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职化分层护理模式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急救中的效果分析
2020-12-04陈小娇
陈小娇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福建厦门361022)
作为急诊科急危重症,急性心力衰竭主要由于突发性心功能异常导致心肌收缩能力降低并使得心脏负担加重,心排血量骤然减少而引发,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喘息不止、呼吸困难等,由于病情进展迅速,救治过程中必须分秒必争,以免错失最佳抢救时机造成抢救失败,损害患者生命健康[1]。传统急救护理模式主要表现为护士遵医嘱对患者实施急救,由于护理目标及分工不明确,救治效率较低,救治时间较长,无法保证护理质量和救治效果,因此,寻求一种有效性和安全性更高的护理模式极有必要[2]。本次研究将观察和对比专职化分层护理模式的救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20例在我院急诊接受救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根据心电图检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确诊病情;患者或其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有精神障碍疾病者;患有肥厚型心肌病者;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风湿性瓣膜病者[3]。依照患者应用护理模式不同分成两组,对比组(n=60)包括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 37-84 岁,平均年龄(56.34±4.78)岁,心功能分级如下:Ⅱ级25例、Ⅲ级22例、Ⅳ级13例,干预组(n=60)包括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35-86岁,平均年龄(55.84±4.82)岁,心功能分级如下:Ⅱ级27例、Ⅲ级21例、Ⅳ级12例。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性别等基本资料均存在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比组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建立静脉通路、观察尿量、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在对比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干预组专职分层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成立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挑选工作经验丰富且具有较强工作技能以及工作态度端正的护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并根据其工作年限进行分级:一级护士(技术考核优秀,工作态度端正,工作年限≥6年)、二级护士(考核优秀或者合格,工作态度端正,工作年限≥3年)、三级护士(考核合格,工作年限<3年)。同时进行分组,包括预检分诊组(包括二级护士1名及实习护士若干名)、危重抢救组(一级护士1名、二级护士1名、三级护士2名)与次级抢救组(二级护士1名、三级护士2名)。
(2)明确分工。危重抢救组负责对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进行救治,最大限度地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次级抢救组负责为急性意识模糊、呼吸窘迫等短时间内病情进展迅速患者提供紧急救治。预检分诊组辅助危重抢救组及次级抢救组进行救治工作,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MSE)评估患者精神状态及意识状况,优先为病情危重患者提供救治[4]。
(3)合理分配任务。一级护士配合医师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工作,准确、详细记录救治过程,确保文书书写规范,保证护理质量。二级护士负责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各种检查,并进行各种检验标本的采集工作,向患者交代医嘱,规范患者的治疗行为。三级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常规处理、心电图检查、核对患者用药以及监测生命体征等。
(4)加强专职培训。定期对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成员进行培训,由急诊急救专科护士、护士长、医师等负责进行培训,内容如下:理论知识:急诊护理配合、心肺复苏基础知识、心电图解读、常用急救药物的应用方式和剂量等;专科护理技能:患者接诊及护送、心肺复苏术、洗胃、开放呼吸道以及清创、包扎等;综合能力: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急救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医护人员的配合默契度,增强其病情观察及判断能力[5]。
(5)完善急诊流程。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急症护理质量标准,并对急诊流程进行适当调整,完善急诊制度并确保考核标准的合理性。
1.3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救治成功患者及再次入院患者,并对比两组救治成功率及再次入院率;(2)对比两组急救效率,评估指标包括分诊评估用时、急诊停留用时和急救用时;(3)统计两组心包积液、心肌穿孔、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栓塞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以率表示正态分布计数资料,以±s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应用χ2、t检验符合正态性检验及方差数据资料,应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救治成功率及再次入院率
对比组抢救成功者51例,抢救成功率85%,再次入院者16例,占26.67%,干预组抢救成功者59例,抢救成功率98.33%,再次入院者2例,占3.33%,干预组抢救成功率较对比组高,再次入院率较对比组低,两组抢救成功率与再次入院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急救效率
干预组急救效率明显较对比组高,分诊评估、急诊停留以及急救等各项目用时均短于对比组,两组急救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对比组心包积液、心肌穿孔等并发症总发生率达18.33%,干预组心包积液、心肌穿孔等并发症总发生率达6.67%,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对比两组急救效率(±s,min)
表1 对比两组急救效率(±s,min)
组别对比组干预组t值P值例数(n)60 60分诊评估用时3.63±0.79 0.91±0.64 6.382<0.05急诊停留用时20.16±4.02 9.38±3.48 11.270<0.05急救用时57.48±6.43 39.38±5.94 13.325<0.05
表2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 论
作为临床多发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骤然发病、进展迅速、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及早进行有效救治可大大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术前护理工作对抢救效果可产生直接影响,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需遵医嘱采取抢救措施,病情观察、判断能力及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理能力相对缺乏,抢救效率较低,容易延误抢救流程并影响救治效果[6]。
专职化分层护理模式根据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和考核结果进行分级,规范就诊流程、完善急诊制度并注重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有助于增强其护理技能,可使其病情观察以及判断能力得到增强,能够使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从而可大大提升救治效率以及抢救成功率。
此次研究中,干预组抢救成功率及救治效率均显著高于对比组,再次入院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各项指标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急诊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专职化分层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急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救治效果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