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

2020-12-04韩雨晴

经济与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战略

韩雨晴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发展趋势

(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疫情肆虐全球。短短几个月时间,疫情就蔓延到全球几乎所有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截至2020 年9 月25 日,疫情造成超过3 250 万人感染,约98.9 万人病亡,并仍呈加速蔓延之势。不少国家出现严重医疗资源短缺、应对动员能力有限等问题,医疗卫生体系面临崩溃。二是经济困境加剧。隔离措施导致停工停产、社交中断、经济一度停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经济造成了冲击。全球经济增长出现百年来罕见失速,复苏前景低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20 年6 月预测2020 年世界经济将萎缩4.9%,较其1 月份预测的增长3.3%下降超过8 个百分点,衰退程度之烈可见一斑。三是金融泡沫积聚。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巨大经济冲击,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从财政和货币政策两方面实施大规模刺激措施。然而,实体经济恢复迟缓,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价格却表现坚挺,金融市场背离实体经济导致金融泡沫不断积聚,风险隐患巨大。四是全球治理失能。大疫之下,现有国际组织既无法带领各国有效应对疫情,更无力凝聚共识携手应对经济冲击。美国作为现行全球治理的核心国家,不仅自身抗疫不力,而且率先破坏国际合作机制,全球治理赤字凸显,变革呼之欲出。

如果发生大范围企业破产和大规模失业,将导致消费、投资和总需求不足,进而触发经济危机。如果对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乃至整个信用体系带来严重冲击,就很容易会引发金融危机。如果政府债务规模和赤字率过度扩张,则可能导致债务危机。如果困境中的国家急于对外转嫁矛盾,造成国家间竞争和冲突升级,则可能会引发政治动荡。

(二)“新”常态①已经到来

疫情冲击过后,国际格局难以很快恢复,某些损害甚至将会长期存在。美国哈佛大学2020 年4 月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无论是否能够研发出疫苗,新冠病毒都可能会陪伴人类到2025 年甚至更久。令人头疼的问题是,新冠肺炎治愈者产生免疫力的水平以及持续时间可能并不像原先认为的那么长,“群体免疫”只是美好的愿望。根据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教授团队2020 年6 月的研究成果,新冠病毒抗体在人体内可能只能维持2~3 个月。在世界卫生组织2020 年5 月13 日召开的发布会上,紧急项目负责人瑞安表示,新冠病毒疫情发展到现在,很可能已经成为一个长期性问题。目前来看,已经很难预知新冠病毒何时结束,或者它永远不会消失了。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各国的策略或许是尽可能采用疏离措施降低人口聚集,把感染率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保持常态化,以确保医疗体系不崩溃,社会“低功能”运转。

二、“新”常态推动我国银行业调整经营模式

(一)“新”常态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当彼此间的隔离防控成为常态,社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会被极大地压制,经济减速在所难免,这将对企业造成沉重打击。

营业受阻、现金流断裂,都是小微企业不能承受之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2020 年2 月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的995 家中小企业中只有不足10%的企业账面现金余额能维持运营6 个月。中国人民大学2020 年3 月发布的相关研究显示,小微企业主的收支管理、应急管理能力较弱,面对疫情后的复产和资金缺口,需要金融机构持续稳定的贷款“输血”作为其维持运营的现金流。

大中型企业虽然短期内不会出现类似小微企业现金流中断、企业倒闭等问题,但根据清华大学2020 年2 月的调研显示,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订单下降、限制开工、人员不足、固定成本负担过重、供应链中断,以及可能带来的信用和债务风险,都有可能给大中型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冲击。超过95%的受调研企业认为其全年营业收入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财务面临较大压力,流动性问题凸现,急需金融支持以度过难关。

