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育实践中家园互动的模式、问题与策略

2020-12-04上海市徐汇区枫林幼儿园乐晴妍

幼儿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家园家庭幼儿园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幼儿园 乐晴妍

家园互动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家园互动是指幼儿园和家庭(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 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1]具体来说,家园互动的对象是幼儿,家庭和幼儿园(教师)双方都是互动的主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并在幼儿园与家庭这两个教育环境中承担着各不相同的责任,所以家、园属于既合作又分工的关系。另外,家园互动的形式是灵活多变的,内容始终要围绕如何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一问题而展开。

家园互动对幼儿发展的显性作用已不言而喻,家园互动的隐性作用也日益凸显。作为保教工作的一部分,良好的家园互动可以使教师及园方收获来自家长对其工作更高的满意度与认可度,收获更多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在实践中,家园互动表现出多种模式的同时,也存在着沟通机制不完善、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本文先分析家园互动的主要模式及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明确良好家园互动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一、家园互动的主要模式

(一)由教师或家长一方为主导的个别互动模式

个别互动模式是由教师或家长一方为主导,对另一方发起的一对一的沟通交流模式。日常教育工作中,当需要与家长深入沟通时,教师在对幼儿情况的了解、教育反馈以及突发事件的沟通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当需要获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时,家长在向教师询问幼儿整体发展水平、发展成果以及获得家庭教育指导建议等沟通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接送交流、家访、电话沟通、家教咨询、网络社交工具私聊、家长约谈等,属于个别互动模式下的具体形式。个别互动模式使家园互动内容更有针对性,能满足家长个别化、个性化需要,但家园同步的工作时间使得互动频次较少,互动时间碎片化。

(二)由园方或班级组织的集体互动模式

集体互动模式是指由园方或者班集体组织的、邀请家长参与各类集体活动的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互动模式。这一模式的具体互动载体包括每学期召开的家长会、各类主题的亲子活动(节日活动)、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讲座等。另外,园方和教师也会把握机会向家长展示园方风采、教育理念、教师教育技能、专业素养以及教育成果等。总体而言,集体互动模式使家园互动更具有直观性、参与性,但高结构的内容安排使得家园互动呈现出不平等性,园方与教师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家长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

(三)以网络为中介的线上线下联动模式

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即家园双方以网络为中介,将线上(网络沟通、通知发布、信息共享)与线下(面对面交流、活动参与)联合起来形成的互动模式。近年来,这一新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到家园互动中。这一模式增加了家园互动的沟通频次,增强了家园互动的灵活性,使家园双方在不需要面对面的情况下就能传递信息。线上线下联动模式使家访、家长会、电话交流等较传统的家园互动模式得到了突破,特别是微信、QQ等工具型家园互动App(手机应用程序)的出现,使得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有了实际的载体,使家园互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具有时效性。不过,如何根据园所与班级家长的实际情况(如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年龄结构等)将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理性地应用到家园互动中,却值得深思。

二、当前家园互动中的主要问题

(一)亲师互动中根源性矛盾解决难度大

家园互动最终落在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家长和教师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又称为亲师矛盾。亲师矛盾是指教师和家长在互动中因为一方或者双方的原因导致的信任瓦解以及情感疏离的现象。[2]亲师矛盾主要表现为观念层面的矛盾和沟通层面的矛盾。观念层面的矛盾主要包括亲师双方在幼儿教育中对自身角色的意识、沟通中双方地位的平等性、所需承担的职责以及幼儿身上产生的教育问题的责任归因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观念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亲师双方教育行为的差异。沟通层面的矛盾则主要体现在亲师双方在家园互动产生矛盾时不当的沟通中,包括沟通不及时、沟通频次低、沟通中语言缺乏技能技巧、态度不真诚、沟通方式缺乏灵活性而降低了互动效果等。之所以会产生亲师矛盾,是因为双方互动受到亲子关系、家长类型、家庭情况、教师情况、幼儿园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见“表1”)。在这些复杂情况的影响下,亲师矛盾呈现出中介性、隐蔽性和多样性的特点,[3]使得家园互动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容易出现不可避免的或观念或行为的矛盾。

表1 家园互动中亲师关系的影响因素

(二)活动缺乏系统性,有效信息传递有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园互动的外延范围还应包括家长与幼儿园、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双向互动。这一互动需要通过由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组织的幼儿集体性活动来实现。一些教师在家园互动开展的过程中,把握了活动的整体流程,却少了对细节部分的周到考虑,如活动前期对家长需求的了解不足、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突发情况缺乏预案、活动内容零散、活动结束后无评价无反馈等,使家长对幼儿园缺乏全面的了解,影响了有效信息的传递。其实,活动缺乏系统性,对园方、教师来说,降低了可操作性和参考意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园互动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三)活动组织形式大于内容,家园互动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在园期间,幼儿园每年都会邀请家长与孩子一同参与各种活动,如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主题活动、节日活动等。一般来说,活动的整体氛围融洽,但其中一些活动在表面上实现了家长和幼儿园在日常或特定日子的沟通互动,却在实际上缺乏对家长的教育性,没有达到提升家长教育能力这一本质目的,出现了活动组织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对于园方来说,由于家园互动活动是对外开放的,需顾及家长对其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所以在活动设计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重心倾向于活动形式的新颖独特、内容的好玩有趣、活动开展地点的拓展以及名师名人的效应,从而忽视了对家长的教育与指导。

