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米是否会成为“大豆第二”?
——基于中国、美国和巴西玉米生产成本变化规律的解释
2020-12-04肖志敏董婉璐
杨 军,肖志敏,董婉璐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 100029;2.中国社会科学院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一、引言
不论从播种面积还是产量上讲,玉米都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玉米产量在波动中快速增长,由1978 年的5 600万吨,提高到2016 年的22 000万吨,年均增长3.67%。由于产量和播种面积增长显著高于其他粮食作物,在2012 年玉米超越水稻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作物。相对于水稻和小麦等口粮作物,玉米主要用作饲料和工业原料。在2014—2017 年,中国玉米的饲料和工业使用量平均占总使用量①的96%[1],玉米生产及其价格变化对下游产业将产生显著影响。
近年来,玉米进口压力凸显,玉米是否会成为“大豆第二”成为学术界和政府政策关注的焦点。除了1990 年、1995 年和1996 年,中国在1984—2009 年都保持玉米净出口国地位,特别是在21 世纪初(2000—2005 年),玉米出口年均总量达到925万吨,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玉米出口国。然而,在2010 年中国玉米进出口形势出现逆转,成为玉米净进口国,此后两年进口持续快速增长,在2012 年净进口达到495 万吨。玉米贸易地位逆转和进口激增引发了玉米是否会成为“大豆第二”的忧虑。虽然此后中国玉米进口并未增长反而小幅下降,但是玉米替代品——其他谷物②(主要为大麦和高粱)的进口却急剧增加,由2013 年的351 万吨,快速增长至2014 年和2015 年的1 133万吨和2 159万吨,而且主要用作饲料替代玉米[2]。因此,国内学者对玉米成为“大豆第二”的忧虑并未消除,甚至加剧。
关于中国未来玉米进口数量的预测研究众多,但是由于采用模型方法和关键参数假设的不同,预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甚至部分结论完全相反。根据对进口数量的预测可以将现有研究分为“进口激增、供需严重失衡”“进口平稳增长、保持较高自给率”“供需平衡、基本自给”等三类。第一类研究表明由于玉米饲料粮和工业用粮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玉米供需将严重失衡,在2020 年前后玉米进口量将超过4 500万吨,玉米自给率将大幅下降[3-4]。第二类研究认为中国玉米不会出现大量进口,但供需趋紧难以避免,2020 年前后中国玉米自给率将下降到90%~95%,进口量将维持在1 000万吨~2 000万吨[5-6]。第三类研究表明中国玉米播种面积和单产还有较大提升潜力,玉米生产可以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需求,供需基本可以达到平衡,且可继续保持较高的自给率[7-9]。
本研究将基于公开发布的实际数据,采用统计方法,舍弃预测模型中多种关键参数假设,通过比较中国、美国和巴西等三个重要玉米生产国的生产成本及其变化,甄别驱动成本上涨的关键影响因素,对未来成本进行预测,进而回答中国玉米是否会成为“大豆第二”这一重要学术和政策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一)数据来源和整理
本文使用的中国玉米成本数据来自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成本数据为当年价格数据。美国玉米生产成本数据来自美国农业部US⁃DA 的官方统计数据,是按照基准年公布的,按照美国劳工局公布的CPI(Consumer Price Index)折算成为当年价格。巴西的玉米生产成本数据来自巴西农业部CONAB 的官方统计数据,巴西的原始数据是按汇报年当年的价格水平给出的。因为缺乏巴西全国的玉米平均数据,本文选取巴西Parana State(PR)和Mato Grosso State(MT)两个州的玉米生产成本数据代表巴西全国平均水平。巴西有两季玉米,Parana State 是巴西第一季玉米产量最大、总产量第二大的州,Mato Grosso State 是巴西第二季玉米产量最大、总产量第一大的州,两州两季玉米总量几乎占到巴西总产量的50%。因此两州玉米生产成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巴西玉米平均成本的变化。根据人民币对美元和雷亚尔(巴西货币)的汇率,将美国和巴西的生产成本都折算为人民币以便比较。
(二)成本指标说明
