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清FIB、FDP、D-D和TAT水平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2020-12-05田丰杨家赵徐玮夏睿方诗元
田丰 杨家赵 徐玮 夏睿 方诗元
随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意外事故发生率逐渐增多,创伤性四肢骨折发生率逐渐升高[1]。创伤性四肢骨折发生时,机体处于剧烈应激反应状态,自身骨质破坏,血管壁受损,创伤性炎性因子释放增多,导致凝血-纤溶系统活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风险较高,一旦栓子脱落可能造成肺栓塞,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而大部分创伤性四肢骨折并发DVT时无明显症状,多依据影像学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及Wells 评分,存在一定滞后性[3]。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凝血、纤溶活性因子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已证实D-二聚体(D-dimer,D-D)可预测肺栓塞发生风险,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4-5]。但对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改变及其与预测血栓形成的价值鲜少见系统化报道。本文将对收治的创伤性四肢骨折并DVT 患者凝血、纤溶因子进行检测,并与非DVT、正常人进行对照,以期为创伤性四肢骨折血栓形成预防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集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创伤性四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46 例作为DVT 组,按1∶1 比例选取同期收治创伤性四肢骨折未发生DVT 46 例作为非DVT 组。DVT 组男29 例,女17 例;平均年龄(49.51±10.43)岁;身体质量指数(Boby mass index,BMI)平均(22.71±3.11)kg/m2;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26 例,闭合性骨折20 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0 例,高处坠落12 例,暴力撞击4 例。非DVT 组男30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48.79±11.51)岁;BMI 平均(22.97±3.45)kg/m2;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27 例,闭合性骨折19 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1 例,高处坠落12 例,暴力撞击3 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6 例作为对照组,经体格检查身体健康、无血栓史及抗栓药物服用史。对照组中男28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48.95±10.75)岁;BMI 平均(22.87±3.25)kg/m2。三组性别、年龄、BMI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首次创伤性四肢骨折急诊入院,以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撞击为诱因,经影像学证实四肢骨折;年龄>16 岁;静脉彩超及血管造影证实术前未合并DVT;均采集完整血样;DVT 组术后1~3 d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出现DVT(管腔内存在实质性回声;静脉血栓不能被压瘪;彩超证实血栓处缺乏自主或激惹血流,血流速度减缓)[6];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既往有静脉血管栓塞史;严重心肝肾肺功能障碍;严重脑血管病;原发性凝血、纤溶异常疾病;严重感染;有抗凝药物服用史;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全身恶性肿瘤;病情不稳定或存在大出血者;血管断裂者;孕期、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DVT 组、非DVT 组术前、术后1、3 d 均采集外周空腹肘静脉血5 mL,置于含枸缘酸钠真空管内保存,离心后分离血清,超低温保存待测。对照组体检当日采集外周空腹肘静脉血5 mL。采用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免疫比浊法测定D-D 水平,发灰底物法测定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Ⅲcompounds,TAT)水平,上述参数均上美国BECKMAN COULTER ACL Advance 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仪器配套试剂)测定,严格按试剂、仪器使用标准操作程序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多重对比行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各参数对创伤性四肢骨折血栓形成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凝血、纤溶参数预测血栓形成的价值;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凝血、纤溶参数比较
3 组PT、AP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FDP、D-D、TAT 比较:DVT 组>非DVT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3 组凝血、纤溶参数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parameters among the 3 groups(±s)
表1 3 组凝血、纤溶参数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parameters among the 3 groups(±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非DVT 组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非DVT 组DVT 组F 值P 值46 46 46 FIB(g/L)2.61±0.53 3.45±0.51a 3.99±0.43ab 91.937<0.001 FDP(μg/L)3.79±1.15 19.12±4.77a 35.75±10.23ab 273.904<0.001 D-D(μg/L)229.63±50.14 379.52±66.75a 571.43±115.58ab 199.271<0.001 PT(s)12.14±2.14 12.43±1.98 12.67±2.33 0.698 0.499 APTT(s)26.31±4.45 26.44±4.15 26.57±3.78 0.045 0.956 TAT(μg/L)1.45±0.36 3.15±0.65a 4.87±1.61ab 128.341<0.001
2.2 DVT 组与非DVT 组术前、术后1、3 d 凝血、纤溶参数比较
