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颈癌腹腔镜术后腹壁穿刺孔转移1例

2020-12-04欧阳振波黄志霞尹倩罗凤军吴嘉雯

妇产与遗传(电子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腹壁肿物盆腔

欧阳振波 黄志霞 尹倩 罗凤军 吴嘉雯

作者单位:510317 广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欧阳振波、黄志霞、罗凤军、吴嘉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尹倩)

病例资料

患者,48 岁,因性交后阴道出血半月于2018年2月22日就诊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检查提示阴道后穹窿消失呈结节状增厚;宫颈肥大,后唇见一直径约6 cm×5 cm×4 cm 的菜花样赘生物,形态不规则,质地糟脆,触血阳性;宫颈质地硬,活动度可;三合诊:直肠粘膜光滑,肠管无狭窄,双侧主骶韧带无增厚、质地软,盆腔未扪及包块,指套无血染;子宫及双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宫颈肿物活检病理示宫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入院诊断宫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ⅡA2 期。查血SCC 17.7 ng/mL;盆腔MRI 示宫颈后唇明显增厚,可见一等T1 稍长T2 软组织信号影,边界欠清,较大层面约52 mm × 45 mm × 41 mm,增强后明显强化;双侧盆腔淋巴结可见稍大淋巴结,较大者位于左侧,约15 mm×10 mm;宫旁及阴道未见明显异常。分别于2018年3月6日及2018年3月29日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卡铂AUC6 静脉化疗。化疗后宫颈肿物基本消失,于2018年4月23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 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提示宫颈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侵犯宫颈纤维肌壁深层(>1/2),间质脉管癌栓易见;右侧盆腔淋巴结见癌转移(1/9);左侧盆腔淋巴结、宫旁及阴道切缘均阴性。于2018年5月24日行术后第一程化疗(方案同术前),化疗后血SCC 降至正常(1.1 ng/mL)。2018 年6月20日开始行术后放疗,具体为瘤床60 Gy/28次/38 天;淋巴引流区50 Gy/28 次/38 天,期间给予顺铂50 mg/周增敏化疗。放疗后于2018 年8 月16日行第二程全身静脉化疗(方案同术前)。

2018 年11 月19 日患者返院复查,除血SCC 4.6 ng/mL 外,妇检、阴道残端TCT、盆腔MRI及腹部超声等均未见明显异常。2019年2月26日患者因发现腹壁肿物2 月、疼痛1 月就诊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查体脐孔上2 cm 原腹腔镜穿刺孔处皮下可以触及一大小约4 cm× 3 cm× 3 cm 的不规则实性肿物,质地硬,边界不清,位置固定,触痛。查血SCC 18.2 ng/mL。全身PET-CT示下腹壁皮下见一个软组织结节,大小约2.5 cm×2.5 cm,放射性摄取增高,SUVmax 为6.51;右侧回盲部、乙状结肠周围见数个结节、肿块,大者约4.2 cm × 2.4 cm,放射性摄取增高,延迟扫描摄取较前轻度增高,延迟前后SUVmax 分别为8.20/8.73;病灶与相邻肠管管壁分界不清;余未见明显异常(图1)。患者签字同意后于2019年3月12日在全麻下行腹式腹壁肿物切除术+升结肠切除术+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盆腔粘连松解术(图2)。手术顺利,术后病理示(腹壁肿物、乙状结肠、升结肠)浸润性/转移性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侵犯乙状结肠壁浆肌层、升结肠壁全层,可见间质脉管癌栓,升结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癌(2/9),肠管各断端切缘均阴性。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给予氟尿嘧啶1 000 mg/m2,d1-4+顺铂70 mg/m2,d1静脉化疗六程。术后第1程化疗后血SCC降至正常。随访至2020年4月未见明显复发征象。

