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进行胆囊三角吸引器解剖的效果评价
2020-12-04徐金强李祥
徐金强,李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六四医院 普通外科,吉林 长春 130062)
0 引言
急性胆囊炎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临床给予急性胆囊炎切除手术治疗的历史悠久、技术成熟[1]。随着科技的进展,切除胆囊手术的方法和技术均有进步。在腹腔镜发明和应用之后,腹腔镜手术取代开腹手术在临床上广泛治疗急性胆囊炎。腹腔镜的应用减少了胆囊切除手术的手术伤害[2]。但术中操作关键依旧是解剖胆囊三角。引器解剖胆囊三角是一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操作方法。本文主要探讨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集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标准:1)急性胆囊炎。2)自愿参与研究。3)无免疫疾病。4)无智力障碍、精神疾病,可正常沟通。5)无手术禁忌证。6)病程≤3d。共收集研究对象110例。在尊重患者意见及根据平均分配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55例对照组和55例观察组。对照组女32例,男23例,20~75岁,平均(42.62±3.71)岁;合并上腹部手术史4例。观察组女31例,男24例,21~73岁,平均(42.13±3.68)岁;合并上腹部手术史3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术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根据具体情况采取3孔法或4孔法建立气腹和操作孔。分离粘连组织。穿刺胆囊底部予以减压。将胆囊壶腹部提起,暴露胆囊三角。对照组用超声刀切开胆囊前后三角浆膜层。对污染术野的渗出液,给予纱布条蘸净处理。必要时可再取一孔加用吸引器吸净渗出液。对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实施夹闭,然后用超声刀切断。取出胆囊,根据需要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观察组主要使用吸引器解剖胆囊三角。对疏松结缔组织用吸引器头钝性分离。对渗出液,用吸引器连接负压和冲洗液装置吸引清除,并辅以冲洗液冲洗,清理术区。对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实施夹闭,然后切断。取出胆囊,根据需要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内容包括术中腹壁操作孔数量、解剖胆囊三角时间、胆管损伤、胆汁漏、术中出血量、转开腹手术、腹腔引流、术后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腹腔残余感染等数据,并给予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在腹壁操作孔数量、解剖胆囊三角时间、胆管损伤率、胆汁漏发生率方面,两组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为P<0.05。在术中出血量、转开腹手术率、腹腔引流率、术后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腹腔残余感染率方面,两组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为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是感染性急腹症,病因以胆囊管发生梗阻和细菌感染为主。不及时治疗对胆囊内压力影响较大,可引起囊壁血液循环障碍,加重病情,导致胆囊穿孔。临床前期症状表现有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寒战等,病情发展后,后期临床症状为肝门淋巴结肿大、黄疸、胆囊肿大、呼吸加快,血压下降。单纯急性胆囊炎的部分患者可通过禁食、抗感染、输液等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3]。但大部分需实施手术治疗。近年来,胆囊切除术的手术设备、手术器械和外科技术也在逐渐进步。腹腔镜的应用使胆囊切除术得到了明显的进步,有效减少了手术伤害。但急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周围组织易粘连,解剖操作困难。解剖不当可引发胆管损伤、大出血、胆汁漏等并发症[4]。
胆囊三角是胆囊管、肝总管及肝脏脏面组成的三角形区域[5]。胆囊切除手术后因胆囊管处理不当而发生结石性残株胆囊炎的患者有0.6%[6]。解剖胆囊三角的器械主要有吸引器、超声刀、电凝钩等。超声刀和电凝钩解剖胆囊三角时锐性分离组织,术中术区的渗出液会污染视野,无法在清晰的条件下解剖胆囊三角。即使使用纱布蘸净渗出液,也会在进行下一步操作前有血液等再次渗出。临床在使用超声刀解剖胆囊三角的胆囊切除术时,通常需要以四孔法手术,以便及时清理渗出液。而吸引器及剖胆囊三角时钝性分离组织,且无电热传导效应。吸引器既能吸引渗出液、又能推剥组织,随时保持术野清晰,在解剖胆囊三角时操作准确。但在使用吸引器解剖胆囊三角时也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才能顺利完成手术。实施推剥操作时为避免伤及血管及胆囊管应保持方向水平。在实施吸引操作时应根据渗出液情况及时对负压进行调整,以便获得良好的术野。在使用吸引器解剖胆囊三角的过程中也要适当使用超声刀或电凝钩,以便切断纤维条索和细小的管道。钝性分离组织的过程中,应适当掌握解剖力度,防止胆囊管断裂。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则根据患者的需要确定。如患者术区污染、渗出液多、胆囊管处理不满意,则应放置引流管。
综上所述,急性胆囊炎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进行胆囊三角吸引器解剖在减少手术创伤、预防并发症方面可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