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与途径研究

2020-12-04徐欣怡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51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丁 伟 魏 冰 徐欣怡|东华大学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1]。围绕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全国上下开展了抗击疫情的“战疫行动”。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面对新的挑战,也需承担更重的责任。如何在应对疫情的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 重大疫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疫情期间道路封闭、外出活动取消,广大学生被迫“宅”在家中,通过手机、电脑等互联网渠道获取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加上疫情本身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以及疫情期间线下教育手段受到的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新的问题。

(一) 重大疫情下,学生对舆论信息甄别困难

“微时代”下,面对来势汹汹、始料未及、快速蔓延的疫情,广大学生每天从手机、电脑接收大量信息,其中不乏别有用心者利用疫情制造恐慌的言论,撒播谣言,甚至还掺杂抹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当言论。由于疫情变化快,部分超出了人们的认知,加上网上难以甄别的信息,学生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和采取正确的行动,轻则盲目跟风转发虚假信息,在舆论影响下产生恐慌心理;重则丧失原则,行为失当。重大疫情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集体主义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并且力所能及地参与到抗击疫情的活动中,是值得高校思政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二) 重大疫情下,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与出现应激情绪

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蔓延,广大学生被迫“宅”在家中,面对狭小的空间、单一的生活内容、纷繁复杂的消息资讯以及被打乱的学习计划,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应激情绪。其压力主要来自以下方面:一是疫情本身引起的焦虑。疫情还会蔓延吗?自己的防护措施安全吗?怎样才能买到放心的口罩?身体出现不适时,则可能看新冠肺炎的症状对号入座,导致“疑病现象”。二是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担心和焦虑。不能如期返校,不能实习实践,不能出国交换等。尤其是毕业生群体的恐慌:专业实习如何安排?能否按时毕业?严峻的就业环境会不会导致失业?三是网课引起的焦虑。网络信号差、服务器不稳定等硬件方面的问题,学生对于网课教学模式的学习适应性问题等,都会引起负面情绪。重大疫情下,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应激情绪,应当引起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三) 重大疫情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乏力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包括党建团建活动、主题班会、个别谈心等。疫情期间显然无法采用组织大规模、聚集性、面对面学生活动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疫情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被“屏对屏、键对键”的线上模式替代。如何结合疫情形势进行爱国主义思考,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身心安全、返校复学、实践实习等方面的困惑,根据不同地区、年级、专业学生的特殊需求,利用线上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青年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做好自我保护的同时,力所能及地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等,是高校必须承担的责任。

二、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中国共产党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全国上下表现出了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批无私奉献、舍身忘我的典型人物,这些都是可以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如何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重点把握以下着力点。

(一) 将厚植爱国情怀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2]。在疫情导致的困难面前,愈发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用抗击疫情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以历史上党领导人民应对重大灾难的事例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汶川地震,每次面对重大灾难,中国共产党都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用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在灾难面前,党中央运筹帷幄,各地令行禁止,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力;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支援灾区。这些事例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灾难时的巨大优势。

第二,以国内外应对疫情的事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制度等差异,应对疫情的举措千差万别。中国共产党重视疫情,全力做好防控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相信中国采取的措施将有效控制并最终战胜疫情[3]。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比较国内外应对“埃博拉”“流感”“MERS”等重大疫情的表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第三,以当下应对新冠疫情的事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4]。中国人口众多,“春运”期间人口超大规模流动,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知仍处于探索阶段,国际方面也无可供参考的经验举措。总的来说,新冠疫情给中国出了一个全新的难题。但是党领导人民迎难而上,“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神速建成,军队驰援地方防控,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社区干部细致摸排,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在党的领导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应对新冠疫情的举措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中国答卷”,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二) 将选树榜样典型与崇尚科学精神、培养环保意识相结合

典型人物、事迹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在抗击重大疫情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迹,由于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容易引发学生群体的情感共鸣,其正向引导作用更加明显,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着重挖掘其育人功能。

第一,通过“小我融入大我”的志愿典型,树立服务奉献意识。在全员抗“疫”的战争中,有告别亲人、“逆行”投身一线的医护人员,有恪尽职守、坚守岗位的物流小哥,也有尽己所能、协助做好后勤工作的社区志愿者,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他人服务,将“小我融入大我”。因此,我们应当多维度挖掘、宣传防控疫情中的志愿者典型,尤其是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人物和事迹,通过鲜活的典型为学生树立榜样,立志成为具有服务意识的奉献者。

第二,通过孜孜以求的科研典型,弘扬敬业精神、工匠精神。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战抗疫最前线,年过古稀的李兰娟院士通宵摸索治疗方案,陈薇院士大年初二就奔赴武汉大大提高了确诊速度。抗“疫”战争中的白衣天使、科研工作者,他们身上既体现了无私奉献的大爱,也彰显了孜孜以求的科研探索精神。高校作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当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向科研典型学习,立足学生本职,脚踏实地,夯实专业基础,求真务实,遵守学术道德,用实际行动践行敬业精神、工匠精神。

第三,通过身体力行的环保典型,培养环保理念。从非典疫情到新冠疫情,病毒的变异与传播可能和人类贩卖、食用野生动物有关。高校可以借此机会,通过环保大使、环保活动、环保课程等,广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环保理念。

(三) 将提升自我修养与增强信息甄别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相结合

由于疫情影响,广大同学被迫“宅”在家中。有些无所事事、虚度时光,有些沉迷游戏、昼夜颠倒,有些在纷繁复杂的各类媒体“声音”中找不到方向,有些因过度担心疫情而产生心理问题。对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及时介入并开展针对性的工作。