(二)金融短期信贷战“疫”举措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保监会”)等国家部委及时出台金融短期信贷战“疫”政策(见表1),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强化疫情防控金融支持,做好受困企业金融服务。同时,强化疫情防控资金支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和货币信贷支持力度,合理调度金融资源,保障金融服务,维护金融市场平稳有序运行。总体来看,金融短期信贷战“疫”举措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表1 金融战“疫”相关政策梳理

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包括3 000 亿元专项再贷款和1.5 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用于支持金融机构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以及复工复产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资金发放采用“先贷后借”报销制。金融机构按照风险自担原则对相关企业自主决策发放优惠贷款,定期报告贷款进度,定向向人民银行申领相关资金。

二是创新政策工具。推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②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③等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三是压降企业融资成本。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提供优惠利率信贷、中央财政贴息、银行合理让利等多种方式,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四是提高企业融资便利程度。通过扩大货币供应,提高贷款增速,鼓励银行敢贷、愿贷、能贷,推出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④,提供政府担保,扩大企业发债等多种方式,使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

(三)对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影响

一是信贷业务模式发生变化。从资金来源上看,以往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吸收社会存款等方式筹集信贷资金;金融短期战“疫”举措下,部分信贷资金先由银行垫付,后由国家设立的专项资金定向“报销”。从还款方式上看,以往企业需要先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结清所欠款项,再由银行决定是否为其发放一笔新贷款,这属于两笔贷款;金融短期战“疫”举措下,企业可以无还本续贷,即不需归还贷款本金,仅需偿还贷款利息,就可以继续使用此笔贷款,这属于同一笔贷款。

二是存贷利差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以信贷业务为主,息差收入仍是其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但是,随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持续推进以及减费让利等政策的不断落实,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持续收窄,息差收入不断下降。尤其是在金融短期战“疫”举措下,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并对贷款利率进行贴息,使企业的融资成本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⑤。这进一步推动了存贷利差水平的下降,挤压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迫使商业银行持续推进战略转型。

三是非利息收入成为重要盈利来源。随着利差空间的不断收窄,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降低对资产规模增长的过度依赖,持续优化收入结构,加大综合经营力度,构建多元化的盈利渠道,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推动非利息收入稳定增长,这些成为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

三、“新”常态倒逼我国银行业加速科技变革

(一)“新”常态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当彼此间的隔离防控成为常态,人与人之间的日常往来会显著减少,大家会尽可能减少出门次数,生活需求更多地将通过线上方式得以满足,金融服务逐渐向线上迁移。与此同时,伴随着消费者线上需求的不断增长,企业数字化进程有所加速,进而对银行线上金融服务提出更多需求。

(二)金融数字化战“疫”举措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国家部委及时出台金融战“疫”支持政策,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保障金融服务顺畅,强化疫情防控金融支持力度,具体包括:

一是鼓励银行运用技术手段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在全国范围内拓展线上金融服务,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优化和丰富“非接触式服务”的渠道和场景,引导银行下沉服务重心,送金融服务上门,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得性。

二是指导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提升风险管控智能化。做好信贷数据录入管理,及时与同业机构开展数据信息共享比对,加强实时监测分析,全面掌握年内到期贷款的金额比重和区域分布,加强业务指导,切实防范信用风险,尽可能抑制不良贷款上升。

(三)激发银行加速科技变革

各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响应监管部门号召,凭借自身数字化积累,多措并举推广线上金融服务,满足客户便利化需求,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

一是金融服务向线上迁移,改善客户体验。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线上经济的发展,助力银行业加快金融服务向线上迁移的进度,无接触金融服务繁荣“生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渠道获客率、活客率进一步提升,线上服务项目进一步丰富,金融场景引流、转化能力进一步加强,客户体验不断改善。

二是借力金融科技,提升智能化运营水平。此次疫情中,商业银行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拓宽获客渠道,丰富金融产品,打造金融生态圈,优化内部运营,降低运维成本,加强风控管理,提升智能化运营水平,推动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持续创新。

