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建设美丽幸福新蓝山
2020-12-04秦志军
★秦志军
位于蓝山县的湘江源头(陈泽清摄)
蓝山县是一块红色热土。1934年8月、11月、12月和1935年3月、4月、5月,红军长征先后途经蓝山县土市、洪观、正市、火市、总市、竹市、太坪、田心、新圩、祠市、所城、大麻、浆洞、荆竹、大桥及县城等地,足迹遍及大半个蓝山的200多个村庄,190多名红军牺牲并长眠于此……今天,红军留下的英勇故事,激励无数的人忘我拼搏;流传的革命精神,汇聚成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
我们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少年以及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同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促进县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不忘长征伟业,弘扬革命理想精神
我们在今天这个和平时期要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首先要深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了解我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艰难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为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决心和信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途经11个省份,攻占700多座县城,进行了300余次战斗,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红军是坚持不下来的。正是有这样的革命理想和信念,红军长征才取得了胜利。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理想和信念的胜利。
“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组歌》中的这句歌词,抒发了红军将士胸怀革命理想、不畏艰难困苦的豪情壮志。是什么让红军将士明知征途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最根本的就是理想信念。1934年11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带领红军中央纵队曾在蓝山土市红石村、小江洞村等地停留多日,传播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事实证明:伟大的理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是共产党人不屈不挠、战无不胜的思想基础,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精神财富。
不忘艰苦奋斗,弘扬勤俭为民精神
曾经有人说今天讲艰苦奋斗过时了,这是不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伟大长征,这一征途上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我们要深入了解国情,树立起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穷山恶水,草地沼泽,留下了红军将士的足迹。生存条件的艰苦没有击败红军战略转移的信心,反而激发了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愈战愈勇,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
今天 ,我们蓝山县委大院,被媒体和老百姓称为“最美县委大院”,依然是红砖青瓦的办公楼。不是县委建不起新办公楼,而是我们把有限的经费用在了教育、卫生、农村等工作上,这是我们坚持和弘扬红军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
不忘大局至上,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充分体现出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精神。长征的胜利是一曲集体主义的壮丽凯歌。这种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充分体现在红军的官兵之间、军民之间和部队之间。红军战士来自五湖四海,为着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走到了一起。干部处处关心战士,战士时刻想到干部。官兵之间情同手足,战友之间情深似海。在生死的关键时刻,大家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种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使红军凝聚成了一个向心力极强的战斗集体。
1934年11月19日,红三军团与蓝山地下党接头后,在自身弹药也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将机关枪2挺、步枪35支和部分子弹送给蓝山地下党,用于发展游击队和建立蓝山县永和乡苏维埃政府,极大地鼓舞了蓝山民众的革命斗志。
在长征中,红军各部队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表现了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团结精神。正是因为红军长征途中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才战胜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弘扬长征中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把个人的成长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要顾全大局,坚决服从集体、国家利益的需要。
不忘从实际出发,弘扬实事求是精神
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是长征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征前和长征途中,在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下,党中央的领导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完全摒弃和远离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根本无视中国国情这个“实事”,把共产国际和苏共经验强加在中国头上。他们错误地把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间势力当成危险的敌人,把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从而失去了大量同盟军,孤立了自己。在军事指挥上消极防御,被动应付,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别无选择地退出苦心经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伟大的遵义会议就是在这个紧要关头召开的。它不是红军长征之初计划中的会议,而是湘江之战红军惨遭重大损失后,根据局势发展需要,在血的代价面前彻底否定教条主义,全面恢复实事求是原则所召开的里程碑式的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把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收回中共中央政治局,确定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领导地位。这就有力地证明了遵义会议在理论上、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上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
1934年11月20日,发生在蓝山洪观刘八五村的伏击战,是由朱德、彭德怀亲自指挥,为打击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所展开的一次战斗。在两天的激烈战斗中,红军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全歼敌李云杰部一三六团。这是一个闪耀着实事求是精神的战例,这样的战例长征中还有很多,如“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
不忘一切为了群众,弘扬一切依靠群众的精神
蓝山县委大院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武装自己的思想武器做到了极致。红军所到之处,非常重视密切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无不证明红军与人民群众深厚的鱼水情。红军每到一处都会严格按照当地老百姓的风俗习惯,制定切实可行的纪律,要求红军指战员上下身体力行。
1934年11月18日,红军中央纵队途经蓝山火市大汉口村偶遇村民陈良顺、厉继焕家失火,路过的红军部队马上停止行军,把大火扑灭,并从捉襟见肘的经费中拿出银圆给两户村民渡过难关。此事在蓝山一带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长征时期的群众路线,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全体红军将士的思想觉悟和战斗热情,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和革命热情,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群众基础。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对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我们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我们要以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为己任,坚决听从党中央号令,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能力和水平;要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各项决策部署,坚决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坚决防止和整治以地域画线、搞“小圈子”,持续净化全县政治生态;要弘扬“红军长征艰苦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挫折不气馁,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全力以赴把各项工作干出成效。当前,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奋力打造“创新开放桥头堡、产业承接首选地、粤港澳的后花园、生态文明示范区、安居乐业幸福城”的美丽新蓝山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