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想到,那篇文章只是序曲

2020-12-03刘江滨

博览群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协和名医大院

刘江滨

多年以前,读过韩小蕙的散文《我的大院,我昔日的梦》,她对协和大院的描绘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有段文字这样写道:

(协和大院)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小世界:绿草如茵,中间高耸着巨型花坛。树影婆娑之间,是一条条翠柏簇拥着的石板路,通往若隐若现的一座座三层小洋楼。小楼全部为哥特式建筑,平台尖顶,米黄色大落地门窗,楼内诸陈设如壁炉、吊灯、百叶窗等全部来自欧美,外墙上爬满了茂盛的爬墙虎……

没想到,这篇文章只是一个序曲,多年之后,韩小蕙25万字的《协和大院》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12月版)奏响了多声部的协和大院交响曲,百年沧桑尽收眼底,风云变幻悉数呈现,人物群像栩栩如生,动植物事绘声赋形,其纵深感、厚重感、命运感在作者亲历的视角下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细节展现出来,犹如一部波诡云谲的连续大剧,传奇故事让人欲罢不能,那些医学大家的神采光华叫人心生向往,百年大院的兴盛衰微又令人五味杂陈。

《协和大院》共18章,加上“代序”《我的大院,我昔日的梦》和“代跋”《绝唱》,拢共20篇。这些篇章以散点透视法将协和大院的百年历史与方方面面穷形尽相,纤毫毕出。每一篇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当作单篇散文看,合起来则又有系统的整体性,可当作一部完整的传记文学。在我看来,这部书可以视为作者给一座百年大院立的传,其史实、文学、思想的特点咸备于一体。

协和大院是1917年伴随着协和医院的建立而修建的住宅大院,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大院的主人自然是人,是那些名医大师们,是那些干部们,以及家属孩子们,但大院的构成还有建筑、草坪、花园、树木以及昆虫和鸟,这些自然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世界出现在韩小蕙笔端。百余年并不算长,但历史的烟云往往扑朔迷离,厘清辨析也需下一番硬功夫。作者撲进泛黄的历史故纸中,流连沉浸,勾稽爬梳,在文学的活泼表达中,亦充分追求科学的严谨性。尤其是,韩小蕙写协和大院可谓近水楼台、得天独厚,她也是这个大院的主人之一,自1960年搬进大院,至今已有60年。书中所述的大多人和事都是她亲见、亲历、亲闻,如此,那些僵滞的材料和枯燥的医学术语就被激活了,带着作者个人的温度和眼光,跃跃如鲜活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在我看来,韩小蕙是以立传的态度写协和大院,那么,就自然给这部书赋予了浓郁的“史”的品格,综其大略,可以说协和之医学史、教育史、建筑史的内涵尽在其中了。

为百年大院立传,当然主要是为大院主人立传。全书最珍贵的精彩华章都在这里,读的时候,令我屏声静气,恂恂如也。这个大院住的都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书中前四章追溯了外交部街和协和医院、医学院的渊源,其风云激荡、曲折传奇的故事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第五章描述了大院的建筑风格,第六章至第十章为重点名医大医塑像。请看:第六章《协和大院一百年(名医篇)》,第七章《两位“华人第一长”》,第八章《三位大医女神》,第九章《四位世家子弟》,第十章《五位寒门大医》。有趣的是,不知作者是否有意为之,这几章的标题排序恰成“一二三四五”。作者将这些名医分为五代,而1949年至1966年的第二代,是“协和大院的灵魂人物”,作者以“医学大神”呼之,崇仰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有李宗恩、林巧稚、吴蔚然、黄家驷等大约几十位,皆为某某学科的创始人、奠基人、开拓者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一流的权威专家。由于协和大院是医生们的住宅区,故作者采取了一个真实的生活视角,以一个少儿的眼光写这些大医们生活中的一面,称呼也是“爷爷”“奶奶”“伯伯”“阿姨”等。如称住在28号楼的林巧稚为“林奶奶”,“留在我脑中的永久印象,是心情愉快的林大夫绾着发髻,着一身合体的锦缎旗袍,领口处别一枚碎钻镶嵌的精致领花,从大门外飘然而入,停在花丛边上看她那些盛开的花,那身影,无宋庆龄的丰腴却有着和她一样的高雅韵致”。再如,写名医梁植权:

我从小就认识了这位“梁二爷”,他中等个儿,微胖,大脑门儿,谢顶,戴一副金丝眼镜,住在29号楼,是梁DN他爸,他的夫人是王婉明阿姨。由于他的低调,他家人的低调,我却一直到很晚才晓得他是院士,成就非凡。

作者按照名医们所居楼号一一细数,由衷发出敬佩的感叹之声:

哦,真是伟大啊,声震中国及国际医学界的一代医学大神们,救治了无数病人的大医名医们,在大院里留下了辉煌身影的前辈们——向你们致敬!给你们鞠躬了!

