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论述精髓探析

2020-12-04

关键词:公平发展教育

杨 兆 山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教育领域如何解决好为谁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怎样办教育就成了我们必须要思考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目的宗旨和依靠力量的认识,是我们党在长期教育实践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指明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立场和目标方向。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论述的价值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反映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立场,体现着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内蕴着教育服务人民与服务社会的统一。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反映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立场

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教育本质属性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探索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和总规律时,从未忽视教育的重要作用,他们观察分析教育所提出的基本观点和学说,就成为无产阶级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直接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决定着为谁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即决定着教育究竟为谁服务的问题,是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还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问题。不同的社会制度,教育目的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旗帜鲜明地主张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后,要彻底改变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垄断,消除把绝大多数人训练成机器、造成劳动人民片面发展的社会根源和教育根源,把教育的领导权还给人民,确立起教育的人民性立场,使教育最终成为促进最广大人民的解放与自由的手段。

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促进人的解放的终极关怀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宗旨就是基于劳动人民解放的立场,为人民自身的思想解放、政治解放和劳动解放创造前提条件,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紧密相连,是马克思主义者对教育的基本观点和学说[2]。正是站在人民立场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实施全面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等论断。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的终极关怀立场和教育作用的理论自觉,是人民立场在教育领域的理论创造和时代表达。

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也反映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早在《神圣家族》中就立场明确地指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人民立场的鲜明标识,指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教育是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事业。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大力倡导普通民众的文化教育,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工农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初,明确提出了“教育为工农大众开门”,教育与工农相结合的主张。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教育需求,我国教育投入持续增加,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极大地保障了人民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素质,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教育的关切,彰显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群众史观。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体现着党的教育初心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5]44。在教育领域,为什么人的问题同样是关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价值立场和根本方向的前提性问题。《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也规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7]。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党。“纵观党的历史也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发展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马克思主义”[8],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持自己在教育领域的初心和使命。

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9]的教育总方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办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基础上,提出教育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大众开始成为教育的主体。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亲自抓科技、抓教育,给教育当后勤部长。在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恢复中考、高考制度,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等,为教育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真正服务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基础。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带领全党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为人民服务作为教育的宗旨写进党的教育方针,并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教育领域对为人民服务初心的自觉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提出,也反映着党在新时代对教育初心的坚持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5]4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是党在教育领域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与使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从建设教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总任务中,突出强调了教育的基础地位和战略地位,同时也提出了党和政府在教育上的根本任务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又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进一步强调了党在新时代办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和继承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情怀。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内蕴着服务人民与服务社会的统一

发展为了人民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取向,人民满意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进入新时代以来,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个性化、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正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要致力破解的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人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切实解决好公平、质量和服务民生等问题,使人民有获得感[10]。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教育矛盾的新变化、新特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也是衡量教育发展公平与质量程度的重要标准。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味着要进一步加快缩小校际、城乡、区域与群体教育发展之间的差距,不断解决人民关心的教育问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破解教育发展问题,不断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优化教育资源供给结构,给人民有更多选择和享受教育发展成果的机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充分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让人民有实实在在的教育获得感。

发展教育追求人民满意与实现社会进步本质上是一致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并不是只要人民不要社会,只讲人民需要不讲社会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做主,社会的需要就体现为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共同需要,也就是人民的需要,因而,教育服务人民与服务社会是统一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人民立场,高度契合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要求[11]。教育服务人民与服务社会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大向强,由规模数量型转向内涵发展型,由效率优先到公平质量并重,保障了全体人民“有学上”的基本权利,正在为实现“上好学”而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人民的教育获得感持续增强,人民满意度不断提升。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同时,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了民族的整体素质,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需要注意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里的“人民”既不是西方的个人主义抽象的个人,也不是中国古代无主体性的庶民,而是拥有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教育服务人民与促进社会进步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教育不能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割裂人与社会,把教育服务人民与服务社会对立起来,片面追求所谓人民满意,实质是对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伤害。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论述的核心内涵

办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坚持了教育的人民立场,真正体现着人民的期待和诉求,让广大人民在教育上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同样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一)追求高质量基础上的教育公平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把公平与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教育公平和质量是有机统一的,教育公平只有在追求和实现教育高质量的前提下,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由数量型增长、规模化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质量成为这一阶段的核心追求。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就是以公平为本、质量为纲,坚持教育的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教育公平观。一方面,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普及到各种边缘群体,以人民对美好教育的新期待来衡量教育公平的程度;另一方面,丰富教育公平的内涵,不仅关注受教育的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在此基础上更要追求教育的高质量。追求教育高质量基础上的教育公平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也是全面的,指向于每个教育的参与者,为每个努力付出的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教育总是会有类别的划分和一定时间内发展的不均衡,人与人之间也会有兴趣和天赋的差异,但这些都不应成为决定人的未来事业成就和生活幸福与否的条件。习近平反复强调,国家要致力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5]45-46。“中国发展教育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有实现抱负和梦想的机会。”[13]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鲜活的话语,不仅是对教育公平内涵深刻而具体的揭示,也是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鲜活解读。事实上,国家近些年一直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并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就是为了追求教育的公平、社会的公平,克服大家都去挤普通高等教育的独木桥轻视其他职业类院校的不正确观念。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分工的差异,没有职业贵贱之分,教育也不应成为阶层划分和固化的工具。上重点大学固然会为事业和人生开辟美好的前景,但上职业院校同样可以当大国工匠,在各自的职业中、岗位上建功立业,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学校都应既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办出自己的教育特色;学校中的班级里也不会有相同的学生,学校和教师既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也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因材施教,使他们充分享受学习和创造的乐趣,使他们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和张扬,为他们未来丰富多彩的人生奠定多种可能性的基础。