为了清楚界定本文各种成本指标的含义,特对其概念进行简要解释。人工成本:中国、美国和巴西对人工成本界定的内涵是相同的,都包含家庭用工的机会成本。中国玉米生产的人工成本数据包括雇工费用和家庭用工折价两部分,家庭用工折价反映了人工成本的机会成本;美国玉米生产的人工成本包括雇工费用与不需要支付的人工投入两部分,不需要支付的人工投入充分体现了因生产玉米所导致的机会成本;巴西玉米生产的人工成本由临时劳动力投入和非临时劳动力投入两部分构成,在计算中也包含劳动机会成本。土地成本:中国、美国和巴西在土地成本上的界定完全相同,指土地投入到生产中的成本,包括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旧两部分。机械费用:每年玉米生产过程中,投资于机械和设备上的费用,包括机械作业费、燃料动力费和修理维修费。种子费用、农药费用指玉米生产过程中的种子和农药的投入成本。其他投入费用主要包括农膜费、排灌费、蓄力费、税金、管理费、财务费、销售税等。
三、玉米生产成本及其构成变化
与贸易比较优势直接相关的是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因此根据每亩成本和每亩产量换算得到单位产出的生产成本(元/公斤),并以此来讨论中国、美国和巴西的单位产出成本及其构成变化。
(一)玉米单位生产成本变化
中国玉米单位生产成本在2007 年开始持续快速上涨,增幅显著高于美国和巴西。如图1 所示,中国玉米生产成本的变化趋势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997—2007 年的平稳期和2008—2015 年的快速上涨期。在1997—2007 年,玉米单位产出成本由1997 年的1.03 元/公斤小幅增长到2007 年的1.06元/公斤,年均仅增长0.33%;在2008—2015 年,玉米单位产出成本快速提高到2015 年的2.22 元/公斤,年均增长9.90%。美国和巴西玉米单位成本的波动周期和变化幅度与中国显著不同。美国玉米单位生产成本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2004年的下降期、2005—2008 年的上涨期和2009—2015年的下降期。在1997—2004 年,美国玉米单位生产成本由0.93 元/公斤下降至2004 年的0.78 元/公斤,年均降幅2.61%;在2005—2008 年,单位玉米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在2008 年达到1.11 元/公斤,年均增长9.31%;在2008—2015 年,如果不考虑2011和2012 年的异常情况③,美国玉米的单位生产成本在波动中不断下降,由2008 年的1.10 元/公斤降低到2015 年的0.99 元/公斤,年均降幅1.58%。巴西玉米单位成本变化与美国类似,也呈现三个阶段,而且时间重合度很高:1997—2002 年的下降期、2003—2008 年的上涨期和2009—2015 年的下降期。在1997—2002 年,巴西玉米单位生产成本由1997 年的0.83 元/公斤下降到2002 年的0.53 元/公斤,年均降幅8.62%;在2003—2008 年,持续上涨至2008 年的1.31 元/公斤,年均增长14.48%;在2009—2015 年,单位生产成本显著下降至2015 年的0.85 元/公斤,年均降幅5.85%。
2008 年以来,中国玉米单位生产成本上涨幅度显著高于美国和巴西,成本差逐渐拉大。如图1 所示,在2008 年之前,中国与美国、巴西玉米单位生产成本差保持在较为适中的范围,并未出现持续性扩大;特别是在2004—2008 年全球农产品价格高企时期,中国与美国、巴西的单位生产成本差迅速缩小,甚至在2007—2008 年还低于巴西。然而,在2008年之后,中国玉米单位生产成本刚性上涨,美国和巴西却在波动中下降,导致成本差明显拉大。在2008年,中国、美国和巴西的玉米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14 元/公斤、1.11 元/公斤和1.31 元/公斤,中国玉米单位成本比美国仅高3.28%(0.04 元/公斤),比巴西低12.56%(-0.16 元/公斤);然而,在2015 年,中国、美国和巴西的玉米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2.22元/公斤、0.99 元/公斤和0.85 元/公斤,中国玉米单位生产成本比美国和巴西分别高123.53%(1.23 元/公斤)和160.47%(1.37 元/公斤)。
图1 中国、美国和巴西玉米单位生产成本变化趋势
(二)玉米单位生产成本构成变化
在2009—2015 年,驱动中国玉米单位生产成本快速上涨的关键因素是人工成本与土地成本等非物质费用。如图2 所示,人工成本是中国玉米生产第一大成本。在1997—2008 年,中国玉米单位产出的人工成本比较平稳,为0.33~0.39 元/公斤。由于其他成本显著上涨,人工成本占玉米生产成本的比重由1997 年的44.36%,下降至2008 年的33.81%。然而,此后人工成本快速上涨,在2015 年增长到0.96元/公斤,年均增长13.84%,占玉米成本的比重也提高到2015 年的43.25%。与人工成本的阶段性变化不同,中国玉米生产的土地成本在1997—2015年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在1997—2008 年,土地成本由0.07 元/公斤增长到0.23 元/公斤,年均增长11.75%。土地成本占玉米生产成本的比重由7.21%,增长到19.71%,并在2007 年超过化肥成为玉米生产的第二大成本。在2009—2015 年,土地成本持续上涨到2015 年的0.49 元/公斤,年均增长10.17%,占玉米生产成本的比重提到22.03%。如图3 所示,劳动力和土地等成本占玉米生产成本的比重在1997—2008 年较平稳,由1997 年的51.57%小幅提高到2008 年的53.52%;但是之后快速增长,在2015 年达到65.28%,接近玉米生产成本的2/3。
