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据可视化下的景德镇民窑遗址空间再设计

2020-12-04卢枫景德镇陶瓷大学

景德镇陶瓷 2020年6期
关键词:景德镇遗址可视化

卢枫(景德镇陶瓷大学)

景德镇市作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千年的陶瓷业积淀了深厚的陶瓷文化,构成了盛名的城市品牌,近年来,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景德镇市积极探索城市转型方案,通过对陶瓷文化的发掘,重点构建了以三宝村、陶溪川等一批以陶瓷文化为主的文旅空间。2019年,《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颁布,标志着景德镇进入千年瓷都复兴的又一节点,其中作为景德镇市广泛存在和极具代表性的民窑遗址古迹成为发掘的重点,在重塑民窑传统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推动了陶瓷文化的普及并树立陶瓷文化自信。随着5G产业的布局,信息化高速发展并带来了数据传播能力的极速提升,表达形式也愈加丰富,从文字、图片、视频跨越到空间虚拟,为观览者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参与体验,基于数据传输可视化下,景德镇市民窑遗址复兴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一、民窑遗址复兴的时代背景

城市文化遗址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其中深刻凝结了历史影像与事迹,是城市文脉的直接体现,但时间流逝不断剥夺其存在空间与内容。1977年,国际建筑协会在基于《雅典宪章》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马丘比丘宪章》,其中对于城市遗产的保存与保护有着明确的论述,认为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对城市文化遗产的综合性继承与保护性发掘已成为世界性的共识。

2020年两会期间,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钢教授对民窑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建议,他认为需在现有民窑遗址保护的基础上,结合景德镇民窑特点,加强民窑文化遗产相关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再造,这是在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大背景下,针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保护与发展提出的首份提案,也是“打造对外交流新平台”的一项有意义的举措和建议。

目前,5G产业的应用领域正进入拓宽阶段,各行业积极探索并提出了跨领域的融合之法,文旅产业将观景、购物等需求向线上拓展,今年以来,以云游武汉樱花到莱茵河畔、新西兰部落等线上旅游的方式为游客提供了实地旅游外的新解决方案,通过云直播、云带货等方式实现足不出户的欣赏美景、参与云消费,在三维全景、虚拟现实技术支撑下,实现了旅游行业的线上拓展,同时也以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三维可视化技术为线下人与场景的交互模式提供了解决方案,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模式选择。

二、民窑遗址文化空间内涵

民窑是相对于官窑(御窑)而区别的范畴,是指以民间为代表的的非官方性的瓷窑,其发展也受到官窑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晚清时期民窑得到长足发展,无论是瓷器品质还是窑厂数量都有着显著提升,民窑代表着我国陶瓷领域的另一个巅峰,因而也留存了众多窑厂遗址。目前,景德镇具有代表性的民窑遗址有湖田古窑址、黄泥头古窑址、高岭古瓷矿遗址、杨梅亭遗址等,遗址数量庞大且其中蕴藏着丰富的陶瓷古文化资源,遗址复兴的重点在于解析重构生产生活的空间场所,生动再现景德镇民窑千年发展的磅礴底蕴。

相对于官窑的严谨与精致,民窑则更显创造力与自由奔放,特别是明清时期官窑的多次停造,转而给民窑提供了充足的陶工血液与风格交融共创的空间,因而也形成了独特的民窑文化,方李莉在其《景德镇民窑》一书中也记载了多种民窑体系间约定俗成的传统,如独特的民窑行业分工体系,既包括坯户、窑户、红店等主业,也有匣钵业、包装搬运业、下脚修补业等,同时也记载了存在于民窑陶工中的行话体系,如“脚板屎”(指掉在地上被踩脏了的瓷泥),“狗卵子”(指混在瓷泥或釉中没有融化的瓷土颗粒),这种行话始终贯穿陶瓷生产的整个行业,是陶瓷行业传承的独特文化遗产与符号体系,也是空间重塑后需重点展示的民窑文化。

传统民窑的空间经过修整与重塑后,需由观览者自主从残垣断壁的片段中推导其中独特文化背景,缺乏相应陶瓷文化基础的观览者往往只能知其然,同时展出空间的流动性决定了短时间内很难从相应的场景中获得蕴藏的文化信息,对晦涩的陶瓷术语与技法缺乏深入了解的兴趣,形成了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现状。当前景德镇民窑遗址空间重塑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如何修复完整的遗址空间、如何加强观览者们的参与感以及如何构建特定的空间场景用以特定信息的解构与传承,即如何解决构想性、参与感与沉浸感的问题。

