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性家园共育的行动研究
——以一名幼儿的家园互动教育案例为例

2020-12-04福建省南安市第五幼儿园黄小彬

幼儿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共育同伴家园

福建省南安市第五幼儿园 黄小彬

教师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感到无能为力的教育问题,如屡劝不改的幼儿、不可理喻的家长等。遇到感到头痛的教育难题时,教师可以改变思路,走出幼儿园和班级,走进幼儿的家庭、社区,在仔细观察、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家园深度配合,将这些难题在日常生活中分解成家长好消化、幼儿好吸收的教育行动。以下笔者分享的是一个日常性家园共育的教育案例。

一、案例介绍

小蔚,男,5.5周岁,单亲家庭;3岁时父母离异,抚养权在父亲。小蔚平时基本上由奶奶照顾。从小班开始,小蔚就表现得非常内向和胆小,平时很少和班级里的其他幼儿说话,教师问话时他就显得非常紧张。区域游戏时,他经常兴奋地绕着建构区的地垫转圈,但不肯脱鞋进去和同伴一起玩。教师将小蔚参加区域游戏的情况告诉小蔚的奶奶后,奶奶解释说小蔚是因为不会自己穿脱鞋子而不敢参加。中班时,小蔚体质不好,经常请假,教师组织谈话活动时经常出现发呆的现象,基本不参与操作活动。

教师家访时看到小蔚家住在附近“城中村”一幢老式三层楼内,楼房大门紧闭,周边几乎没有现代小区和公共休闲的场所;家里房间很多也很大,但昏暗而空荡,地上摆了五六个恐龙、汽车等男孩子常玩的玩具。教师进去时,小蔚蜷缩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见到教师,愣愣地看了两眼,没打招呼,继续看电视。小蔚的奶奶告诉教师:小蔚父母离婚的那个月,他爷爷去世了,爸爸每天外出工作,要到晚上九点才到家;平时奶奶要料理家务,较少带小蔚出门;他们家附近没有什么同伴可以一起玩,没上学时小蔚在家就看看电视或自己玩摆在地上的那几个玩具;附近有个游乐场,偶尔奶奶会带他在围栏外看里面的小朋友玩闹,但小蔚从来没进去玩过,奶奶认为游乐场里的玩具太脏。

二、原因分析

小蔚在小班阶段,教师就发现他有胆小怯懦的表现,他对教师的接近和介入一直采取躲避的方式,加上平时小蔚的入园与离园多由他大伯顺便接送,又经常请假,因此教师的介入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在家访过程中对小蔚胆小怯懦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除去先天比较胆小谨慎之外,教师分析出以下原因:第一,缺乏自理能力方面的学习和锻炼。小蔚严重缺乏父母的陪伴,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引导、要求和鼓励,导致日常生活上依赖于奶奶“包办式”的抚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幼儿园时面对很多该自己处理的事完全束手无策。第二,长期缺乏与同伴的交流,缺乏应有的交流经验,也无法理解同龄人的情绪、情感、兴趣,因而即使身处人群,内心依然是孤独的。第三,缺乏游戏机会和环境。奶奶过度的呵护使得小蔚自觉地认为家之外的一切活动、环境都可能是危险的,感知的经验非常有限,到哪儿都不敢越雷池一步。第四,难以从家庭里获得积极情绪。奶奶平时生活平淡单调,照顾孙子的能力基本止于三餐吃饱;奶奶爱整齐、怕杂乱,导致小蔚不能随意玩自己的玩具。爸爸很忙,每晚九点才回家,几乎没时间陪小蔚,更无从了解小蔚的情感需求。第五,母爱的缺失。小蔚从小没有和妈妈在一起,几乎没有享受过母亲才能给予的呵护、关心,更没有过跟妈妈撒娇、索求、亲热和被包容的体验,严重缺乏安全感。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小蔚在生活中的积极情绪难以得到满足,因而在入园后经常岀现呆滞、冷漠的表现,对身边的一切不太感兴趣,缺乏幼儿该有的好奇心和激情。

