的直接关联。从各指标检验结果来看,人力资本、顾客资本对流通经济产出递增具有正向驱动性,且人力资本的驱动性更强,这也验证了此前相关研究的结论。结构资本在样本中无法有效驱动流通经济产出增加,但随机效应模型的结果与此相反,说明在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结构、信息系统结构、企业文化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流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从顾客资本层面来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均验证了其正向驱动流通经济产出增长的直接效应,但从长期来看,这一驱动性持续性不高。
从知识资本对流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来看,人力资本和顾客资本均对其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对流通技术产出具有直接效应,这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本主要表现为高素质、高知识与能力的人才集聚可以带来产业内部创新效率提升,利用技术专利、发明创造提高产业价值层次化、复合化。与此同时,随着企业与顾客价值共创水平的提升,顾客资本对于流通业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亦不断凸显,比如顾客可以为改进流通服务模式提供思路和实现逻辑,从顾客体验角度出发能够帮助流通服务业在迎合顾客需求过程中减少成本投入,提高创新效率。
因此从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所做的假设H1、H2、H3 均得到支持,假设H4 部分得到支持。对于现代流通企业而言,从提升知识资本聚集层面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和技术创新效率具有直接效应和持续效应,但由于流通企业规模和经营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在企业管理文化和制度有效性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沉淀尚未发挥相应价值。
表2 潜变量相关程度
表3 实证检验结果
表4 误差修正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四)误差修正模型与短期波动性分析
通过上文的模型回归分析,已经基本得出知识资本视角下流通业集聚的动态产业效应,为了研究的全面性,应该关注短期内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变动与流通业产出的关系,因此通过长期均衡关系构成误差修正项建立短期模型。将新形成的误差修正项连同其反映的短期波动变量一起构成误差修正模型,如下所示:
Δyt=β0Δxt+γecmt-1+εt
根据面板数据对上述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到如表4 所示的结果。根据表4 可以看出,短期内,知识资本对流通业集聚的动态产出仅在人力资本层面表现出正向效应,而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对流通产业产出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流通业内部知识资本对产业的促进作用需要较长时间周期释放。
结论与启示
随着全球范围内流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流通业现代化发展加速,流通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利用有限的企业资源,不断拓展企业知识资本,形成以知识驱动产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产业发展谱系?本文的研究运用假设检验的思路,结合智力增值系数法完成对知识资本组成的细化并继而完成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知识资本集聚能够通过提升流通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为产业整体发展提供稳定的驱动力,继而促进流通业集聚的产出效应。此外,构成知识资本的人力资本、顾客资本及结构资本对流通业产出的影响各有差异,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和顾客资本对流通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具有直接效应和持续效应,而结构资本对流通业产出具有直接效应,持续效应不明显。可以看出,知识资本对流通业集聚发展情况下的产出效率提升具有积极意义,由于知识资本在促进产业经济规模提升的同时,还通过加深知识资本存量为企业提供持续经营和创新能力,为此企业要正确识别和加强知识资本管理。在这一背景下,流通企业积极引入创新型人才并革新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同时注重与顾客进行互动交流,以提升价值共创水平将能够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据此,本文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流通企业应该重视同高校及科研单位在流通技术创新开发和应用方面的合作。加强信息协同、沟通管理的协同体系建设,一方面,流通企业要不断延展自身行业领域跨度,提高业务体量规模,为更多的技术应用开辟足够空间,在这方面,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创新学习社区,为技术创新落地提供支持,同时企业管理者也要不断加强合作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比如通过扩大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提高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高校等技术合作伙伴要加强技术创新,积极与流通企业建立信息互通、知识共享的合作创新平台,由此实现流通业合作创新成果扩大。
第二,不断创新企业内部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企业文化是孕育知识型经营环境的关键,流通企业作为一种专事商品或服务的流通与交易的基本经济单位,具有服务生产、保证生产和促进生产的作用。在知识资本价值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流通企业要构建知识共享型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内部创新知识和资源的横向流动和分享,成立诸如企业共享型学习组织等加强全体员工对知识学习与分享以创造价值的认知。同时,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价值观,并不断融入企业经营文化中,积极与优质顾客完成信息沟通实现价值共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不断发挥顾客资本对流通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