非DVT 组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各凝血、纤溶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 组术前、术后1、3 d FIB、FDP、D-D、TAT 均高于非DV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DVT 组与非DVT 组术前、术后1、3 d 凝血、纤溶参数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parameters between DVT group and non-DVT group before,1 and 3 days after operation(±s)
表2 DVT 组与非DVT 组术前、术后1、3 d 凝血、纤溶参数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parameters between DVT group and non-DVT group before,1 and 3 days after operation(±s)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与非DVT 组同时间点比较,bP<0.05。
组别非DVT 组(n=46)DVT 组(n=46)时间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前术后1 d术后3 d F 组间P 组间F 时间P 时间F 交互P 交互FIB(g/L)3.45±0.51 3.51±0.67 3.61±0.75 3.99±0.43 4.26±0.76ab 4.98±0.57ab 100.227<0.001 56.983<0.001 47.676<0.001 FDP(μg/L)19.12±4.77 20.26±5.17 21.52±5.96 35.75±10.23 40.14±6.97ab 45.52±12.31ab 152.899<0.001 70.929<0.001 51.874<0.001 D-D(μg/L)379.52±66.75 389.14±75.14 390.25±79.99 571.43±115.58 635.52±69.98ab 695.14±101.45ab 193.724<0.001 83.663<0.001 74.556<0.001 PT(s)12.43±1.98 12.51±2.23 11.99±2.51 12.67±2.33 12.71±2.14 12.58±2.36 0.822 0.442 0.172 0.843 0.202 0.817 APTT(s)26.44±4.15 26.79±4.36 27.11±5.31 26.57±3.78 26.78±4.11 27.17±5.54 0.241 0.787 0.292 0.747 0.298 0.743 TAT(μg/L)3.15±0.65 3.33±0.79 3.31±0.98 4.87±1.61 5.57±1.23ab 5.98±1.45ab 33.895<0.001 20.592<0.001 19.484<0.001
2.3 术前凝血、纤溶参数对创伤性四肢骨折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FIB、FDP、D-D、TAT 均为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栓形成影响因素(P<0.05),其中D-D、TAT 影响最大,其次为FDP、FIB。见表3。
2.4 术前凝血、纤溶参数预测创伤性四肢骨折血栓形成价值分析
FIB、FDP、D-D、TAT 凝血、纤溶指标中D-D 单独预测创伤性四肢骨折血栓形成效能最高,约登指数最大时对应cut-off 为384.10 μg/L,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16,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73.17%、100.00%,其次为FDP、TAT、FIB,四者联合预测效能单独诊断。见表4、图1。
表3 术前凝血、纤溶参数对创伤性四肢骨折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preoperative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parameters on thrombosis in traumatic limb fractures
3 讨论
统计报道,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DVT 发生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7]。本研究发现,创伤性四肢骨折后发生DVT、未发生DVT 及正常人凝血-纤溶指标FIB、FDP、D-D、TAT 存在显著差异,创伤性四肢骨折以上参数较正常人高,而DVT 组上述指标由高于非DVT 组,支撑张峰等[8]观点,提示创伤性四肢骨折后患者血管壁遭到破坏,大量炎症因子释放,凝血-纤溶动态平衡打破,促凝血酶释放,机体血液呈明显高凝状态;且并DVT 患者凝血-纤溶紊乱更严重,促凝血因子浓度更高,引起微小颗粒聚集堵塞血管,造成血栓形成,与DVT 发生及进展密切相关。
表4 术前凝血、纤溶参数预测创伤性四肢骨折血栓形成价值分析Table 4 Value analysis of preoperative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parameters in predicting thrombosis in traumatic limb fractures
图1 术前凝血、纤溶参数预测创伤性四肢骨折血栓形成价值分析Figure 1 Value analysis of preoperative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parameters in predicting thrombosis in traumatic limb fractures
本研结果支撑上述Korte 等[9]提出凝血因子与血栓形成相关的结论,考虑机制为:①FIB 及FDP均与机体凝血功能有关,其浓度上调通常提示凝血、纤溶活性变化,促凝血酶生成增多,血液流速减缓,血栓形成风险高,有更高的DVT 发生可能性;②D-D 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特异性代谢物质,与体内纤维蛋白栓塞密切相关[10];TAT 与凝血酶活性有关,对血液高凝状态敏感度较高,上述浓度上调均预示止凝血、抗凝血动态平衡改变,凝血亢进增强,抗凝血功能减退,有更高的血栓形成风险。故必须重视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明确凝血、纤溶活性因子变化,以预防DVT发生,促进骨折修复。
PT、APTT 均为与凝血功能相关的因子,前者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活性,后者与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活性[11]。汤然钧等[12]调查发现,创伤性骨折患者PT、APTT 均缩短。本研究结果提示创伤性四肢骨折后DVT 形成与内、外源性凝血因子改变无明显关联。此外,本研究结果与Negreva 等[13]结论相同,当D-D>384.10 μg/L时预测DVT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73.17%、100.00%,对诊断DVT 价值较高。但单独诊断敏感度欠缺,故为提高DVT 检出率,本研究发现四者联合诊断(并联)较单独诊断价值更高,可提高敏感度、特异性,因此建议当单独D-D 无法预测DVT 时或对单独诊断存疑患者建议联合FIB、FDP、D-D、TAT筛查,以提高DVT 早期检出率。
综上,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FIB、FDP、D-D、TAT 较正常人高,尤其DVT 患者上述浓度高于非DVT 者,四者均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D-D 预测创伤性四肢骨折后DVT 形成价值最高,四者联合诊断可提高DVT 检出率。但本研究样本数量少,且为回顾性分析,尚存在局限,有待扩充样本量、展开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充实该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