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探析

2020-12-04李晓妍

关键词:自然界共生人类

李晓妍,姜 韦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关系着全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经济发展,为了维护人类世代的利益,必须合理地管理和保护地球资源。面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环境就是民生”[1],强调了保护自然环境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可见,改善自然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关系,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意蕴

人与自然共同存在于整个地球,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存基础,人既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自然环境的塑造者,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紧密联系的整体。要实现整体之和的最大化,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1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就自然内部(包括人的自然属性)而言,万物生而平等。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看来,万物起源相同,人和自然都起源于“道”,这里的“道”可以认为是一种本性,不局限于人的本性,可以扩展到万物的本性[2]。本性随着事物本身的产生而产生,是一种自然属性,本身是没有高低之分,因此世间万物就可以在平等中和谐发展。庄子在《齐物论》中指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3],认为世间万物不仅起源是相同的,而且归宿都是相同的,强调天地、万物、我“并生”,即共同存在,且天地、万物与我最终会“为一”即合而为一。

就人与自然而言,要实现和谐共生。其一,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变化的,而人是有思想、有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能够认识和把握规律,进而利用规律以改善生活、促进生产。儒家认为“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提倡人类社会活动必须尊重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在不同的时令,做不同的事情,依“四时”的规律以行农耕之事,“百物”即世间万物才能不断发展。只有顺应天时,“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才能达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状态。其二,人与自然在性质上有区别。因为人有“仁义之性”和“性命之理”,这里的“仁义”和“性命”是人所特有的情感、意识和能动作用,这也是人能够逐渐地探索自然、把握规律的缘由。例如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4],突出了人对“天命”即自然规律的认识并且用之于生活和生产过程中。那么,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就可以依靠自身的认知和劳动获取自然资源并对自然界加以改造,以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生产的条件和环境。

就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而言,只有在自然界、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稳定的基础上,社会关系才能发展。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儒家一直提倡“仁爱”,用“仁义礼智信”来倡导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仁心”博爱天下,用人的情感对待一切事物促进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美好。尤其是从上要求“以德治国”——广施“德”于民、于万物,从下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提高自身修养的方式使得家、国、天下都能实现“太平”,也就是利用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天人合一”的愿景。

1.2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

从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来看,人是从自然界衍化而来的,是自然界的产物,在自然属性上来看,人与自然界其他存在物是相同的。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5]。人自产生以来,首先是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存在,隶属自然的本性,存在着一般存在物的本能属性,与其他存在物一样,产生于自然界并依靠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而生存发展。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6]、“人靠自然界生活”[7],表明自然是人类有机身体产生的基础,人起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无法超越自然界而单独存在,人具备其他存在物的一切客观的、物质的自然规律性。因此,人与自然界其他的存在物在自然属性上是相同的,维持二者之间的和谐共生,是对二者相同属性的基本尊重,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共同发展。同时,人类发展以来,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和享用环境,以维持生存和促进发展。人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自然界对人类的依赖程度,没有人的自然界可以缓慢地衍化发展,而没有自然界的人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甚至根本没有人的存在。由此可见,人相比自然而言更需要对方。

正是由于人对自然具有相当高的依赖性,人的生存发展的环境无条件地受到自然的制约。因此,人同时又是受自然支配和控制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8]。那么,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唯一可以通过社会活动和劳动实践使自然界的物质成为人类直接的生活资料的存在物。因此,人在本质上与自然是不同的,即人还具有社会属性。

就社会属性而言,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突出了人的社会属性,这也是人与自然的重要区别[8]。人在精神、意识和能动作用的指挥下,可以能动地感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并对周边的变化做出反应,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正是由于人的社会属性,使得人能够敏感地了解到自身依赖自然界的物质资源,人的生存质量直接地与物质资源的品质好坏相联系。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自然,一切实践活动必须结合自然界的客观条件和规律,有意识地保护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7]。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基础

