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讨

2020-12-04李芳清刘淑娟曹小红马建国

关键词:分析化学思政大学生

李芳清,刘淑娟,曹小红,马建国

(东华理工大学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自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新的一轮教育教学的改革大潮,纷纷探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新路径。“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成效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以及科研思维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在高校教育全面改革的背景之下,“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开设时间较早的基础课程,有必要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理念。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分析化学”课程同时肩负起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全面落实。

1 明确“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要想将思政育人理念很好地融入到“分析化学”这门课程当中,必须事先为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全面融合,避免走进为体现“课程思政”而生搬硬套的教学误区当中。在“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相当多的专业知识点,而制订“分析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分析化学”的课堂教学时间,将那些蕴藏在专业知识当中的“思政元素”提炼出来,再通过教师的专业化讲解与引导重新回归到教学过程当中,以此来实现专业学科教学与价值观教育的相互融合,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协同效应,构建起一种“全学科育人”的整体格局。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在实施“分析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事先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当中找到能够与思政相互契合的“触点”。之后,再以此“触点”为切入点,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顺利导入相关教学内容,这样就避免了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等现象的发生,以一种“润物无声”地方式推动“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具体地说,在“分析化学”中引进思政教育主要是希望达成以下三个目标:第一,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融合。通过“分析化学”各项专业知识的讲解,学生必然可以获得知识的积累与提升。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要在内心当中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为自己制订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1];第二,有效利用案例开展教学。教师要善于发掘“分析化学”与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契合点,通过一些鲜活的事例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例如,在针对“络合滴定”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引用分析化学实验“自来水硬度的测定”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日常生活饮用水进行检验,这样即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知,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理解、领悟、认同并践行一个“环境人”的责任与使命。第三,实现价值观的重新提炼。凡事都是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唯有以正确的人生观去面对自己的学业和今后的人生道路,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人才。

2 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策略研究

2.1 明确授课过程中的要点

“分析化学”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严谨性、钻研程度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对此,教师不妨以“课程思政”作为切入点,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入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不畏艰难、追求真理、苦心专研最终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学案例。以“酸碱理论”为例,波义尔是最早提出“酸碱”概念的人,之后又分别由阿累尼乌斯提出了酸碱电离理论,布朗施特提出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提出酸碱电子理论……从酸碱理论形成到发展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任何一项理论学说的建立离不开众多专业人士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通过这样的故事可以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到激励与鼓舞,从而形成一种严于律己、勇于克服困难的治学作风和学习态度,为大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做好铺垫。

2.2 找准思政教育的融入点

首先,要按照思政教育目标对“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囊括所有“分析化学”所要传授的基本知识点以外,还要将思政的教学内容引入到课程体系当中,推进“课程思政”在大学“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全面开展;其次,教师要深度挖掘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当中的思政内涵,在此基础上,广泛涉猎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课外教学资源,构建起更加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比如,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给学生们讲解一下改革开放几十年间我国的分析化学在矿产开发、能源开发与利用、半导体、原子能、农作物增产增收、农田污染、农药降解、环境保护,甚至在胰岛素的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结构分析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在国际上都取得了哪些荣誉。通过这些事件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欲望的全面提升。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内外形势,与学生一起探讨“分析化学”这一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立志为国家发展贡献个人力量。

2.3 采用多元化授课形式

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涌现出诸如情景教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一系列新型教学形式。这些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既增添了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趣味性,还有效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课堂答疑、线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思想动向[2]。对于那些存在思想误区的学生,教师要巧妙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和影响学生,比如旁征博引一些思政育人的典型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获得一个积极阳光的心态[3]。最后,大学“分析化学”老师凡事都要做到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优先提高自己的师德与素养,力争成为学生的榜样,用正确的思想来引领学生,使其更快更好地成才成人[4]。

2.4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要想在大学“分析化学”课程中切实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教师要善于利用考核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学习热情。首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察觉学生的些许进步,结合学生的上课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因素形成一个考评分数,再将该分数与期末考核卷面分数相结合,得到该名学生本学期最终的评价结果。另外,在试题当中可以提出一些带有思政元素的开放式题目, 着重考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以及在面对是非时是否具备足够的判断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从根本上加强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加强自我管理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和思想觉悟的提升,从而全面实现“分析化学”与“课程思政”相互渗透。

3 结语

在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而言,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之后再从授课要点、教学融入点、授课形式、评价体系这几个方面对“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全方位的探究,力争探索出一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之路。通过教学实践结果证明,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从而对其思想观念的最终确立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5]。

猜你喜欢

分析化学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分析化学》公布2019-2020年度优秀编委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第一届中国青年分析化学家奖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关于申请“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