中国玉米生产物资费用都有所提高,其中机械费用增长最为显著。化肥是玉米生产的第一大物资投入,其成本在1997—2008 年快速增长,由0.19元/公斤增长到0.26 元/公斤,占玉米生产成本的比重由18.4%提高到23.0%。此后化肥投入费用基本保持稳定,在2015 年为0.27 元/公斤,然而占玉米成本的比重却不断下降,在2015 年下降至12.1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机械投入成本快速增长。在1997—2008 年,机械投入由0.05 元/公斤提高到0.10 元/公斤,年均增长6.58%,占玉米生产成本的比重由4.68%增长到8.49%;在2009—2015 年,机械投入成本加速增长,在2015 年达到0.23 元/公斤,年均增速高达12.72%,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在2015 年进一步提高到12.10%,接近化肥所占份额。虽然种子费用相对较低,但是近年来种子费用快速增长。在1997—2008 年,种子费用基本稳定,从0.05元/公斤小幅提高到0.06 元/公斤,占玉米生产成本的比重由4.83%增长至5.44%。在2009—2015年,种子成本持续快速增长,在2015 年达到0.12元/公斤,年均增长7.75%。种子成本由于与总成本增长速度接近,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基本稳定,在2015 年为5.24%。农药投入费用相对较小,但是持续增长,由1997 年的0.01 元/公斤,增长到2015 年的0.03 元/公斤,占生产成本的比重由1.10%小幅提高到1.53%。其他投入费用在1997—2008 年逐渐降低,由0.20 元/公斤减少到0.09 元/公斤,占生产成本的比重由19.46%降低至7.68%;在2009—2015 年,其他投入费用基本稳定,在2015 年为0.12元/公斤,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进一步降至5.36%。
巴西和美国的成本结构及其变化与中国显著不同,最为突出的差异是人工成本与土地成本较低,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较小。在1997—2015 年,美国玉米单位产出的人工成本由0.08 元/公斤降低至0.04元/公斤(图2),占成本比重由9.06%减少到4.28%(图3);土地成本在波动中小幅上涨,由0.22 元/公斤增长至0.26 元/公斤,占成本的比重由23.32%小幅提高到26.53%。在近20 年(1997—2015 年),美国玉米生产的人工成本与土地成本之和基本稳定,在0.29 元/公斤左右。二者占生产成本的比重也较稳定,由1997 年的32.38%小幅降至2015 年的30.81%,约占总成本的1/3。巴西玉米生产中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更低。在1997—2015 年,巴西玉米单位产出的人工成本在0.01~0.03 元/公斤波动。土地成本变化呈现三个阶段:1997—2004 年小幅下降,由0.08 元/公斤降至0.05 元/公斤;2005—2011年快速上涨,在2011 年达到0.27 元/公斤;2012—2015 年明显下降,在2015 年降至0.13 元/公斤(图2)。相应地,巴西玉米生产的人工和土地成本之和占生产成本的比重波动也非常显著,由1997 年的10.76%,增长到2011 年20.74%(阶段性最高点),随后又降至2015 年的16.72%。即便在2011 年的最高点,巴西玉米生产的人工和土地成本之和仅占生产成本的1/5,显著低于中国和美国。
图2 中国、美国和巴西玉米生产成本构成及其变化
图3 中国、美国和巴西玉米生产成本构成比重及其变化
然而,美国玉米生产中机械和化肥投入成本占比很高,种子成本增长极为显著。在多数年份,机械费用是美国玉米生产中最大的物资投入。在1997—2004 年,机械费基本稳定,由0.27 元/公斤小幅降低至0.22 元/公斤;此后持续增长,在2008 年达到0.28 元/公斤;随着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机械费用逐渐下降,在2015 年降至0.22 元/公斤。化肥费用是第二大物资投入,其变化趋势与机械费用类似。在1997—2004 年,化肥费用基本稳定,在0.11~0.13 元/公斤波动;随后持续上涨,在2008 年达到0.29 元/公斤;之后在波动中下降,在2015 年降至0.20 元/公斤。