四、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方向研判

如果银行存贷利差持续收窄,过往单纯依靠信贷扩张获取盈利的传统商业模式难以为继,那么银行未来的战略转型方向是什么? 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战略选择出现分化。大型商业银行由于自身实力雄厚、具有国际化视野等先天优势,将逐渐向金融控股集团模式转变。集团下设若干不同功能的子公司,主要通过股权管理方式对子公司进行控制,同时通过兼并收购或拆分出售等资本运作方式进行战略调整。中小银行受自身视野、实力等因素限制,将在商业银行业务策略方面出现分化,更多的是结合自身优势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转型为贸易特色银行、零售特色银行、批发特色银行、社区银行、同业银行等特色鲜明的金融服务专业机构。

第二,银行实现“两条腿走路”。在推进商行业务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投行业务不再仅仅是银行一个小小的业务单元,而是成为与商行业务“并驾齐驱”的重要业务板块。随着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完全独立的高风险投行模式在2008 年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商行+投行的业务模式将更受青睐,既有利于实现业务和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又可以实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风险对冲。

第三,金融业供需模式发生变化。随着客户自主选择权增强,企业融资习惯发生转变,融资成本下降,商业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也将会从传统的以风险授信为主,转变为向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赚取长期持续、多元化综合收益。

第四,金融科技加速发展。未来,金融与科技将会实现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商业银行科技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人们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接受度、满意度明显增强,金融风控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金融科技持续赋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五、政策建议

1.加快推进战略转型。新冠肺炎疫情给处于转型十字路口的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尤其是那些业务结构单一、管理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转型意愿不强的中小银行。为顺应后疫情时代商业模式变化的新趋势,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新业态、新生活方式、新市场机遇,以“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的勇气,加快推进战略转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持续优化体制机制,积极破解发展难点、痛点和堵点,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实现客户价值和银行价值的双赢,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2.重视战略风险管理。商业银行推进战略转型进程中的战略风险将有所凸显,而战略风险与其他金融风险往往存在复杂的相关性,需要商业银行持续提高战略风险管理能力。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对战略风险重视程度不足,对战略风险的复杂性、系统性和紧迫性认识高度不够,真正管好战略风险任重而道远。

3.大力发展境内业务。作为最早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并最早阻断疫情传播的国家,中国也是目前全球最早实现V 型经济复苏的国家。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新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将实现小幅增长,是二十国集团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我国商业银行应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做大做强做精境内业务,稳步提升境内业务的价值贡献。

4.加强金融监管与引导。受眼界、能力等的限制,商业银行对战略转型认识不够;受惯性、惰性等的影响,商业银行推动战略转型动力不足;转型的阵痛很可能引发强烈反弹,商业银行保持战略的定力需要加强,这都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与引导。同时,随着金融监管理论不断发展,监管逐渐由管货币、管市场、管机构向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的方向演进,混业发展成为金融监管的主导思路,这既为大型银行战略转型提供了更多空间,也需监管机构对银行战略选择做出规范。

5.积极推进金融科技变革。此次疫情中,金融科技利用互联网帮助银行实现了“非接触式”客户服务,并在控制信用风险、削弱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助力银行业实现智慧化运营。未来,随着人们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接受度逐渐提升,银行业仍需要进一步拥抱金融科技,积极推进科技变革。

注释:

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发展,简称“新”常态。

②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是为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而创设。据央行介绍,在实际操作中,央行提供400 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激励资金约为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的1%。

③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是为缓解小微企业缺乏抵押担保的痛点、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而创设。在实际操作中,央行通过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使用4 000 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020 年3 月1 日至12 月31 日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以促进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支持计划惠及的普惠小微企业要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

④延期还本包括贷款展期、无还本续贷、调整还款计划、借新还旧等。

⑤有调查显示,在这一融资方式下,小微企业的实际贷款利率水平在1.6%左右。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贷款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不断滚动贷款,同时减记债务:政府如何才能从破产中更快恢复? 精读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旧信封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俄气从中国银行获得20亿欧元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