2.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紧迫性

尊重自然规律的理论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就要真正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从遵循“四时行焉”的自然规律至“百物生焉”的实际效果,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要将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落到实处。《论语》指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发展过程中总结的关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实践经验,即小到钓鱼和狩猎,都不能超过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和自然界的承载力,才能保障自然界本身的生存和繁衍,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人类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行为,造成自然环境出现了诸多问题,人与自然逐渐陷入紧张的关系中。人类为了自身发展忽视自然规律,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对自然界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并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自身的生存、安全、健康和发展。2019年,联合国第六期《全球环境展望》报告指出,地球已经受到了破坏,人类必严格保护环境,否则到本世纪中叶,数百万人的生命健康将受到威胁。因此,积极地保护环境,正确处理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进程的必然选择。

2.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活动

2019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指出,如果全球都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但能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见,维护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应该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也是每一个个体都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全球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结合当下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联合国将每年6月5日设立为世界环境日,表达了世界人民对自然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和坚持环境保护的态度,这是人类对美好环境的期盼和向往,对全球人民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具有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联合国组织的世界气候大会有利于各国致力于解决全球减排任务,减缓全球变暖效应,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自1948年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参与解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对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行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理念对生态环境、国际格局、世界发展方向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中国通过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具体国情和发展现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一项长期的行动纲领落实到“五位一体”的发展全局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环境督查执法、深化和落实生态环保改革等,着力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突出位置,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切实将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美好统一起来,促进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同时也为解决全人类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价值

3.1 解决当前生态危机的首要选择

当前生态危机已经出现,并逐渐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生存环境以及生产条件,因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各方面相协调,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首要选择。以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污染和浪费等习惯,加重了自然环境的压力,整个自然界面临着生态系统失衡、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物种灭绝等严重问题,不仅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导致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受到限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从工业革命开始,直至目前,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75 ℃,引发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不仅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存的陆地面积,影响到人类的安全和稳定,而且还导致很多物种的灭绝,生态系统逐渐失衡。2019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表示,要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 ℃,就需要在全社会各方面实施快速、深远和前所未有的变革。由于全球各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对保护环境和控制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措施不足,全球的污染排放量还在增加,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制约着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着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时代发展进程中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

3.2 推动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行动指南作用,是今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9]。绿色发展的要义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使绿色发展真正落到实处。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加强绿色环保宣传,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使“绿色”成为生产生活中的常态,做到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又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国各族人民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有效地推动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进程,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消耗下降,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显示,截至2019年6月,全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2.96%,比第八次清查的覆盖率提高了1.33个百分点(1)中国森林覆盖率22.96%[EB/OL].(2019-06-17).http://www.forestry.gov.cn/main/65/20190620/103419043834596.html.。新时代,坚持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道路,推动国土绿色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目标。

3.3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生态环境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随着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满足,但值得警醒的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恰当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到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惠民、利民、为民政策,直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基本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外,还要提供优质丰富的生态产品,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新时代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10]。根据中国国土绿化报告显示,2019年城市建成区绿地219.7万公顷(2009年为135.65万公顷)(2)国土绿化报告[EB/OL].(2019-03-12).http://www.forestry.gov.cn/main/63/20200312/101503103980273.html.、绿化覆盖率为41.11%(2009年为37.37%),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4.11平方米(2009年为9.71平方米)(3)国土绿化报告[EB/OL].(2009-03-12).http://www.forestry.gov.cn/main/63/20100312/1093756.html.。十年的数据对比可见,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正在大规模、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以及美好生活的需求正在逐步得到满足。

3.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实现“真正的共同体”设想,人才能摆脱局限,实现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新时代,社会的发展促使全球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局,结合当前的实践经验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国际社会建立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模式,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国际社会要从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等多方面多领域携手努力,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把今后社会发展的格局拓展到全球,认为全人类处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地球家园,没有种族、肤色和地域之分,全人类命运与共,是共生共荣的、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因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全人类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人类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人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对经济、社会、文化起到促进作用,才能逐步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设想,实现全人类共享美好未来的愿景[11]。

4 结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健康稳定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人类活动必须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将保护自然环境和推动社会发展相结合,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同发展。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时代需要,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社会绿色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自然界共生人类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