然而,美国种子成本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由1997 年的0.07 元/公斤,增长到2015 年的0.15 元/公斤,年均增幅4.00%。在1997—2008 年,机械费用占成本的比重在25.4%~30.88%波动,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在2008 年后逐渐下降,在2015 年降至22.22%。在1997—2004年,化肥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在11.41%~15.81%波动;此后持续上升,在2008 年达到26.29%,甚至超过机械费用;然而,在2008 年后显著下降,在2015 年降至20.34%。机械和化肥的总投入占美国玉米生产成本的比重很高,在1997—2004 年,两者比重在41.53%左右波动;随后不断上涨,在2008 年达到历史最高点51.67%;在2008 年之后呈下降趋势,在2015 年为42.56%。美国种子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由1997 年的7.89%增长到2015 年的15.05%。美国农药和其他成本的投入费用较低,占成本比重较小,而且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美国玉米的农药费和其他投入费用分别由1997 年的0.07 元/公斤和0.09 元/公斤,下降至2015 年的0.04 元/公斤和0.07 元/公斤,占总成本的比重也分别由7.39%和9.56%,降低至4.14%和7.45%。
巴西玉米生产物资投入成本结构与美国较为类似,化肥和机械所占成本比重较高,种子成本呈现快速上涨趋势。在多数年份,化肥是巴西玉米生产最大的投入要素(包括土地和劳动力在内)。化肥费用在1997—2002 年不断下降,由0.20 元/公斤下降到0.10 元/公斤;此后快速上涨,在2008 年增长至0.41 元/公斤,年均涨幅高达26.82%;在2008 年之后,化肥投入费用显著下降,在2015 年降至0.18元/公斤。机械费是与化肥基本并列的第二大物资费用,其变化趋势与机械类似。在1997—2002 年机械费用由0.18 元/公斤下降至0.12 元/公斤,但是此后持续上涨至2008 年的0.26 元/公斤,然后不断下跌至2015 年的0.11 元/公斤。化肥和机械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与其费用变化高度一致。在1997—2002 年,化肥和机械费用之和占成本的比重由46.06%下降至41.20%,此后持续增长至2008 年的51.28%,然后不断下降至2015 年的33.23%。种子费在1997—2008 年呈现不断上涨趋势,由0.08元/公斤增长到0.15 元/公斤,年均增长5.93%,此后基本保持稳定。然而,种子费用占成本的比重却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由1997 年的9.81%提高到2015年的15.19%。与美国玉米生产投入差异较大的是,巴西的农药费和其他支出费相对较高,占成本比重较大。在1997—2015 年,巴西玉米生产的农药费在0.07~0.12 元/公斤波动,占总成本的比重也基本稳定,在1997 年所占成本比重为11.35%,在2015 年的比重为11.80%。其他费用在1997—2015 年基本稳定在0.22 元/公斤,占成本的比重在23.83%左右。
(三)不同投入费用对生产成本变化的贡献
根据上述成本变化特征的分析,选取2001—2008 年和2009—2015 年两个时期来讨论三个国家各种投入对成本变化的贡献。如表1 所示,在2001—2008 年,中国、美国和巴西的单位玉米生产成本快速提高,年均分别增长4.10%、4.98%和12.39%。由于美国和巴西玉米单位生产成本上涨速度显著高于中国,中国与美国和巴西的单位生产成本差距逐渐缩小,在2006 年已经基本接近,在2007—2008 年巴西单位玉米生产成本甚至显著高于中国(见图1)。在此期间,推动中国成本上涨最快的因素是土地成本、化肥费用和机械费用,对成本上涨的贡献分别为43.65%、41.85%和18.42%(共计103.92%)。在同期,推动美国和巴西成本上涨的因素主要是化肥、机械费用和种子费用,对美国玉米成本上涨的贡献分别为52.12%、24.77%和16.41%(共计93.31%),对巴西玉米生产成本上涨的贡献分别为40.21%、18.33%和10.94%(共计69.48%)。
由于化肥和燃料生产与石化能源紧密相关,化肥费用和机械费用快速增长与该时期全球能源价格大幅飙升有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价格月度数据,世界原油价格在2001—2008 年上涨299.30%。在同期,化肥费用和机械费用之和对中国、美国和巴西玉米生产成本上涨贡献分别为60.27%、76.89%和58.54%。除了化肥和机械以外,在推动成本上涨的其他关键因素中三个国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驱动中国玉米成本上涨的最重要因素是土地成本。在2001—2008 年,中国玉米单位产出的土地成本年均增长11.84%,对生产成本上涨贡献高达43.65%。与之对应的是,美国、巴西的土地成本对生产成本上涨推动的贡献极为有限,仅为9.10%和5.83%。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美国和巴西玉米单位产出的种子成本增长很快,年均增长8.03%和11.03%,对生产成本增长的贡献分别达到16.41%和10.94%,都显著高于中国。
