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张中国社会的“解剖图”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2020-12-04王连花

湘潮(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韶山阶级国民党

★ 王连花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光辉著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毛泽东选集》的开篇之作,是一张了解中国社会的“解剖图”,是一把理解中国革命的“金钥匙”。它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性质和前途等基本问题,均做了明确而清晰的回答。毫无疑问,这篇光辉著作,堪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第一萌芽”,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起点。

厘清诸多革命问题的需要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国共合作,推动了革命极大的发展,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但是,在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阵营中,并不是铁板一块,各种反革命势力、伪革命势力蠢蠢欲动,伺机破坏国共合作、破坏革命,国共之间的合作暗流涌动。

在局势的不断演变中,在与国民党右派的多次斡旋和交锋中,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国民党内部的分化,认识到国民党右派“反共防共”的反动本质,也清晰地认识到:国民党新、老右派,虽然活动方式和手段不同,但其实质趋同,即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排斥共产党,争夺革命的领导权,因为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关系革命的性质、方向、前途和命运。

这种深刻的认识,为毛泽东后来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奠定了思想基础。

国共合作局势复杂而严峻,然而当时党内并不是都像毛泽东那样,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一些人缺乏洞察力,对局势把握不准,特别对“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问题弄不清楚。

党内在“孰敌孰友”的问题上,产生严重分化,主要出现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对国民党内存在的分化估计不足,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对国共合作持反对态度,不注意团结国民党内的革命力量,这是“左”倾机会主义。

这两种机会主义都弄不清楚“孰敌孰友”,都忘记了农民,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但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同时也没有真正弄清革命的“敌人”是谁。毛泽东对党内这两种错误思想倾向及其危害有着深刻的了解,并同这些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

大革命时期,眼看着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陈独秀却痛恨地说:“农民运动‘糟得很’‘过火了’。”这是没有把农民当作真正的同盟军来看待的表现。不仅忽视农民,陈独秀在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上也同样犯了错误。

如果说张国焘是不支持共产党加入国民党,那么,陈独秀则为了团结国民党,处处让步,处处妥协,主动放弃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把领导权交给国民党。

无产阶级革命,既没有找到领导力量,又没有找到可靠的革命队伍,成了一句空话。

到底“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革命的领导力量是谁?农民到底在革命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国民党又具有什么样的“革命性”和“反革命性”?只有厘清这些问题,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写一篇文章,厘清这一系列问题的想法,在毛泽东心里酝酿很久了!

1924年12月,毛泽东以养病的名义,从上海回到湖南家乡韶山。这里幽静的生活环境,为毛泽东沉下心来反思革命的经验教训,厘清革命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创造了条件。

在韶山的203天,毛泽东并未闲着。带着问题回到韶山,早就有发动农民运动想法的他,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和家乡的人缘之便,搞起了农民运动。

毛泽东回韶山时,正值春节后不久,前来探望的亲友和熟人川流不息。毛泽东利用这个机会广泛接触群众,有时与农民谈家常、打骨牌、玩麻将,和大家搞得火热。他还和夫人杨开慧一道在乡下四处走走看看,做了广泛的社会调查。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依靠夫人杨开慧以及庞叔侃、柳军刚、李耿侯等进步知识分子,先后在毛氏宗祠、毛震公祠、李氏祠堂等处,创办了20多所农民夜校。夜校教农民识字、学珠算,并向农民进行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

毛泽东就是这样,名曰“养病”,实际上是到农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从事细致的组织发动农民的工作,艰苦地探索解决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的正确道路!

在1925年6月中旬的一个晚上,皓月当空,毛泽东在自己家里卧室的阁楼上,亲自为钟志申、毛新枚、李耿侯、庞叔侃4位同志主持入党仪式。毛泽东宣布韶山共产党支部成立,由毛福轩任支部书记。

韶山共产党支部成立后,带领日益觉醒的农民,为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最著名的要算被誉为“韶山神话”的“平粜阻运”。“平粜阻运”胜利后,毛泽东认为成立农民协会的条件基本成熟,于是一夜之间,韶山挂起了20多个乡农民协会的木牌。

如果说,毛泽东在回韶山之前,是带着问题来的。那么,经过半年多的农民运动实践,毛泽东的心里终于有了答案。搞农民运动的过程,就是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问题的答案的揭晓过程。在此过程中,毛泽东清晰地看到了蕴藏在农民中的伟大力量,深刻地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深刻地认清了陈独秀、张国焘在农民问题上的错误。

毛泽东认为,写一篇文章,厘清这些认识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呕心沥血铸就红色经典

1925年秋,毛泽东深思熟虑,呕心沥血,终于写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光辉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宗明义:“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也就是没有找到革命的对象和盟友的问题,而“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

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把中国社会的各阶级情况做了如下分析: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这个阶级是极端反革命的,他们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是极端的反革命派。

二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他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但是当革命威胁到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目的时,他们又怀疑革命。他们的摇摆和软弱性,决定了“以其本阶级为主体的‘独立’革命思想,仅仅是一个幻想”。

1925年12月,《革命》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

三是小资产阶级。这部分人主要包括“自耕农,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小商人等”。小资产阶级有三个不同的部分:(一)有余钱剩米的。这种人胆子小,他们怕官,也有点怕革命。(二)在经济上大体可以自给的。这种人,因为受帝国主义、军阀等的压迫和剥削,有些骂人,有些怨天尤人。对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运动,仅怀疑其未必成功,不肯贸然参加,取了中立的态度,但是绝不反对革命。(三)生活下降的。这一部分人好些大概原先是所谓殷实人家,渐渐变得仅仅可以保住,渐渐变得生活下降了。这种人在精神上感觉的痛苦很大。因此,是较倾向于革命的。

四是半无产阶级。包含:绝大部分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5种。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体。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的问题。他们一般都受地主、资产阶级的剥削,生活困苦,因此,对于革命宣传极易接受。

五是无产阶级。这部分人在当时约200万人,主要为铁路、矿山、海运、纺织、造船5种产业的工人。这个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

六是游民无产者。主要是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他们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在各地都有秘密组织。这一批人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

在一一分析各个阶级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后,毛泽东做了一个总体的概括:“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这一概括深刻、全面、精到,为革命如何寻找力量、如何取得同盟军指明了路径。

经典华章焕发时代魅力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写成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1925年12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政治部编辑的半月刊《革命》第四期刊登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该文正式公开发表。1926年2月1日,该文又全文刊载于《中国农民》。《中国农民》是国民党农民部主办的全国性刊物,被这样一个刊物转载,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重要性。转载后,该文的影响更大了,许多中共党内同志,特别是青年同志成为该文的忠实读者。

鉴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较大影响,1926年3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又全文刊载了这篇文章,更让这篇文章声名远播。

5月至9月,毛泽东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将这篇文章作为教材印发给大家,并向学员做专题讲授。后来,湖南农民运动兴起后,湖南各县主办的农民运动干部训练班,几乎都把这篇文章列为基本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又将这篇文章列为开卷第一篇。

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传播历程,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历史地位。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做了完整严密的科学分析,从而比较全面和系统地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领导、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初步并正确地认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突破,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经典之光,时代绽放。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仍具有重要价值。它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解决“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这一首要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各阶层、各团体之间的关系,才能凝聚力量,同舟共济,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未来,都永远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韶山阶级国民党
满江红·七月半到韶山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快过关了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沁园春·韶山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让韶山红领巾永远鲜艳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