三、家园共育方案与行动

(一)提出共育行动方案

针对小蔚的特殊情况,教师向家长提出以下家园配合策略。

家教建议方面。第一,家长要引起重视并有所行动。教师向小蔚的爸爸指出小蔚当前不良状态的严重性,要求他无论如何每天都要安排时间陪伴小蔚,用心观察和引导小蔚,多与小蔚互动、交谈。第二,家长、教师应帮助小蔚寻找亲密伙伴。教师找到住在小蔚家附近的同班同学小刚,建议双方家长多为他们提供一起玩耍的机会。第三,家长应为小蔚提供参与园外群体活动的机会。教师说服小蔚爸爸尽快购买附近游乐园的年票,说服奶奶经常带小蔚去游乐园玩,学会放手,鼓励小蔚大胆融入群体活动。第四,家长应在家培养小蔚的自理能力。教师请家长配合,耐心督促小蔚学会并坚持完成自己应完成的事情,如穿衣吃饭、收拾玩具等,不能再由奶奶包办代替。第五,家长应注意帮助小蔚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家长要按时送小蔚到园参加晨间户外活动,平时尽量不请假。

在园引导方面。教师开始定期了解家长在家对小蔚的教育,并设计了几条在园的引导策略。第一,捕捉时机,尝试让小蔚开口说话。教师经常有意多和小蔚沟通,如“小蔚,早上好!快去找阿姨和小朋友问好吧!”“刚才和谁玩了?玩什么?怎么玩的?”等等,增加小蔚和教师交流的机会。第二,表扬激励,帮助小蔚改掉懒散的不良习惯。教师及时用语言鼓励、支持小蔚,如“你今天按时上学了,真棒!是小闹钟把你叫醒的吧?”“晚上自己告诉奶奶自己已经可以好好吃饭了!”等。第三,发现小蔚的亮点,让小蔚在被关注中培养自信。如在集体唱歌时,教师有意识地说:“刚才,我看到小蔚开心的表情了,要是歌声也让我听见就更好了,大家一起陪他再唱一遍好不好?”教师平时经常引导小蔚帮阿姨摆椅子、帮同伴分发活动材料,创造机会让他主动与身边人互动。