然而,在2009—2015 年,美国和巴西的玉米单位产出成本显著下降,中国却显著上升,而且驱动各国玉米生产成本变化的关键因素发生显著改变。在2009—2015 年,中国玉米单位生产成本加速增长,年均增幅在9.90%;然而,在同时期美国和巴西玉米单位生产成本却显著下降,年均降幅分别为1.58%和5.97%(见表1)。在这一时期,促进中国玉米单位产出成本上涨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和机械费用,三种费用都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年均分别上涨13.84%、11.67%和13.27%,对总成本上涨的贡献率分别为53.33%、24.52%和12.61%(共计90.46%)。特别是人工成本,增幅极为显著,并成为推动中国玉米生产成本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在2009—2015 年,促使美国和巴西玉米成本下降的因素基本相同,主要是化肥费用和机械费用的下降,对美国玉米生产成本下降的贡献分别为76.89%和52.21%(共计129.11%),对巴西玉米生产成本下降贡献为50.36%和33.88%(84.24%)。化肥费用和机械费用下降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时期世界能源价格大幅下降,世界原油价格下降47.00%⑤。美国和巴西的玉米生产成本与世界能源价格在两个时期的变化清楚地表明:两国玉米生产对石化能源高度依赖,成本变化与石油价格高度相关。
表1 玉米单位产出各类生产投入费用的年均变化率及其对成本增长的贡献率
四、玉米投入产出模式比较
从亩均投入和单产来看,美国、中国和巴西的玉米生产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分别对应“高投入-高产出-低单位成本”“高投入-低产出-高单位成本”“低投入-低产出-低单位成本”模式。如图4 所示,在2010 年之前,美国玉米每亩生产投入最高,显著高于中国和巴西。在1997—2009 年,美国玉米生产成本平均为548 元/亩,比同时期的中国(393 元/亩)和巴西(286 元/亩)分别高39%和91%。在2009 年之后,虽然美国玉米每亩投入不断上涨,增幅却显著低于中国。从2010 年开始,中国玉米每亩投入高于美国,且差距不断拉大,在2015 年中国玉米的生产成本(1 084 元/亩)比美国(693 元/亩)高56%。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如果扣除人工和土地成本,中国每亩玉米生产的物资投入却显著低于美国。在2010—2015 年,扣除人工和土地等成本,中国玉米物资投入费用为336 元/亩,仅为美国(499 元/亩)的67%。即便在生产成本差最大的2015 年,美国玉米物资投入(480 元/亩)比中国(376 元/亩)依然高28%。其中,美国种子、农药和化肥等投入费用分别为104 元/亩、29 元/亩、141 元/亩,分别比中国高84%、73%和8%。因此,导致中国玉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不断增长的关键原因是快速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
美国玉米单产显著高于中国和巴西,“高产出”是美国玉米国际竞争优势的根本。美国玉米单产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由1997 年的544 公斤/亩,增长到2015 年的699 公斤/亩,年均增长1.40%;中国玉米单产由1997 年的348 公斤/亩,增长到2015 年的489 公斤/亩,年均增长1.91%。虽然中国玉米单产增速略高于美国,但是前期极大的单产差距,导致中美玉米单产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两国单产差距由1997 年的196 公斤/亩,扩大到2015 年的210 公斤/亩。如果以2010 年的单产来替代2011和2012 年由于严重自然灾害导致的异常值,美国玉米平均单产在1997—2015 年为624 公斤/亩,然而在同期中国玉米平均单产为424 公斤/亩,比中国高47.17%(200 公斤/亩)。正是较高的单产抵消了较高的生产成本,使美国玉米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与中国和美国相比,巴西的玉米亩均投入成本最低,平均单产也是最低的,因此单位产出成本也较低(见图4),属于典型的“低投入-低产出-低单位成本”模式。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从2010 年以来,巴西玉米单产增长较快,由324 公斤/亩增长到2015 年的396 公斤/亩,年均增长4.10%,显著高于同时期的中国和美国,这也使得巴西玉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逐步提升。