三、数据传播可视化下的陶瓷遗址空间构建

可视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将数据转码成图像或者投影的技术,并且往往会赋予一种人与数据的交互行为,当前,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为支撑下数据高速传输使得海量的移动终端成为可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据可视化技术在得到5G支撑后,对空间场景的构想性、参与感与沉浸感提供了适应性的解决方案,改变了传统陶瓷遗址展示空间多以守护者、被动接受者以及沉寂者的文化表述形式,即实现了基于构想性下守护者向内容设计者、参与感受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沉浸感受沉寂者到叙述者的行为转变。

1、从守护者到内容设计者传统的景德镇陶瓷遗址空间的主体功能是研究、收藏与教育,扮演着守护遗址的角色,并不针对参观者的体验质量与方式承担相应的行为责任,但当前面临着城市转型升级与传承国家陶瓷文化的要求,景德镇需做好“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的构建,实现民窑遗址文化的再设计。其中线上空间修复表现为依托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的应用,通过对民窑文化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包括尺度、色彩、纹理等,实现窑址空间重构与陶瓷生产活动重塑,将数据转译为虚拟的空间场景,借助VR眼镜等设备,实现民窑遗址空间漫游,增强陶瓷文化的空间渲染力与文化感染力。而窑址空间的线下再设计则依托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可视化技术的应用,重点表现在对古窑址的现实场景修补,还原空间场景的真实性与再现生产活动的场景,或是码头卸货或是琢器拉坯,通过完全或部分虚拟空间再设计,为观览者提供一个完整的民窑空间。

2、从接受者到参与者参与是建立在场景空间能够及时提供反馈的基础上的,依托5G的低延时特性,以个人为终端的数据可视化得以实现,通过构建人与场景的交互机制,实现人对空间场景的深度参与,相比于传统观览者被动接收混乱的信息片段,主动参与往往能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这要求内容设计者需要从绘测、建模、渲染、交互等多方面重建遗址空间,并且以游客视域设置参与的不同副本,如以民窑行业的不同分工体系设计为参考机制,让游客以民窑陶工的真实视角参与到陶瓷生产中。通时基于场景虚拟性的特性,一些超越常态物理学的空间状态成为可能,打破时空场域的限制以及突破反重力学、逻辑学的属性,将现实世界中难以展示的空间形态关系塑造出来,如观览者可以在窑炉中感受陶瓷的烧成或在不同天气下感受湿度影响下的窑变过程,为陶瓷创制的展示提供更为强烈的参与感。

3、从沉寂者到叙述者民窑空间中的人、事、物的信息场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逝的,缺乏新的文化注入或传承将使空间逐渐陷入沉寂,内含的文化与符号也会逐渐失去定义,原有的空间场景信息场也将淡化存在。民窑遗址的复兴就是要重新唤醒空间的文化内涵,这依赖于重塑空间场内的生产生活场景,实现场景数据的转译与可视化传播,在充分解析民窑遗址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增强现实技术的支撑,数据化、可视化的修复民窑空间的内在构架以及破损的陶瓷遗物,以直观的视角将游客带入不同年代下的空间场景,直接展示不同时空下的文化内涵,深刻认识到到民窑文化的独特性依赖于具象场景的塑造,无论是独特的陶业体系、风格又或是行话等,都在增强现实的虚拟化中得以展现,使民窑遗址空间从文化传播的沉寂者转为景德镇千年民窑文化叙述者,为观览者充分展示千年瓷都的民窑文化底蕴。

四、结语

当前,景德镇城市发展正进入关键的规划抉择阶段,又遇到国家陶瓷文化创新试验区创建与城市转型升级的机遇与要求,这驱使着景德镇必须从传统中走出城市发展的新路,突破高资源消耗、重污染的传统产业布局,积极向第三产业拓展,并依托5G移动通讯极速蓬勃发展的支撑,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实现空间场景的再塑,将传统民窑遗址资源、景德镇城市陶瓷文化等深刻再现,以陶瓷文化转译为空间场数据实现文化感染,提升国人对民窑陶瓷文化的深刻了解,实现文化自觉与自信,也实现景德镇陶瓷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的建构,打好陶瓷文化的文旅品牌。

猜你喜欢

景德镇遗址可视化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辽上京遗址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短道速滑研究可视化分析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