(二)在更高水平上为人民持续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始终“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1],从而切实不断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成就斐然。学前教育持续发展,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幼儿园28.12万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3.4%。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正在不断满足人民幼有所育的基本需求。义务教育从来都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同时也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事业。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开始从实现“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城乡义务教育也走向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更加巩固,高中教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发展后劲强大,国民整体素质全面提升,教育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夯实了基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形成,继续教育蓬勃发展,学习型社会稳步推进;教育的整体发展正在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虽然,我们的教育还存在发展不完善、不均衡等各种问题,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并都在不断克服与解决的过程中。

党和政府不断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推向更高水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向往和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党和政府对更高质量教育公平的追求,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努力健全教育政策保障体系,以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推向更高水平。诸如,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全面振兴乡村教育,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巩固和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推动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等。并通过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努力办好继续教育,统筹发展城乡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城市和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等等,以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新期盼,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

(三)使教育公平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

坚持发展教育以人民为中心首要的就是让教育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充分彰显教育公平正义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公平正义问题,并为此做了前所未有的努力。诸如城乡、区域、校际的教育发展差距正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像“择校热”以及“学区房”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都有所缓解;国家奖助学体系更加完善,教育精准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措施正有效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深入实施,贫困地区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明显改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受教育权利均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保障。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历来是人们追求的价值理想,社会公平是教育公平实现的前提,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手段途径。教育公平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今天,教育已成为关乎个体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越来越影响到个体经济收入和职业生涯,成为影响社会分工的重要因素。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公平具有人生起点公平、过程公正的意义。社会应首先努力为每个个体公平地提供受教育机会和资源,而后以公平的教育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促使社会各个阶层实现合理流动,走向共同富裕的结果。教育强调个体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健全的发展,依据自身的天赋、专长和兴趣,在社会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公平的教育能有效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注入活力,推动社会的发展。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来自于社会各个领域和阶层的青年学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改变了自身的命运。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论述的实践方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重在落实,须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务实功求实效,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在实践方略上要求全社会关心、关注教育,直面教育问题,在科学教育观的指导下,努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同时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不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

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要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4]。为此,创造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教育红利,将“更好的教育”放在民生重要位置,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推动落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和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破解“上学难”问题,不断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优化教育资源供给结构,给老百姓更多选择和享受教育发展成果的机会。推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上好学”的问题在发展中得以切实解决,让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有更为坚实的保障。

办社会主义教育要充分依靠人民,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没有教育共办就没有教育共享,人人都应为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的中国教育,人民满意基本实现,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中,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中,教育担负着新使命新任务,城乡、区域、校际等方面的教育差距亟待解决,共享教育发展成果需进一步推进。教育共享是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全社会的每个人都应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为中国教育发展改革贡献智慧和力量。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由谁享有,体现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发展观中最具根本意义的问题。办教育为了人民,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教育过程中有更多教育获得感,才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如果国家在办教育中不注重共享,一部分人的“教育获得感”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教育失落感”甚至“教育被剥夺感”基础上,将造成不同社会群体的对立,甚至导致社会的撕裂,对社会的整体发展造成伤害。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的借鉴和超越,也是落实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指引和现实要求。

(二)办好各级各类教育

紧扣重点办好各级教育。第一,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水平。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办好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幼儿园,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更好保障“幼有所育”。进一步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保障体系,针对幼儿特点,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第二,推进义务教育向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是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升级,从外延均衡到内涵均衡升级,加快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切实推进“学有所教”。为此,必须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消除大班额,完善学校布局合理规划,重点在师资、管理、办学特色以及提高质量等方面下功夫。第三,保障高中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解决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短缺、大班额比例高、学校运转困难等突出问题,尽最大努力满足适龄青少年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第四,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不失时机加快办学体制改革。支持民办教育平稳健康发展,为人民共享教育发展成果开拓更宽广渠道,提供更多选择。

多措并举办好各类教育。第一,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5]。第二,保障并发展好农村教育。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把农村教育问题放到整个教育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考虑,真正打破、消除城乡差别,把帮扶困难群众放到更突出的位置,在财政支出上,要优先保证农村教师工资、困难家庭子女就学救助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支出[16]。第三,办好继续教育。从投入上、制度建设上提高教育体系的包容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以扩宽知识、提升能力和丰富生活为导向,稳步推进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统筹发展城乡社区教育,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

坚守底线,保障人民的基本教育需求。当前我国的教育矛盾正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积极转变。但我们也应该树立底线思维,清醒地看到,一些地区与家庭在“有学上”的问题上还存在困难。这就要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积极推动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教育民生问题,巩固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教育矛盾的产生,着力保障基本教育民生,兜住教育民生底线。

突出重点,向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倾斜。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加大对困难地区、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和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做好政策衔接,对留守儿童要给予更多关心呵护。新时代面临着新挑战、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国新时代的教育,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形成整体态势,绝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家庭掉队,推进教育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完善制度,形成系统全面的教育制度保障。教育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通过创新教育制度安排,推进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教育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教育体制机制、教育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教育体制机制、教育法律法规,使各方面教育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和国家教育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把教育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教育的效能,真正发挥我国教育制度的优势。

引导预期,促进形成合理教育期待。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既不能久滞不前,也不能好高骛远,要立足我国教育发展实际,在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美好教育做出合理预期。并通过发挥人民的主体性,明确思路、精准施策,推动教育实践创新,最终真正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教育答卷。

猜你喜欢

公平发展教育
公平对抗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笨柴兄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必须公平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