五、中国、美国和巴西未来玉米单位生产成本预测
图4 中国、美国和巴西玉米每亩生产投入和单产比较
基于对玉米生产成本结构和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在对未来能源价格、初级要素价格和单产变化合理假设基础上,对中国、美国和巴西玉米单位生产成本的变化进行预测。第一,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是化肥和农药的重要生产原料,燃油是农机的动力源,玉米生产成本与石油价格紧密关联[10-13]。因此,假设玉米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和机械等费用与能源价格变动率一致。在2015—2017 年国际能源价格变化依据WTI 原油价格计算得到;在2018—2025 年国际能源价格变化采用与2018 年经合组织-粮农组织(OECD-FAO)的《2018—2026 年农业展望》报告完全相同的假设,即世界能源名义价格年均增长1.80%。第二,在2016—2025 年劳动力、土地,种子和其他成本等四项的变化将采用1997—2015 年的年均增长率⑥,具体结果见表2。例如,在1997—2015 年中国玉米的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长率为5.76%,显著低于2008—2015 年的13.84%。这一设定具有合理性,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劳动力工资的上涨速度也将减缓。第三,以2008—2015 年的平均单产增长率来预测2016—2025 年的单产变化。其中,中国、美国和巴西的玉米单产年均增长分别为1.78%、1.44%和3.05%。根据上述三个方面假设,可以推算中国、美国和巴西玉米单位生产成本在2016—2025 年的基准变化(在下文和图5 中称基准情景),结果见图5。
表2 预测分析中国、美国和巴西玉米单位产出的四项成本和单产的年均变化率
中国与美国、巴西的玉米单位生产成本差将逐渐拉大,玉米进口压力将显著增强。如图5 中的基准情景所示,美国和巴西玉米单位生产成本由2015年的0.99 元/公斤和0.85 元/公斤,分别增长到2025 年的1.21 元/公斤和1.22 元/公斤。然而,在同期,中国玉米单位生产成本由2.22 元/公斤,增长到3.84 元/公斤,与美国、巴西的玉米成本差距分别由2015 年的1.23 元/公斤和1.37 元/公斤,进一步增长到2025 年的2.63 元/公斤和2.62 元/公斤。毫无疑问,在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背景下,逐步扩大的生产成本差必将演化为巨大的进口压力,在没有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下,玉米大量进口并成为“大豆第二”将是极为肯定的。
如果中国可以有效降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增速,那么与美国和巴西的玉米生产成本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此,相对于基准方案,设置了中国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中速、低速增长的两个政策方案。在中增长方案中,假设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分别为基准方案的2/3;在低增长方案中,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为基准方案的1/2。也就是说在低增长方案下,中国玉米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在2016—2025 年的年均增长分别为2.9%和5.0%。从近10 年的历史数据看,这是极低的增长率,代表了极为乐观的情形,相应计算结果见图5。在低增长方案下(见图5 中国-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增长方案),中国玉米的生产成本在2025 年为2.98 元/公斤,比基准方案低22.40%(减少0.86 元/公斤)。然而,即便在低增长方案下,中国与美国、巴西的玉米单位生产成本差依然呈现加大趋势,与美国、巴西的玉米成本差距分别由2015 年的1.23 元/公斤和1.37元/公斤,增加到2025年的1.77 元/公斤和1.76元/公斤,进口压力依然将逐步增强。但是,相对于基准方案,国内外玉米成本差明显缩小,进口压力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减弱。
图5 中国、美国和巴西玉米单位生产成本预测