韩小蕙称这些名医们为“大神”,不仅写出了他们神乎其技的高超医术,更是写出了他们身上蕴涵的伟岸的精神特质,令人崇仰膜拜。从韩小蕙的描述中,我深切体悟到了这些大医们如下精神内涵。

1.文明。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大多曾留学海外,世界名校博士,将中西文明融为一炉,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焕发出优雅迷人的风度风采,令人倾倒。这不仅是个人修养,还铸就了一代代协和人的精神气质。协和医学院第一任华人院长李宗恩,如此定了几条“私家规定”要求下属:

走路声音要轻,说话声音要低,不允许穿硬底鞋,特别是绝对禁止高跟鞋;所有协和员工,不论是医生护士还是职员工人,上班时不许吃大蒜、韭菜,也不准抽烟。

哈,苛刻吗 文明素养就在这点滴细节中。

2.爱国。协和虽然最早为洋人所建,有浓郁的西方背景,大医们也接受过欧风美雨的吹拂洗礼,但他们都是“洋装穿在身、心依然是中国心”。不少人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生活条件,千方百计、毅然归来报效祖国。赤子之心,矢志不渝。

3.善良和奉献。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救死扶伤从来就是医者的天职。

书中记录了林巧稚的一件事令人难忘:1921年夏,林巧稚考协和医预科,最后一场是英语笔试,突然有一位女生中暑被抬出考场,林巧稚放下试卷就跑过去急救,导致试卷没有做完,她自己以为这回肯定落榜了。可是一个月后,她却接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原来校方综合考察,认为该生其他几科考得好,尤其是宁可放弃考试也要救人,正是医者所需要的善良品质和奉献精神。在大院里,作为名医,被随叫随到、乐于助人的事,在作者笔下多有描述。而他们大多寿至耄耋甚至期颐,正是“好人福报”的最好说明书。

4.高贵。人格高贵,灵魂高贵。如作者眼中的张鋆教授“张老爷子”:

瘦,高,严峻,腰杆老是挺着,像一块行走的木板;头发花白,已见稀疏,但梳得一丝不乱;走在大院里,既不快,也不慢,从不跟人打招呼,只按照他自己的节奏行事。

这个描写非常具有象征意义。不管经历多少风雨,多少磨难,“腰杆老是挺着”,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节操,那份宠辱不惊的淡然、坦然、超然闪烁出生命的异彩。还有严谨、求精、勤奋……这些精神特质形成了协和大院的灵魂和传统,成为异于其他诸多大院的旗帜和标识。

长期的写作使韩小蕙形成了自己的散文观,她曾提出“好散文”的十要素,其中前三点分别为生命的激情、哲学的光芒和诗意的审美。她说“文章的烈焰必须用生命激情之火点燃”,这一点在韩小蕙作品中似乎特别得以凸显,所以有论者称其散文创作为“生命书写”。在《协和大院》中,我们可以深切体味到作者的生命投入,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思考,都可以看到作者沉浸其间的身影,她的的情感(欢喜、赞叹、痛苦、忧愤)、性格、温度都表露无遗跃然纸上。她是用生命的灌注写出了协和大院鲜活的生命情采,即使那些泛黄的故纸也溢出生命的馨香。因此,这部以传记体写成的散文作品,是一部生命书,那一尊尊知识分子群像不是石雕泥塑的,而是清晰透着纹路肌理、体温心跳,喜怒忧惧,闪耀着生动的个性的光彩;大院那些昆虫鸟类小小生灵在作者观照下也是那样生趣盎然、可爱迷人。也因此,用生命写就的书无疑是有生命力的,《协和大院》就是这样一部书。

(作者系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

猜你喜欢

协和名医大院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nursing English in practice
The reform and applic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大院子弟”说“大院”
协和搬家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
恒大院线未来3—5年将建影城335家
五禽戏
讳疾忌医
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