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融入高校学生社团改革全过程探索

2020-12-04东华大学团委上海201620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育人

|杨 蓉|东华大学 团委,上海 201620

文化是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强大精神合力,是一个民族立身、立命之本,也是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所在。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学术界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讨论和相关研究成果不可谓不多,但从学生社团建设视角加以探讨的比较少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和活动载体,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推动全方位、立体式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具有重要作用。

一、 培育高校学生社团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1. 繁荣校园文化,涵养文化自信的理性思辨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作为学生的“精神家园”,需要从“意义”层面诠释“精神家园”的价值理性[2]。毕竟学校不是遗世独立的“象牙塔”,“部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变得庸俗,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行为发生异化”[3]。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理应自觉引领,积极担当,传递正能量。学生社团类别多,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其中有大量蕴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通过活泼、开放的学生社团活动平台,以学生根据兴趣自主参与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文化育人提供良好的话语语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化情感和坚定的文化意志,为青年学生成长提供精神动力。

2. 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扩充文化自信的实践探索

第一课堂的传统性通识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之一,但“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效果难以衍射、生发开来。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有益补充形式,以个人兴趣为纽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大学生的文化体验感。在高校社团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实践教育,通过“认知—实践—内省—认同”的内化过程,逐步自觉地养成文化意识,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3. “一心双环”矩阵式发展,扩大文化自信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对如何引导学生社团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高校学生社团是党委领导下“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的外围延伸手臂,肩负着团结教育更广大青年学生群体的重任。社团学生活动具备参与群体大、接受程度高、持续效力强、传播范围广的优势,拓展了实践育人、思政育人的维度和广度,使得文化自信有了传承的载体。

二、 高校学生社团在培育文化自信中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思辨能力强、独立意识强、不怕挑战权威、敢于创新,给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但笔者在工作实际中发现,高校学生社团在培育文化自信方面尚有提升空间和可以挖掘的潜力。

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作用有待提升。部分高校的学生社团管理导向存在偏差,缺乏对社团的直接领导,过分拔高社团在团学工作及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中的作用和地位,但在实际工作中指导不足,社团自运行情况严重,活动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社团育人功能。缺乏对社团骨干选拔、培养、监管的全流程管理,管理松懈、教育缺位导致社团传承性及活性低下。

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建设有待加强。在引导学生社团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党团组织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工作的力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入都还不够。社团数量及活动虽多,但由于社团活动以凸显学生个性为主,缺乏顶层设计、整体布局及思变求新意识,盲目追求吸引学生,增加“热度”,盲目求新求异,从而导致思想性强、质量层次高的精品活动不多。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规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组织管理秩序性弱的问题,社团发展对某一个或某一届社团骨干的依赖性较大,延续性和传承性差。尽管各高校学生社团都配有社团指导教师,但教师较少参与社团管理运行。另外,对社团发展缺乏宏观规划及专业指导力量不足,也限制了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发挥。

三、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高校学生社团是党领导“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思政”格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长载体和文化育人的实践高地,也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4]要加强学生社团对青年学生的文化引领和价值塑造,需要将文化自信全方位、全过程地渗透、浸润到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过程中。

1. 加强学校党委对社团的领导,着力传播民族主流文化

学校党委要引导社团抵制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领域“去马克思主义”“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不良倾向;引导社团成员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社团成员健康全面的发展;应根据新形势下高校社团发展和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学校党委在学生社团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将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群团工作整体格局进行谋划部署,定期向党委汇报学生社团工作情况。

学校党委还要引导社团学会辨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在面对古今中外的多元文化冲突时,保持价值取向、政治信念的先进性。社团负责人及其成员只有自觉认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形态,才能提升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传播力。

2. 注重工作协同,形成文化自信的传播合力

工作协同可以增能、赋能工作效率,形成“加法”甚至“乘数”效应。因此,要积极发挥专业教师和学院的指导作用,促进“三位一体”社团分类管理模式的形成,即校方(校团委、学生会社团管理部门)、社团所挂靠的二级指导学院(目前所有社团都挂靠二级学院管理,符合我校现状)或部门、指导教师三方共同管理。促进协同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人事处等相关部处研究制定指导教师激励制度,激发指导教师作用的发挥,为社团配备高水平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同时引入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关工委指导教师等多方力量参与社团建设,保障学生社团健康良性发展;加强校园内外的工作协同,不断扩大学生社团管理“朋友圈”。如此多方位的工作协同、制度协同、思想协同,可望产生出传播文化自信的“协同效应”。

3. 加强管理与引导,完善社团“供给侧”改革

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有效平台,要主动挖掘、善于寻找传统文化中的文化自信、自强、自立的元素,“全方位、立体式地推进以文化人、以文砺人、以文育人”[5]。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既能有效抵制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又能拓展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和外延。学生社团可以从“供给侧”入手,借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6]。如找准学生兴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为学生文化自信养成提供更多可选“菜单”。抓住学生社团丰富多样的类别,完善社团供给侧改革:理论学习型社团要找准理论学习与学生兴趣的有效结合点,引导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的坚定信念,外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书画协会、汉服社、茶艺社、戏剧社等相关兴趣爱好类社团,要多举办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活动,增加学生文化体验,引导学生在感知中发现文化传承的魅力,自觉进行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志愿公益类社团多带领学生投身志愿公益活动,体会兼济天下的奉献精神;科技创新类社团则要鼓励学生在科技创新中践行文化自信,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大势紧密结合,进而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4. 促进融合互补,发挥“第二课堂”培育文化自信的延伸效应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是对传统课堂形式的有效补充和有益延续[7]。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能起到进一步强化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成效的良好作用。高校学生社团实践性、感染性和亲和力强,在大学生思想意识养成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学生社团分类来看,有理论学习类、志愿公益类、兴趣爱好类、科技创新类、体育文娱类等,社团主题和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参加不同种类的社团;从时间维度看,学生社团是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活动,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互补,通过活动的实践形式,巩固课堂学习教育成果。大学生社团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广大学生服务,实践育人活动也是根据学生需求开展的。学生社团的改革发展要注重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兴趣的有效结合点,强化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社团实践育人全过程。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与第一课堂的内容深度融合对接,为高校文化育人提供肥沃的土壤,形成良好的文化话语语境,进而构建一套完备的文化教育体系,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根本上建立文化自信。

5. 完善社团培养体系,提高社团的文化传承性

作为高校学生骨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骨干对于提高社团发展质量,高质量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工作设计中要加强对学生社团骨干选拔、培训、培养的全过程管理,要把社团骨干培养纳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体系中,建立完善的社团骨干培养体系。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在加强社团管理实务等方面工作能力建设的同时,开设理论学习、素质提升、实习实践、对外交流等方面的课程,将社团骨干培养为有过硬本领、怀远大理想、担时代责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定社团骨干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同时,注重后续跟踪培养、动态调整培养,保证社团健康持续发展。

四、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多元化和多样化,纷繁复杂。社会的各个方面无时无刻不受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任务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迫切。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对于其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发挥着重要作用[8]。全社会应形成合力,为社团繁荣发展搭建优质平台。打造一批受学生喜爱、显育人效果、呈蓬勃生机的明星学生社团,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上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