六、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第一,由于资源约束和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中国玉米生产面临资源紧约束和非农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诅咒”,土地和劳动力等非物资费用不仅占生产成本比重大,而且增长速度快,成为中国玉米生产成本上涨的关键推手。在2015 年,中国劳动力和土地等非物质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达到65.28%,接近玉米生产成本的2/3。在2009—2015 年,中国玉米单位生产成本年均增长9.90%,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对成本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3.33%和24.52%(共计77.85%)。
第二,美国和巴西的玉米生产投入结构与中国显著不同,机械费用和化肥费用占生产成本比重高,导致成本对能源价格变化极为敏感。在1997—2015 年,美国和巴西机械和化肥投入占成本的比重分别为44.69%和41.70%,显著高于中国的24.77%;与之对应的是,土地和劳动力等非物质投入占成本比重较小,分别为29.94%和12.00%。正是由于生产对机械和化肥的高度依赖性,美国和巴西玉米生产成本变化对能源价格反应极为敏感。
第三,在开放贸易环境下,中国玉米进口快速增长并成为“大豆第二”的可能性极大。2008 年以来,中国玉米单位生产成本与美国、巴西的成本差距逐渐拉大,而且预测表明成本差距在未来还将继续加大。即便在乐观的低增长方案下,预测表明中国与美国、巴西的玉米单位生产成本差依然呈现加大趋势,在2025 年将扩大到1.75 元/公斤左右,进口压力将显著增强。
(二)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亟需加大生产制度和科技创新,大幅提升玉米生产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这是提高玉米竞争力、保持玉米及其下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首先,必须客观认识中国玉米贸易和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国内外价差的不断攀升将使中国玉米进口压力不断增强。其次,必须深刻认识到玉米是中国播种面积和产量都最大的粮食作物,其生产变化将显著影响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最后,玉米主要用作饲料和加工原材料,玉米生产与下游产业发展相互依存、休戚相关。因此,严重依赖进口的“大豆第二”模式和“高壁垒贸易保护”模式都不可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在此,提出两个应对思路:第一,土地和劳动力等费用是推动玉米成本上涨的关键因素,通过切合实际的体制创新,推动玉米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注重提升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的质量,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第二,引进与国内培育并举,加快玉米优良品种的转化和推广,以大幅提高单产。
注释:
①玉米总使用量=食物消费量+饲料粮消费量+工业消费量。
②谷物总进口减去小麦、玉米、稻谷和大米等进口。
③美国玉米生产在2011 年和2012 年都经历了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在2012 年遭受了56 来最为严重的旱灾,单产严重下降。相对于2010 年,美国玉米单产在2011和2012 年分别降低8.2%和25.8%。这是导致2010 年和2012 年玉米单位产出成本较高的重要原因。
④没有选择1997—2008 年,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1997—2001 年,三个国家玉米的生产成本都小幅下降,且变化不是特别明显,选取更长的时间区间会使得2001—2008年的变化特征被部分掩盖。第二,选取2001—2008 年,这与2009—2015 年的时间跨度近似,比较性更好。
⑤根据IMF 数据,世界原油价格指数(以2005 年价格为100)由2008 年的184.9 下降至2015 年的98.0,下降了47.00%。
⑥平均增长率通过对时间的回归计算得到。具体计算过程如下:Yt=Y0×(1+r)t,其中Y0是初始值,Yt是t时期的数值,r是年均增长率,t是时间。双边求解ln,得到ln(Yt)=ln(Y0)+t×ln(1+r)。对ln(Yt)和t求解回归,得到ln(1+r)。假如t回归的系数为b,那么就可以求得年均增长率r=exp(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