(二)实施共育行动方案

随后的几个月,教师和保育员专门对小蔚进行了细致观察与及时引导,以下是教师观察到的几个有典型意义的片段及家园同步跟进的策略。

观察片段教师引导家教策略其他幼儿在自主阅读讨论时,小蔚不参与,但会在座位上自言自语,还越讲越开心,脸上有了笑容。用微笑、鼓励的眼神鼓励小蔚继续自娱自乐,有时走近他,希望能听听他在讲些什么,但小蔚发现后就停止说话。教师摸摸他的头缓步离开,不再打扰。建议家长在小蔚回家后与小蔚聊聊:“你今天在幼儿园说了什么有趣的事?教师看见你讲得很高兴呢!”小组拼搭活动开始后,小蔚拿积木搭小房子。教师及时用手机拍下小蔚的作品,在交流分享环节时引导全班幼儿欣赏,表扬、鼓励小蔚的操作。教师将作品发给家长,引导家长用惊喜的态度分享小蔚的成功。画画时,小蔚的纸上不再只是一些无规则的小点点等,已经能画出一两个“蝌蚪人”了。教师“发现了”小蔚的进步,找出他以前的作品让他自己比较:“以前只会画些小点点和小圆圈,今天已经会画可爱的小朋友了,太棒了!”教师引导小蔚知道自己确实进步了,并支持他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哇!你今天会画出更清晰的小朋友了,能不能再给他画上漂亮的头发和鞋子?”小蔚每次绘画有进步时,教师都提示家长,让他们在家中鼓励小蔚再画一幅今天教师表扬的作品,并说说画了什么有趣的事。小蔚和小刚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集体活动开始了,小蔚还跟在小刚后面拍桌子跺脚,闹得停不下来。教师有意拖延了一会儿,让他们多闹一会儿。然后,教师一分为二地“批评”他们,请小刚说说他们刚才为什么这么开心地闹(小刚说他们在玩升旗小鼓手的敲鼓游戏),再让小蔚补充一下为什么玩这个游戏(小蔚说看到大三班在排练,所以也就玩了这个游戏)。教师说:“要上课了,你们还这么闹,肯定是不应该的。但是,要是你们能拍出整齐的节奏,下一次可以考虑让你们担任小鼓手。”两人果然配合着拍了一小段。教师建议别的幼儿下次也可以加入他们的游戏,但是时间一到就得停,不能闹太久。轮到班级负责升旗时,教师专门请小蔚穿上礼服,站在前排的中间。教师把小蔚穿上礼服升旗的照片上传到班级QQ群,引发了全班家长的关注和评论。小蔚愿意回应教师的问候了,还能清楚说“教师早上好”了。随着小蔚和教师互动次数的增加,小蔚问早的声音越来越清晰,表情也越来越自然。每天早上,看到小蔚进来,教师和保育员都会先问早,然后提醒小蔚向另一名教师主动问早。只要是没迟到,放学时教师就会当着家长和小蔚的面表扬小蔚。叮嘱家长要经常带小蔚外出,遇到熟人要引导小蔚有礼貌地打招呼。放寒假的前一周,小蔚自己举手表示要发言了!这是小蔚入园后的第一次主动举手。教师马上把第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了他。小蔚很紧张,声音也非常小。教师把他的回答大声复述了一遍,让其他幼儿也明白他的想法。小蔚满意地点头。教师当场奖励给小蔚一张小奖状,上面写着“奖给:今天最爱发言的小朋友小蔚”。交代家长回家后让小蔚自己把奖状贴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小蔚还是不愿脱下鞋,没有进入有地垫的区域与同伴游戏。小蔚没领到点心时,也不敢向身边的人求助或自己想办法解决。利用轮到小蔚这组的幼儿到有地垫的建构区玩的时机,教师先悄悄提示他去换了易于穿脱的拖鞋,再暗示建构区的小组长过来把小蔚带进去并一起玩。活动结束时,教师看小蔚果然又遇到难题了,就走近了问小蔚:“是不是鞋子穿不上呀?”小蔚有点尴尬地点点头。教师拍拍他的肩膀说:“我来帮助你,你能不能先说:‘老师,帮我穿鞋子好吗?’”小蔚看了看左右,鼓足了勇气,小声跟着教师说了一句。教师帮他穿好了鞋子,又追问一句:“穿好了,你该说句什么呢?”小蔚害羞地说了一句:“谢谢老师!”后来,教师利用小蔚洗手稍慢的特点,故意制造几次他迟来没分到点心的机会,口头引导小蔚学习向教师或小组长开口求助,说出“请你给我一份点心,好吗?”“谢谢你”等,引导他到指定地点自己动手领取点心。请家长给小蔚玩游戏的地方铺上地垫,引导小蔚享受光着脚在地上自由活动的乐趣。督促家长把穿衣穿鞋的事情完全交给小蔚自己处理,要有耐心,不急于催促和包办,只做口头语言上的指导,有进步时应及时肯定和鼓励。

四、小结与推进方向

有明显胆小怯懦表现的小蔚,通过长期的家园共育,在语言表达、与亲密同伴互动、健康情绪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他还明显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与更多同伴交往时还有较大障碍,遇到困难时还是以躲避和等待为主,经常出现茫然或紧张状态。

面对小蔚较为明显的问题,教师拟订的初步方案是:以小蔚目前唯一的同伴小刚为切入口,逐步增加小蔚身边亲密同伴的数量;尽快为小蔚寻找能代替妈妈角色的、关系亲密的人,如姑姑、阿姨、大姐姐等,填补小蔚这方面的情感缺失;建议家长在家里多添置中型建构玩具,多陪小蔚玩;通过低结构材料的建构游戏,培养小蔚的自主意识(自己设计做什么、怎么做等)、自理能力(锻炼拼、插、拔的手部动作,分类整理玩具配件等),并促使他产生分享(与同伴、家人等)的愿望等。

通过以上具体案例,教师在日常工作方面得到以下几点启示:第一,不能见怪不怪。当教师发觉幼儿经常有某些负面表现,而自己的引导效果不理想、工作遇到瓶颈时,要考虑主动联系家长,从专业的角度寻找家庭方面的原因,探究共育策略,不能因日常工作繁忙而麻痹,错过教育时机。第二,力求因小获大。教师应从细节入手,指导家长配合教育行动,使小事情产生大效应。第三,做到将心比心。在家园共育行动中,教师同情、理解幼儿与家长的各种异常,是激发家长找回教育信心的最好态度。教师提出的行动建议应该是日常的、温暖的、可行的。第四,相信花开有时。幼儿在成长的路上出现问题,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引领者,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信心,而且要将这种信心传递给幼儿和家长,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和努力的价值。

猜你喜欢

共育同伴家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寻找失落的家园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寻找失散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