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普通高考得写“洋八股”
2020-12-03
我的工作之一,是在英国设计个性化的高端教育课程,包括安排、辅导牛津、剑桥入学考试。来订这种课程的学生固然必须出类拔萃,而教他们的老师也非牛津、剑桥毕业的优等生不可。然而,这样教出来的学生,经常有可以通过牛津、剑桥自主招生考试,却在英国普通高考中栽跟头的情况。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因为他们太聪明,英国普通考试的批卷官水平相对而言属于平均水平,看不懂这种聪明。这可以理解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批卷有标准可以照搬,没有什么学术要求,自然不需要找学术水平高的老师来做这种工作。
举个例子吧,首先是文科评分的方式。现在英国文科考试都有一个所谓AO,就是写文章时一定要符合一定的套路。比如分析哈姆雷特一定要引用哪幾句名句,要不就扣分;比如分析玫瑰战争就一定要说理查王是谋财害命,要是观点不正统也会扣分。总之,随便你写什么,你都要符合这个八股形式的AO——教学大纲已经规定了的,如果你偏离,分数必定打折。如果有八个AO你个个都提到了,那么就是满分。如果你有自由的相反的想法和观点,或是特别的风格,却只提到四个AO,就很有可能不及格。当然如果你碰巧遇上个聪明的考官,他也许会给你高分。所以我们要在教报考牛津、剑桥的学生时有两手准备,一方面要教条主义,把那些AO记下来通过普通考试;另一方面要自主思考,真枪实弹地去考牛津剑桥自己的卷子。
可见,英国的高考虽然在出题上表面给予很多选择,但在回答上也是被圈在一个固定范围内的。这个也可以理解,标准化评分如果给予太大自由度,就很难做到客观统一。
前几年我们有个学生K考历史,结果自主研究报告得了一个D。他不服,上诉重批,退回来还是一个D。他的历史老师奥利佛是牛津历史系毕业的一等生,现在是英国皇家歌剧院总导演。这么牛的人,就是固执地相信自己教出来的学生,水平一定是A而不是D。再继续上诉,分数还是D。这反映出很多考分上诉经常也是白搞的。一方面因为上面所说,评分规则定得很死;另一方面,考试机构也有自卫机制,就算为了面子也不一定会甘心承认他们自己内部的错误。
奥利弗对K说,如果你执着,你就不要妥协,等明年重申。于是K等了一年,重新上交了这份研究报告,一个字都没有改,而这次回来是一个A——终于碰上个识货的考官。
如果说文科这样,理科应该黑白分明,没有这种情况了吧?也不。前几年,一个学生的高等数学得了90分,如果是别人,就非常高兴了。但这个学生非常自信,认为他应该能得满分,就把卷子要回来看。果然他被扣了分的那道题其实是正确的,而考官的评语是:答案正确,方法不正确。他的三个数学老师,全部是牛津和剑桥的一等生,联名抗议到出卷的最高考官。那个考官最后承认,那个学生的方法,恰恰是最简洁最先进的解题方法,但不在高中的数学大纲范围内。而那个批卷的考官,从来没有见过那个解法,就顺手扣了分。
只是这种上诉上诉再上诉的情况,也只有少数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才会做:有钱有精力有知识,才敢挑战所谓权威;而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分数回来是多少就是多少,不会有人提出异议。考官们都是中等水平,伯乐更是难有,天知道有多少天资优秀却特立独行的学生在一次次的公立考试时被这样扼杀了。一个老师如果自己不够聪明,是看不出学生的潜力的,也无法正确判断学生的能力。但能够享受最高端师资的学生,在英国不超过2%——就是那些有背景和能力进入全程私立系统的学生。
资源分配的巨大差异,考试系统和顶尖大学的招生标准不接轨,导致后期这些大学无论怎样调节招生方式,其结果都是私立学校的学生必定会更多地被录取。
(陆倩)
【编辑:陈彤】