三、良好家园互动的基本原则

(一)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标

从幼儿发展需求的角度来看,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幼儿成长所处的微观系统即家庭与幼儿园,这是影响其身心发展的两个主要环境,也是幼儿赖以生活和成长的地方。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的发展情况会影响幼儿今后的成长。从教师和每个家庭的角度来看,促进幼儿发展既是家园互动的终极意义之所在,也是家园双方各自教育职责之所在。如果我们的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脱离了促进幼儿发展这一方向,家园互动将变得毫无意义。所以,良好家园互动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标。

(二)以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为侧重点

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并不是推卸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所承担的责任。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使得这种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教育方法机智灵活。[4]相对于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不可替代性体现为对幼儿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在学前教育起步阶段,家长在肩负起教育的责任与具有教育自觉性的同时,幼儿园也应承担起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以及提升家长育儿能力的责任,包括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家庭教育提出教育建议等。因此,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应是家园互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以家园共同努力与合作为基础

强调家园双方共同的努力与合作,是因为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家园双方都有彼此所没有的教育资源。幼儿教师具有家长所不具备的教育科学性与专业性以及对幼儿行为与心理的观察能力,而家长具备教师所没有的社会性资源。就其资源属性而言,不同家长的不同职业背景、志趣爱好、知识阅历和人生体验等,都可能成为幼儿学习与成长的潜在财富。[5]所以,家园双方是幼儿教育中分工合作、互补统一的“教育共同体”。除此之外,已有研究表明,家园双方对于幼儿教育的看法与观念越一致、双方关系越融洽、相互配合度越高,则对幼儿的发展越有利,反之则越不利。这说明教育观念上的共识、教育行为的统一以及良好的互动沟通与关系维护,是促进家园共同努力与合作的积极因素。

四、形成良好家园互动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为了形成良好的家园互动,教师需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具体包括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与家长沟通能力。首先,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提升是基础。教师应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等,以便观察幼儿并实施适宜的教育,这样才能在家园互动中帮助家长解读幼儿,为家长提出可行的教育建议,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对接,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其次,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提升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教师应改善与家长沟通的态度,解读家长某些话语和行为背后的意图,主动把控事态的发展,采用因人而异的沟通策略,适当把握家长与自己的距离,等等。总之,教师要精通业务,要能为家长排忧解难,解决困扰家长的孩子发展与教育问题。也只有拥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真诚的态度,才能使教师更从容地面对复杂的家园互动。

(二)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

一些幼儿园没有主动从园方角度查找家长积极性不高、主动性较差、参与质量不理想等问题的原因,使得家长被动参与的现象比较普遍。首先,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家长约谈等途径,了解家长需求和教育困惑,如小班的家长注重解决孩子的分离焦虑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中班的家长开始关注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大班的家长则注重幼小衔接,等等。家长的现实困扰与需求可以转化为指导、帮助家长的契机。其次,家长要能积极主动参与幼儿日常活动,就需要在教育思想观念等问题上与幼儿园和教师达成共识。[6]园方和教师可以尝试在家访、家长会、家长讲座、家长开放日、家长志愿者活动中突破教师“一言堂”的传统形式,在活动中增加家长参与的部分,如邀请班级中对幼儿教育重视的家长在家长会中提出自己的育儿建议,在亲子活动后增加家长提问环节,以便家长与教师互相沟通、交换教育观念。组织家长们参与活动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家长育儿能力的过程。

(三)完善家园互动的沟通机制,畅通沟通渠道

完善的沟通机制可以使家园互动渠道更畅通,不仅能提升教师在处理家长工作时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还能让家长感受到幼儿园处理工作事务的水准与幼儿教师极具亲和力的沟通技巧,增加家长对幼儿园的信心与信任。[7]幼儿园要发挥主场功能,建立完善的家园互动沟通机制,从细化深化日常沟通渠道、系统化幼儿园大型活动的互动工作两方面着手,畅通家庭与幼儿园的沟通渠道。

首先,在细化深化日常沟通渠道方面,建议利用新生入园或教师调换班级的契机,完善家访制度,可制订家访记录单、发放调查问卷,对每个家庭进行详细的信息汇总。家长方面的信息包括家庭居住环境、孩子的主要照料者(是父母自己还是老人)、家长类型、家长教育观念、亲子关系等,和幼儿有关的信息包括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性及个体差异等。虽然家访过程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它能让教师在短时间内获得每个家庭的第一手资料,为家园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系统化幼儿园大型活动的互动工作方面,幼儿园要搭建平台,系统设计幼儿园每学月、学期、学年的大型活动,明确活动目标,重视不同年段幼儿的活动内容设计,将新生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大型亲子活动、重要节日活动、家长治园活动等做实做细,真正利用这些活动促进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了解。[8]

(四)结合园部及班级的实际情况,有效运用互联网渠道促进家园互动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家园沟通交流已是必然趋势。要实现良好的家园互动,需改变当前网络教育缺乏有效性的状态,同时挖掘网络优势,让互联网在促进家园互动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首先,面对当前家园互动中App使用盲目无序的状况,教师应该明确App软件只是家园互动沟通的辅助工具,是为了沟通更有效,所以可在众多App中结合自身和幼儿家庭情况,选取最适宜的,避免多个App同时使用,增加家长的负担。其次,幼儿园管理者要进一步挖掘、利用网络优势,将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情况随时公布给家长,通过网络平台将幼儿园课程延伸到家庭。

猜你喜欢

家园家庭幼儿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寻找失落的家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家庭“煮”夫
爱“上”幼儿园
绿家园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