讨 论

术后腹壁穿刺孔转移(port-site metastases,PSM)是指肿瘤组织出现在腹腔镜穿刺孔或其附近的皮下组织内,1978年Dobronte等首次对其进行了描述[1-3]。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术后发生PSM 的确切概率目前尚不明确,报道为1%~2%,且多见于卵巢癌及输卵管癌[4-7]。宫颈癌腹腔镜术后发生的PSM相对少见[8-9],1992年Patsner B等首次报道了1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ⅠB 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在术后3 月发生了PSM[10]。Tjalma WA 等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截至2001年也仅有8例宫颈癌术后PSM的报道[4]。2013年Kim B等在PubMed数据库中也仅检索到了23例宫颈癌相关的PSM[5]。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在295 例行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宫颈癌患者中,仅有1 例发生了PSM(0.3%)[11]。目前国内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

根据是否同时合并其他部位转移,可以将PSM分为非孤立的PSM及孤立的PSM,但多为非孤立的PSM。在Tjalma WA 等总结报道的8 例宫颈癌相关PSM 患者中,就有7 例同时存在穿刺孔以外的其他部位转移[4]。而在Kim B 等总结的23例宫颈癌相关PSM中也仅有6例为孤立的PSM,其余17例同时合并盆腹腔和/或远处转移等[5]。一般PSM多为单个穿刺孔转移,较少者可同时存在多个穿刺孔转移。宫颈癌术后PSM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FIGO 分期,即分期越晚,发生PSM 的概率越高。如在Kim B 等报道的23 例宫颈癌相关PSM中,FIGO分期为ⅠA期至ⅣA期,但其中ⅠB2期及以上者占14例[5]。除常规的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外,仅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的分期手术后也可发生PSM。术中穿刺孔保护袋的使用以及术后放疗并不能完全消除PSM的发生。在Park JY 等回顾分析的14 例发生PSM 的宫颈癌患者中,就有7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仅行了腹腔镜下分期手术,术中并未处理子宫及宫颈肿瘤,4 例术中使用了穿刺孔保护袋,而有3 例发生复发的穿刺孔部位位于术后的放射野内[6]。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至发生PSM 的时间间隔为1~48 月不等,平均约10月[5]。

PSM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存在许多学说。常见的有肿瘤自身的生物学效应、直接创伤污染与种植、血行性播散、气腹的多重效应、CO2的“烟囱效应”、肿瘤细胞的雾化效应、局部免疫反应及手术技术等[2,7,12]。但是遗憾的是,无论哪种学说都不能很好地解释PSM的发生,因此更多的学者认为,PSM的发生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PSM的处理与其类型有关。孤立的PSM的处理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或放疗等。而对于非孤立的PSM的处理应结合患者其他部位的复发情况,进行以放化疗为主的个性化综合治疗[7]。总体来说,PSM 是预后差的标志。Tjalma WA 等总结分析的8 例宫颈癌术后发生PSM 者最终都因病死亡,且大多数在诊断PSM后2年内[4]。Park JY 等回顾分析的14例腹腔镜术后发生PSM的宫颈癌患者,诊断后至死亡的时间为5~44 月,平均12 个月[6]。而Kim B等总结分析的23 例宫颈癌相关PSM 者的因病死亡时间间隔约为20个月[5]。

由于PSM的发生机制不明,因此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但腹腔镜术中“无瘤原则”的严格遵守被认为是有效的可行方案[2-3,7,12]。常用的腹腔镜手术“无瘤原则”有:(1)减少术中Trocar 的反复拔除与重置;(2)术中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3)将肿瘤置于标本袋内从阴道断端取出;(4)缩短手术时间,保持气腹压稳定;(5)术后反复冲洗盆腹腔;(6)术毕排气时应继续保持Trocar 位于原位等[2,7]。此外,术前认真遴选适合行腹腔镜下手术的患者也是减少PSM的关键。

综上所述,尽管宫颈癌腹腔镜术后发生PSM的概率低,但其预后差,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思考。PSM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合适患者的选择以及腹腔镜术中严格遵守“无瘤原则”是预防和减少PSM的关键。

猜你喜欢

腹壁肿物盆腔
腹部手术后腹腔引流管及穿刺孔并发腹壁出血8例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先天性外眦肿物合并眼睑畸形2例
自体阔筋膜移植在复杂腹壁缺损修补术中的研究进展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外阴巨大软纤维瘤1例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盆腔积液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