一方面,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舆论场的多元性,培养信息甄别能力,如结合传播学原理,辨识信息来源是否可靠、信息内容是否完整等,首先做到不信谣;与此同时还要普及相关法律知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做到不传谣,更不造谣。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按时作息,适当锻炼,掌握自我减压和舒缓情绪的方法。帮助学生合理规划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借“提升免疫力,抵抗病毒”的契机,督促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强健体魄;结合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向广大学生普及心理常识,介绍一些自我减压和舒缓情绪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做内外兼修、身心健康的合格大学生。

三、 多维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 “党建+重大疫情应对”,用组织力强化凝聚力,增强信息“甄别力”和思想“免疫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成了检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试金石”。对于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师生党员,越是关键时期,越要不忘初心勇担使命,越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服务、组织功能,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党员坚定信心,科学应对疫情,面对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保持清醒,增强信息“甄别力”和思想“免疫力”。

首先,要坚持把落实组织生活制度作为重要抓手,积极探索“三会一课”云模式、“云”上主题党日等新的组织生活形式,凝聚共克时艰的组织合力。疫情时期,可以灵活运用线上资源,确保组织生活线上过、党员队伍不掉线,实现防控教育全覆盖。比如:开设移动课堂,充分发挥电脑和平板、手机等移动工具的便捷性,运用“学习强国”平台、微信群、公众号等共享学习资料;使用云视频工作平台,包括钉钉会议、腾讯会议等,召开线上抗“疫”主题组织生活会。对于抗“疫”期间组织生活优秀案例,及时通过官网、官微等渠道发布、交流,实现支部间互学互鉴,优化提升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引导师生党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在疫情防控中主动亮身份、作表率,践行使命担当与责任坚守,将爱国主义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彰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展现党的光辉形象。比如:将志愿服务融入到党员教育培养过程中来,建立动员制度、组织制度、激励制度、监督制度和评价制度;鼓励返乡学生参与本地防疫工作,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做家乡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建立党支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关注疫区同学身心状况,让广大同学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同时邀请不同疫区学生通过网络正面发声,讲述疫区防控举措和感人故事,坚定抗疫信心,遏制谣言扩散。

最后,进一步建立健全宣传教育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师生党员向榜样学习,奋勇前行。比如:收集梳理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师生党员事迹,树典型、树榜样,通过线上访谈、视频连线、图文宣传等方式开展优秀师生党员事迹展播,激励引导全体党员学先进、当先锋,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疫情防控汇聚更多的正能量。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以党建工作为重要抓手,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引导广大学生培养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将个人融入集体,为防控疫情作出贡献。

(二) “网络+重大疫情应对”,打破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限制,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体举措,抗“疫”工作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等鲜活素材与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规则意识教育、感恩教育相结合,利用网络平台打破传统教育手段的限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首先,网络平台的多级联动、分工协作是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校级层面通过官网、官微发布与疫情相关的重要新闻,为思想政治教育定下主基调和主旋律;学院层面通过众多学生组织平台,结合学院特色和专业特点,对身边的抗疫典型、志愿者活动等进行挖掘,通过对学生身边好人好事的宣传,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发挥网络名师和学生意见领袖的自媒体影响力,在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基础上,创作有个性、有见解的网络作品来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切实发挥网络的文化熏陶育人功能[5]。

其次,要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内容建设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重大疫情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绝不只是用网络来发布通知、搜集数据,而是要契合学生的情感需求,在共情上下功夫,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全方位、立体式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通过征集疫情图片进行网上展播,从视觉感官入手,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和感恩回馈的意识;通过抗“疫”主题的网文征集,抒发学生对“逆行者”的敬仰之情,弘扬大无畏的牺牲奉献精神。例如,在疫情期间,东华大学创新型思政微课平台“sunshine微课工作室”线上发布了音频微课特辑“战‘疫’里不倒的中国力量”,分“逆行者的爱国精神”“疫情教会我们‘敬畏’”“战‘疫’中不能缺席的责任感”“宅出来的规则意识”“被夜光点亮的感恩心”等五个主题对学生进行线上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不断提升思想政治队伍的职业素养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师、宣传骨干、辅导员等是爱国主义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骨干力量的网络素养、加深其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才能让重大疫情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同频共振,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其践行以身报国的远大志向。

(三) “心理疏导+重大疫情应对”,构建点面结合的工作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重大疫情不仅危害人们的生理健康,而且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堆积与爆发。重大疫情下,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应激情绪如得不到有效疏导与缓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作用,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帮扶,使之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在重大疫情下开展心理指导应注重“点面结合”。

“面”是指针对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的缓解工作。首先,从知识普及入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排除因不了解疫情和肆意揣测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其次,邀请资深心理教师制作心理防疫网络文化作品,分析情绪产生的机理、传授情绪调节的方法技巧,利用新媒体矩阵进行传播;最后,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心理教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构建三级心理教育网络体系,协助各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和危机排查工作,用好朋辈心理互助的实践经验。[6]

“点”是指针对特殊个体的心理咨询工作。个体对应激事件或紧张状态的耐受性和抵抗力存在差异,对有些学生来说,仅仅依靠面上的心理疏导是不够的。针对这部分群体,高校应当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热线,开辟网络咨询渠道,为受到疫情影响的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渠道,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做好重大疫情下的心理疏导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四、 结语

不可否认,突发的重大疫情给中国社会经济,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不怕困难,在历史上,中国也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如何将克服困难、战胜灾难的生动事例变为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是全体思政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应对重大疫情的宏大背景下,应当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